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第一期“繁榮科普創作 助力創新發展”系列沙龍成功舉辦

▲2018年第一期 “繁榮科普創作 助力創新發展”系列沙龍活動。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繁榮科普創作的要求,回應廣大會員對共建共用科普創作交流平臺的呼籲,進而為廣大會員提供一個闡發觀點、激發靈感、繁榮科普的交流平臺,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18年繼續組織開展“繁榮科普創作 助力創新發展”系列沙龍活動。

1月16日上午,2018年第一期沙龍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當我們面對自然”為主題,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

《科普創作》雜誌社協辦。本場活動特邀嘉賓有: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矛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博物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華傑,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呂植,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顏實,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助理楊虛傑,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看花是種世界觀》作者半夏,以及對該話題感興趣的科普愛好者共20余人參加。
本次活動由楊虛傑老師主持,得到了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平臺的支持。

博物寫作與博物出版漸成風尚,年度圖書榜單中湧現出越來越多博物圖書,這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自然寫作早已在西方蔚然成風,中國的作家和科學家也在認真思考,我們該如何面對自然,如何書寫、欣賞和借鑒?與會專家圍繞博物寫作的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

關於博物的歷史演變,

阿來老師向大家介紹道:博物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人們的需求密切相關。最開始大眾沒有科學傳播知識的需求,都在解決生活現實的問題。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環境問題,如一些動植物瀕臨滅絕,人們在焦慮和生活重壓下產生心理問題,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博物是一個切入口,我們更要從情感上認同這件事情。阿來老師呼籲,世界上的人、動植物等都是聯繫在一起的,
誰也離不開誰,我們要有共生的理論。呂植教授也說,做自然保護,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自然,每個生態環境中各個物種之間都存在聯繫,缺了任何一個物種,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環境就會受到影響。

談到與博物結緣,劉華傑教授很有感觸。他坦言從小就喜歡植物,但是小時候接觸不到植物方面的科學內容,但自己一直堅持著這份喜歡,並成為愛好。“華傑老師經常為仔細觀察一種植物,

開車往返許多次。”楊虛傑老師介紹道。雖然劉華傑教授學哲學出身,但儼然成為一名博物學家。博物學家一般都不是植物學家,劉華傑老師補充道。比如梭羅是美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哲學家,當看到一些戰爭和壓迫後,他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開始關心植物,一生共創作了二十多部一流的散文集,被稱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盧梭是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晚年用了15年研究植物,還出版過《植物學通信》。

關於自然寫作和科普寫作的關係,阿來老師發表了觀點:自然寫作和科普寫作是有交集的,不用刻意去劃分。科普創新,必須在理念上有創新。

現在的科普讀物有些急功近利,與自然脫節。科普源於科學,博物寫作給大家在科學、科普、動植物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好的補充。顏實所長在科普讀物出版和研究方面也給出了很有價值、引人深思的評價。

對於如何進行博物寫作,老師們一致認為:首先要有主人公意識,要投入一定的情感。對大自然、動植物的研究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一個過程,只有經過持續不斷的觀察思考,才能產生一種美妙的反應。其次要注意文章的呈現形式,美的自然界要用美文來呈現,在此基礎上再推陳出新,好的科普美文才會產生。

沙龍結束後,各位專家和與會人員進行了親切交流,大家意猶未盡,期待下一期的沙龍活動。

本次活動現場視頻將於1月18日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APP平臺推出,敬請各位感興趣的朋友們下載APP觀看。

科貓現場直播:http://h5.scimall.net.cn/meeting/meetingDetail?id=1025

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平臺是集科技交流,科技會議,創新創業,知識獲取於一體的科技社交平臺,簡稱“科貓”。

“科貓”平臺突出科技社交理念,旨在為全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提供智慧、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務,其以社交互動作為主線;以優質服務作為手段;以政治引領作為導向;以認知計算作為支撐,努力實現全面服務科技工作者的目標。

在這裡,科技工作者可以互動交流;這裡是海量資訊的集散地,提供最新、最權威的科技資訊,讓學術文章即時觸達;這裡定期組織各個行業的專家、大V進行線下、線上會議交流,讓學習交流更暢達。

只要您是科技工作者,是各級科協組織,各級學會,科研機構,科技公司均可入駐。

作為開放型應用平臺,“科貓”對內將與“科普中國”及中國科協官網互聯互通,對外將與現有社交平臺互聯互通,為全國學會、地方各級科協、高校科協、企業科協、園區科協等基層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單一用戶認證的一站式服務,打通、整合各級各類組織的資料資源和服務,形成開放、互聯、共用的運行機制。

責編:朱凡

晚年用了15年研究植物,還出版過《植物學通信》。

關於自然寫作和科普寫作的關係,阿來老師發表了觀點:自然寫作和科普寫作是有交集的,不用刻意去劃分。科普創新,必須在理念上有創新。

現在的科普讀物有些急功近利,與自然脫節。科普源於科學,博物寫作給大家在科學、科普、動植物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好的補充。顏實所長在科普讀物出版和研究方面也給出了很有價值、引人深思的評價。

對於如何進行博物寫作,老師們一致認為:首先要有主人公意識,要投入一定的情感。對大自然、動植物的研究寫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一個過程,只有經過持續不斷的觀察思考,才能產生一種美妙的反應。其次要注意文章的呈現形式,美的自然界要用美文來呈現,在此基礎上再推陳出新,好的科普美文才會產生。

沙龍結束後,各位專家和與會人員進行了親切交流,大家意猶未盡,期待下一期的沙龍活動。

本次活動現場視頻將於1月18日在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APP平臺推出,敬請各位感興趣的朋友們下載APP觀看。

科貓現場直播:http://h5.scimall.net.cn/meeting/meetingDetail?id=1025

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科貓)平臺是集科技交流,科技會議,創新創業,知識獲取於一體的科技社交平臺,簡稱“科貓”。

“科貓”平臺突出科技社交理念,旨在為全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提供智慧、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務,其以社交互動作為主線;以優質服務作為手段;以政治引領作為導向;以認知計算作為支撐,努力實現全面服務科技工作者的目標。

在這裡,科技工作者可以互動交流;這裡是海量資訊的集散地,提供最新、最權威的科技資訊,讓學術文章即時觸達;這裡定期組織各個行業的專家、大V進行線下、線上會議交流,讓學習交流更暢達。

只要您是科技工作者,是各級科協組織,各級學會,科研機構,科技公司均可入駐。

作為開放型應用平臺,“科貓”對內將與“科普中國”及中國科協官網互聯互通,對外將與現有社交平臺互聯互通,為全國學會、地方各級科協、高校科協、企業科協、園區科協等基層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單一用戶認證的一站式服務,打通、整合各級各類組織的資料資源和服務,形成開放、互聯、共用的運行機制。

責編: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