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戀上青島之“紅瓦綠樹咖啡香,創意時尚名俱揚”

十九大後,美麗中國建設深入民心。青島也在將自身建設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時尚美麗、更加獨具魅力的過程中不斷前進。說到時尚、美麗、魅力,市南區可以說是青島最好的代表。

近年來,市南區咖啡產業興起,數百家咖啡館如雨後春筍般開了起來。從東至西,從景區到小巷,逐漸形成了以中山路、大學路、閩江路、太平角等為中心的咖啡區域,伴隨著咖啡館的發展,一批沉寂多年的經典老建築復蘇起來,藝術、文化、旅遊等產業伴隨著咖啡館的發展,找到了新的發力點,可以說咖啡時尚文化成為海濱風景區之外,一個吸引全國各地遊客注意力,成為又一個讓他們戀上青島的理由。

15日起,青島早報聯合市南區委宣傳部一起深度挖掘、透視市南區咖啡館裡的時尚文化,展示出青島時尚和旅遊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以咖啡為入口,探求它與城市、與人、與歷史、與未來之間的關係。通過挖掘一家小店的成長經歷,一座老建築的復蘇故事,一個人的咖啡之旅這樣的生動故事,讓整組報導猶如一杯有溫度的卡布奇諾,香氣沁人心脾。

青島早報1月15日版面圖

市南區咖啡產業的歷史發展,從最初的閩江路周邊代表時尚的東部新城區,到大學路咖啡一條街的興起,代表西部老城區文化的復蘇,再到中山路周邊、八大關太平角區域,各咖啡館陸續開業,各自獨有的特色逐漸在市民和遊客中形成較好的口碑。

咖啡街的初具規模、壯大的時間軸,串起的就是市南咖啡時尚產業的腳步。

老城區

飄著咖啡香的大學路

大學路,是一條有著百餘年歷史的老街。道路兩旁錯落有致的庭院中,有名人故居,有美術館,充滿了文化氣息。如今這條百年老街又多了一重新味道,每走幾十米你就會看見一個風格迥異的咖啡店,咖啡的香味串聯起了這條街。

要說到在這一條街中,

哪家咖啡店的資歷最老,那當屬“咖啡空間”。在大學路中段,有一片塗抹成咖啡色的牆,店主用醒目的黃白色字標識出店名 “咖啡空間”。這家店是2010年春天開起,如今已經走過近8個年頭,周圍的店鋪也從零星的兩三家變成了現在近50家。

老闆高振貴是個愛喝咖啡又能泡得一手好咖啡的專業人士,靠著對咖啡的執著熱愛以及敏銳的商業頭腦,他將這個老店經營得有聲有色。

“那時青島市區的咖啡店不像現在遍地開花,咖啡店還處在一種供不應求的階段,很多住在嶗山的顧客都會專門開車來這喝咖啡。”高振貴說,當時咖啡空間剛一開業,外地遊客、本地市民進店品咖啡的絡繹不絕。直到兩年後,在咖啡空間的周圍一下子多了幾個“鄰居”,不斷有新的咖啡店裝修開業。一時間,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了。高振貴告訴記者,雖然最初他也擔心同行業競爭激烈,但隨著咖啡店不斷變多,大學路咖啡一條街的雛形也漸漸顯現,成了這條街的新招牌,反倒是吸引了更多的顧客。

多重因素打造大學路的成功

“1200米的路上,有近50家咖啡店,已經成了大學路的新名片。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老師董志文分析,大學路從一條百年老街變為一條現代咖啡街似乎有著較難的不可複製性。對本地人而言,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越來越多,咖啡氛圍也越來越濃,更多的人願意在閒暇時間到咖啡店內點一杯咖啡,品嘗、聊天或者閱讀,這樣的消費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做依託,充足的人流量做保障,外加消費觀念的日漸成熟,多重因素、資源的整合這些都是決定了大學路的成功重要因素。

“大學路古老的歷史建築、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咖啡店能夠紮根的不可或缺的優勢。 ”江蘇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靜怡介紹,街道也想以此為助力,將大學路咖啡街特色業態整合,引導大學路咖啡文化等主流業態集聚發展,把大學路打造成一條特色咖啡街。通過前期的調研,有序地引導咖啡店的發展。同時希望能夠成立一個咖啡聯盟,借助這個平臺集中推廣宣傳。讓咖啡成為大學路文化、旅遊的載體。

太平角區域

太平角裡的咖啡味道

如果說大學路上的咖啡店是文藝與小清新代表,那散落在太平角區域裡咖啡店則充滿著異國人文的氣息。整個八大關太平角景區分佈著300多座造型獨特的建築,這些建築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因這裡集中了俄、英、法、意、德、希臘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在現代的中國實數罕見,又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但這些珍貴的老別墅往年多是大門緊閉,但如今當你再次走進這裡會發現,各種充滿異國風情的咖啡店藏身其中,就好比是遺落在太平角裡的珍珠。充滿意式風情的“青島遇見米蘭”咖啡店、荷蘭風格的“遇見梵古”咖啡店、法國魅力的“莫内花園”咖啡店……各家有各家的味道。

位於湛山二路2號甲的這棟磚混結構的歐式別墅就是“青島遇見米蘭”所在之地,別墅建於1925年,由德國建築師哈林斯設計,總面積達到2600平米,是太平角區域最大的別墅庭院,原業主為美僑譚育普先生。據史料考究,譚育普一直活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中國二十世紀20-30年代文化時尚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引領人物之一。

似乎是這棟老宅與生俱來的時尚氣質,歷經半個世紀後,它搖身變成以米蘭風情為主題的集咖啡、西餐、高級服裝定制等為一體的“義大利時尚藝術博覽匯”。這裡每個細節和元素都能體現出米蘭的韻味和精髓,一進門庭院中的噴泉水景經典再現了始建於18世紀中葉的米蘭王子飯店,再往庭院裡走,就可以看到庭院中《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茱麗葉的陽臺及雕像,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意式味道,似乎不用去義大利米蘭,你就能感受到那裡的風情和魅力。

這道甜品是“青島遇見米蘭”的特色產品。

一進門的向日葵畫作是“遇見梵古”咖啡館的亮點。

用咖啡喚醒“萬國建築群”

“這處老宅在建國後交給青島療養院,後在1957年交由交際處

雖然最初他也擔心同行業競爭激烈,但隨著咖啡店不斷變多,大學路咖啡一條街的雛形也漸漸顯現,成了這條街的新招牌,反倒是吸引了更多的顧客。

多重因素打造大學路的成功

“1200米的路上,有近50家咖啡店,已經成了大學路的新名片。 ”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老師董志文分析,大學路從一條百年老街變為一條現代咖啡街似乎有著較難的不可複製性。對本地人而言,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越來越多,咖啡氛圍也越來越濃,更多的人願意在閒暇時間到咖啡店內點一杯咖啡,品嘗、聊天或者閱讀,這樣的消費觀念也逐漸深入人心。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做依託,充足的人流量做保障,外加消費觀念的日漸成熟,多重因素、資源的整合這些都是決定了大學路的成功重要因素。

“大學路古老的歷史建築、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咖啡店能夠紮根的不可或缺的優勢。 ”江蘇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靜怡介紹,街道也想以此為助力,將大學路咖啡街特色業態整合,引導大學路咖啡文化等主流業態集聚發展,把大學路打造成一條特色咖啡街。通過前期的調研,有序地引導咖啡店的發展。同時希望能夠成立一個咖啡聯盟,借助這個平臺集中推廣宣傳。讓咖啡成為大學路文化、旅遊的載體。

太平角區域

太平角裡的咖啡味道

如果說大學路上的咖啡店是文藝與小清新代表,那散落在太平角區域裡咖啡店則充滿著異國人文的氣息。整個八大關太平角景區分佈著300多座造型獨特的建築,這些建築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因這裡集中了俄、英、法、意、德、希臘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在現代的中國實數罕見,又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但這些珍貴的老別墅往年多是大門緊閉,但如今當你再次走進這裡會發現,各種充滿異國風情的咖啡店藏身其中,就好比是遺落在太平角裡的珍珠。充滿意式風情的“青島遇見米蘭”咖啡店、荷蘭風格的“遇見梵古”咖啡店、法國魅力的“莫内花園”咖啡店……各家有各家的味道。

位於湛山二路2號甲的這棟磚混結構的歐式別墅就是“青島遇見米蘭”所在之地,別墅建於1925年,由德國建築師哈林斯設計,總面積達到2600平米,是太平角區域最大的別墅庭院,原業主為美僑譚育普先生。據史料考究,譚育普一直活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是中國二十世紀20-30年代文化時尚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引領人物之一。

似乎是這棟老宅與生俱來的時尚氣質,歷經半個世紀後,它搖身變成以米蘭風情為主題的集咖啡、西餐、高級服裝定制等為一體的“義大利時尚藝術博覽匯”。這裡每個細節和元素都能體現出米蘭的韻味和精髓,一進門庭院中的噴泉水景經典再現了始建於18世紀中葉的米蘭王子飯店,再往庭院裡走,就可以看到庭院中《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茱麗葉的陽臺及雕像,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意式味道,似乎不用去義大利米蘭,你就能感受到那裡的風情和魅力。

這道甜品是“青島遇見米蘭”的特色產品。

一進門的向日葵畫作是“遇見梵古”咖啡館的亮點。

用咖啡喚醒“萬國建築群”

“這處老宅在建國後交給青島療養院,後在1957年交由交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