華文網

北京市各大博物館去年開展400余項展覽活動 每天都有新的“北京故事”開講

點擊上方“網信北京”訂閱哦!

2017年,

北京備案登記的博物館達到179座,

累計舉辦了400餘個展覽。

平均每天,

北京人都能看到一段新的“北京故事”。

○ 《北京市文物局2017年度績效管理工作自查報告》近日發佈,

中軸線和三個文化帶成為年度“關鍵字”,頻繁出現。

○ 去年,本市完成3家博物館的備案審核工作。全市“在冊”的179座博物館中,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達81座。

這些博物館,成為“北京故事”的展示舞臺:首都博物館與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聯合推出《金玉滿堂——京津冀古代生活展》,講述燕趙兒女的故事;《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300餘件文物從全國各地趕來,娓娓講述中國考古20年歷程……400余項展覽和活動陸續登場,

共接待觀眾近3500萬人次。

○ “北京文博”與“宣宣說吧” 微信平臺也成為“北京故事”的發言人,去年一年累計發佈推送337條資訊。

還有更多“北京故事”的展示平臺亮出來。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最明顯的特點是“凸”字形的城廓和貫穿南北的中軸線。

2017年的文物修繕重頭戲,不少也位於這片區域。北京市提出重點文物騰退名單並經市政府專題會討論原則通過,提出重點文物騰退和置換利用方式,協調東、西城區政府繼續開展文物騰退工作。景山壽皇殿古建群修繕工程、大高玄殿油飾彩畫工程等相繼完成。

一系列為中軸線“保駕護航”的制度正在制定。市文物局去年完成了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彙報稿(初稿)、北京中軸線保護規劃彙報稿(初稿)、北京中軸線申遺綜合整治規劃綱要彙報稿(初稿)的編制工作。

聚焦城外,文物修繕項目紮堆兒三個文化帶。黑龍潭行宮院倒座房及龍王廟碑亭等修繕及局部修復工程完成總工程量的約60%,工程將於2018年竣工;燃燈塔保護工程(修繕、長期監測)完成;懷柔區箭扣長城146號敵樓至150號敵樓及長城(天梯至鷹飛倒仰)修繕工程竣工;北法海寺遺址保護工程(一期),

經過3年來的實施已基本完工;石景山古建築群金閣寺等項目按計劃推進。漢代路縣故城遺址保護規劃及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已經取得中期成果,臨時考古工作站主體工程已竣工驗收。

報告顯示,去年文物保護工程新開工119項,

修繕面積134137.36平方米;竣工並備案107項,面積304617.475平方米。

同時,市文物局配合城市副中心建設、大興區新機場建設、延慶區世博園建設、冬奧會場館建設等大型工程建設和各類基本建設工程的考古勘探專案183項,勘探總面積2206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項目67項,發掘面積66000平方米,發掘和保護古墓葬、窯址等遺址3800餘座,出土文物共計5857件(套)。文物工作者將從這裡探尋更多曾經的“北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