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誰是壓死楊寶德的最後一根稻草?

近期,西安交大博士楊寶德溺亡時間一度刷頻。今天,中青報一篇題為《寒門博士之死》的文章再次引發了網友討論。半個多月前,西安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生楊寶德被人發現,

溺亡在西安灞河中。警方認定,沒有證據表明系刑事案件。

(楊寶德)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中稱,2017年5月,楊寶德曾想自殺,但被阻止。

楊曾因周老師批評產生巨大的心理創傷,以致獨自步行去秦嶺,自殺未遂。回校後有跳樓傾向,被女朋友發現後制止。 “12月18號,周老師答應幫楊聯繫出國事宜,他很高興想考了英語資格證。12月21號,楊卻因學英語而被周老師批評,讓他明白周老師不會放他出國。……出國無望,學術無果,這直接導致楊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作出了輕生的行為。”

我們來回顧一下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整理歸納來源於網路)

1. 曾自殺未遂

時間回到2017年的5月,楊寶德曾因周老師批評獨自步行去秦嶺山,自殺未遂,回校後有跳樓時女朋友發現後制止。

事後,楊寶德女朋友向周老師反應該了情況,希望能引起周老師的重視。

2. 楊寶德出國事宜被限制

12月18號周老師答應幫楊寶德聯繫出國事宜,他很高興想考個英語資格證。12月21號楊寶德卻因學英語而被周老師批評。曾經周老師許諾過楊寶德去北醫學習的承諾未兌現。

25號上午楊寶德微信詢問周老師下午去向她彙報結果。周老師回復不用找了,原因是財務的事他沒辦好。

3. 楊寶德女友發現楊寶德失聯

2017年12月25日,楊寶德從學生公寓出走,未帶手機錢包身份證。

26日上午被遠在北京的女朋友察覺異常,向他朋友求證才發現失聯。

4. 楊寶德女友及家屬強烈要求下見到周老師

楊寶德女朋友26號給導師打電話詢問情況,

導師沒有將情況向學校反映,還說出楊寶德女朋友算什麼東西之類的話。

27號,楊寶德的母親和哥哥去西安交大,強烈要求見楊寶德的導師周老師,周老師才勉強露面。

5. 周老師的推諉

周老師藉口腰扭傷不能來説明尋找學生,事實情況是21號周老師告知楊腰扭傷,但23日監考碩士研究生政治考試時依然活動自如,而楊寶德失蹤是在25日-26日之間。

6. 楊寶德屍體被找到

12月29日晚,

經過學校、派出所和家屬多方尋找,楊保德的屍體被找到,楊寶德於25日晚在滻河溺水身亡。

而在之前,楊寶德曾經寫過“不管怎麼樣,讀博這條路也要走完”,但他確還是倒在了這條路上,不禁讓人惋惜,也不禁想瞭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場悲劇。

此事在網路上引發了大量討論。網友除了表達對這個年輕博士生的扼腕歎息,也產生了更深層次的思考:

逐夢卡拉

楊寶德情況:

1. 性格並不開朗。

2. 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幹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

3. 喜歡説明人,基本別人開口了需要幫忙的不需要幫忙的我都幫了。

周筠老師情況:(來自網路)

1. 干預學生私生活。

2. 挑唆楊寶德與女朋友關係。

3. 以富人自詡,以施捨學生為榮。

4. 硬性規定中午不准睡覺,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等等。

5. 情緒化嚴重,稍不高興就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

楊寶德與周老師的關係:

1. 經常要求楊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她去辦公室、拎包送水。

2. 要求楊寶德陪她吃飯,逛超市,去她家打掃衛生,給她擦車洗車,陪她出去應酬,酒桌上被要求給她擋酒,喝醉後還得陪她打麻將;

看了以上情況,我個人對教授的感覺為何有了一種新的看法呢?

一個情緒化嚴重的博士生導師遇到了一個唯命是從的博士生,卻是以博士生楊寶德的喪命為終。

我覺得這位周老師應該對楊寶德的死負一定的責任,雖然她與楊寶德之死的直接原因沒有關係,但確實引發楊寶德之死的重要間接原因。還有這位周老師在楊寶德曾有過自殺行為時,沒有選擇去改變行為舉止及安撫學生,而是更變本加厲的批評學生及說出楊寶德的女朋友是什麼東西的話,更有違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師德。

而博士生楊寶德也在事件中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唯命是從,如果他沒有去接受一些其它的事情的話,可能也不會發生如此令人傷感的事件。

所以,家長還要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而不是單純的教給學生服從。

小冰兒

作為導師,確實本應教書育人,但是博士和碩士導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一些生活瑣事交給學生,導師經常為生活瑣事指責,把學生當成奴僕一樣呼來喝去。在學校,一般都稱導師為“老闆”,這也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和老師關係好了,老師能給予學術上的指導和精神上的鼓勵,甚至物質上的幫助。也許這位女性導師做得有點過了,據說經常姿意謾駡小楊。

可是小楊,你的心理素質也太差了哦。即使出不了國,即使他再罵你,可你曾是全家的驕傲呀,混過了這段時間,你的人生就是個新的開始。

……

希望這起事件能警醒一些導師吧,研究生和博士都是你的學生,不是奴役。

西西健康探究

思考一:博導冷漠

這位博士生導師,揭示了目前存在的諸多缺失:

1. 教育工作者——選拔?

事件中的博導,沒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學術幫助,反而拖垮其身心健康。

有這些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人,為何正在進行教育工作?

也許他們本身就存在某些人格障礙,但是系統並沒能檢測出,也沒能在整個教育順延的歷史進程中及時發現,及時修正和完善。

2. 教師職業發展?

就職業本身而言,教師有其特殊性。因為它可能影響的範圍太廣,太深,太久遠。

對於教師的考究,不僅僅是其業務能力,更是他的認知,價值觀,心智模式,和道德標準。而這些,是否在其職業發展培訓中被嚴厲的考察,監測著?

3. 學校?

“楊寶德是成年人,有負責自己安全的能力。”

是的,楊寶德是成年人,對自己的安全必須負責。

然而:

它是或否知道楊寶德同學已經產生心理問題?

它是否知道自己的博導正在發生著與本職工作相衝突的行為?

它是否知道楊寶德同學已經出現了兩次自殺未遂,而又一次自殺呢?

如果什麼都不知道,我想問,為什麼不知道?

如果知道,那做了什麼?是怎樣做的?成果在哪裡?

思考二:攻讀博士

我認為攻讀博士四個字,似乎能更完整的概括博士研究生階段所要面臨的工作和挑戰。我自己也曾有過博士研究生經歷,我認為它不是僅僅讀那麼簡單,而是要用自己的認知,能力,思維和鬥志去攻克前所未有,去整合與創新。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什麼事情都可能遇見。

想要攻讀博士的朋友,或許首要思考的不是學術如何精進,而是是否修得具備在這場攻讀的“血雨腥風”中所向披靡的能力。而這能力,或許才是成為這世界所謂風口浪尖處的“精英”的畢業證吧?

思考三:自述無能為力

楊寶德同學在那個時期,一直處於較低迷的狀態。他絕望,沮喪,失去自信。精神疲乏,無處掙脫。在事情整個發展的過程中,他幾乎一直處在被動的局面,導致對自己完成學業,達成目標的信念和強度逐日降低,最後全部被擊毀。選擇了一個最極端的解決問題方式。

他的每一個選擇與行為,是他思維識辨的結果。如果他曾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結果一定不同。當面對困境,自己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請務必記得,心理諮詢或許能夠幫到,一定要嘗試。

思考四:親人期許

楊寶德同學平時與家人溝通較少。在家庭中,他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再加上他只報喜不報憂,家人並不十分清楚他現實生活的真實狀況。

對身心發展至關重要的社會支持,包括父母,親人,朋友所給予的各種幫助關懷的缺失,促使一顆年輕的心慢慢冷卻,消亡。

我曾讀過一句話,不知用在這裡是否貼切:“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我不敢去定義所謂的成功與失敗,但來自家庭的愛,定會深遠影響每一個生命。

思考五:教育事業

我們能夠快樂的在社會中成長,主要關乎三種健康:·

生理

心理

社會功能

哪一個都與教育密不可分。教育不僅僅是關乎學生,更是師資隊伍,教學管理隊伍和教學體系本身。

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育。

說文解字裡育是生育養子的意思,而我認為,它更涉及到一個時間的進程。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而是朝朝暮暮。

有時間留存,有改進,就可能有偏差,只有不斷的監測,檢驗,修補,完善,才是教育本身的責任,才能為社會創設更多的價值!

拾年樂道

首先,感到很痛心,旁人只能痛心,可讓培養了他這麼多年的父母怎麼承受。本科生階段,學生與老師的關係都是很平和的,頂多上課、考試、畢業設計會有交集,一旦畢業再聯繫的很少。研究生階段開始,因為培養模式是導師制,也就是一個導師一屆就帶3個人左右,那就會凸顯個人與個人的關係了,如果處理不好與導師的關係,日常心情會很受影響。首先你要明確,留在高校繼續當老師尤其是一直在學校當老師的教授等等,他們的性格是有缺點的,例如,有的不善交流交際,有的壓榨學生,但是你要知道導師都有一個目的,你要努力發文章或者能夠幫他解決問題,同時展現你的能力,如果這些做到了,那麼導師自然會對你刮目相看的,或者會尊敬你,所以,一開始不要覺得導師老是找你茬。就我個人而言,一開始導師對自己很不滿意,每次組會都是批評,對我也是一再的否定,一度讓自己失去信心,但是堅持下來,把實驗項目做得稍微出色點,發了文章,但是現在對自己也很友好,亦師亦友。對於博士生而言,要求更高了,你發表的文章一定要更具創新性,前瞻性,有的導師會要求發表具體的級別期刊,博士生還是很辛苦的要一直努力才能達到畢業標準。

在這裡對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有幾點建議:

一、先努力做到最好,不要一開始就耍小性子,跟導師對著幹,你增有千萬種理由,導師一個理由就把你滅了。

二、固定時間鍛煉,放鬆心情,讓自己更能承受壓力

三、找人傾訴。女朋友,家人、同學都可以,不要悶在心裡,想想一點,博士畢不了業頂多勞資不幹了,也是個碩士研究生,出去工作也是一條好漢,別把自己限定死了。加油,小夥伴們。

笨小孩的幽默

我也經歷過導師“奴役”的那種生活,我也很努力的去完成導師佈置的任務,很認真的去做專案,很積極的完成專案報告,但天天被導師你TM這你TM那的罵著,我從沒有覺得生無可戀,這本身就是一種修養。

博士生是壓力很大,但是你受教育已經到這種程度了,還承受不起嗎,如果你承受不起,我也並不同情你,想死的人多了,你算老幾,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玷污了博士的名聲!

以前總是看到某某大學博士跳樓自殺這樣的新聞,還留下種種遺書,指責誰誰誰,指責社會不公這類,還想博得社會同情,讓大家把口水全吐在學校導師身上,對沒錯,學校和導師是有責任,但是更多的你自身的問題,自己達到了博士學歷,卻達不到博士生應有的素質和修養,死了還拖累家人,學校,導師還有社會輿論,你死是你自己事,世界不是你家的,幹嘛自作多情裝可憐,只怪你沒勇氣活!你要是能在導師奴役中成功畢業,用你博士的身份為社會做貢獻活出精彩,我才佩服你,一死了之你輕鬆了,可憐的是你親人,還有社會,費了那麼多精力和財力培養你這個無能之人,還不如養個狗,還能搖搖尾巴,保護家園和主人。我真替你感到羞恥!

當然導師也是有責任的,但也是其次,我不想多加指責。生命是自己的,自殺是自己選擇的,導師也沒權力結束你的生命,中國博士生多了去,比你慘的也多了去,你連死都不怕,還怕導師?這不是性格心理有問題是什麼?奉勸各位博士生,別智商越高越幼稚!

一時情緒,請多包涵!

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話雖如此,可每次看到年輕的生命隕落,總是令人痛惜不已。特別楊寶德還是一個在讀的博士生,生前家庭與國家傾注大量心血、資源培養;畢業之後,他本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甚至成為給人類帶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切,隨著他的死,全都畫上了休止符。

但隨著楊寶德之死,遠沒有結束的,是人們關於高校導師與學生關係的討論。

有人戲稱,比婆媳關係更難處的,是博士生與導師。博士生與導師的關係之所以難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權力不平等。導師與博士生的關係,事實上也符合福柯眼中微觀權力的特徵。

在福柯筆下,權力的壓迫無所不在,且具體而微小。他認為在現代社會,彌散性的權力已經滲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這種彌散性的權力不一定是靠國家機器來實現的。而是在各個不同的局部領域,擁有策略的多樣性。

博士生居於國民教育培養體系頂端,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博士生們的精神狀況不好,科研也難以有所進一步發展。生活中,還有多少楊寶德,我們並不知道。

這件事情,螢幕前的你怎麼看?

1. 性格並不開朗。

2. 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幹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

3. 喜歡説明人,基本別人開口了需要幫忙的不需要幫忙的我都幫了。

周筠老師情況:(來自網路)

1. 干預學生私生活。

2. 挑唆楊寶德與女朋友關係。

3. 以富人自詡,以施捨學生為榮。

4. 硬性規定中午不准睡覺,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等等。

5. 情緒化嚴重,稍不高興就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

楊寶德與周老師的關係:

1. 經常要求楊早上去停車場接送她去辦公室、拎包送水。

2. 要求楊寶德陪她吃飯,逛超市,去她家打掃衛生,給她擦車洗車,陪她出去應酬,酒桌上被要求給她擋酒,喝醉後還得陪她打麻將;

看了以上情況,我個人對教授的感覺為何有了一種新的看法呢?

一個情緒化嚴重的博士生導師遇到了一個唯命是從的博士生,卻是以博士生楊寶德的喪命為終。

我覺得這位周老師應該對楊寶德的死負一定的責任,雖然她與楊寶德之死的直接原因沒有關係,但確實引發楊寶德之死的重要間接原因。還有這位周老師在楊寶德曾有過自殺行為時,沒有選擇去改變行為舉止及安撫學生,而是更變本加厲的批評學生及說出楊寶德的女朋友是什麼東西的話,更有違教師職業道德中的師德。

而博士生楊寶德也在事件中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唯命是從,如果他沒有去接受一些其它的事情的話,可能也不會發生如此令人傷感的事件。

所以,家長還要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而不是單純的教給學生服從。

小冰兒

作為導師,確實本應教書育人,但是博士和碩士導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一些生活瑣事交給學生,導師經常為生活瑣事指責,把學生當成奴僕一樣呼來喝去。在學校,一般都稱導師為“老闆”,這也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和老師關係好了,老師能給予學術上的指導和精神上的鼓勵,甚至物質上的幫助。也許這位女性導師做得有點過了,據說經常姿意謾駡小楊。

可是小楊,你的心理素質也太差了哦。即使出不了國,即使他再罵你,可你曾是全家的驕傲呀,混過了這段時間,你的人生就是個新的開始。

……

希望這起事件能警醒一些導師吧,研究生和博士都是你的學生,不是奴役。

西西健康探究

思考一:博導冷漠

這位博士生導師,揭示了目前存在的諸多缺失:

1. 教育工作者——選拔?

事件中的博導,沒能給予學生足夠的學術幫助,反而拖垮其身心健康。

有這些思維和行為方式的人,為何正在進行教育工作?

也許他們本身就存在某些人格障礙,但是系統並沒能檢測出,也沒能在整個教育順延的歷史進程中及時發現,及時修正和完善。

2. 教師職業發展?

就職業本身而言,教師有其特殊性。因為它可能影響的範圍太廣,太深,太久遠。

對於教師的考究,不僅僅是其業務能力,更是他的認知,價值觀,心智模式,和道德標準。而這些,是否在其職業發展培訓中被嚴厲的考察,監測著?

3. 學校?

“楊寶德是成年人,有負責自己安全的能力。”

是的,楊寶德是成年人,對自己的安全必須負責。

然而:

它是或否知道楊寶德同學已經產生心理問題?

它是否知道自己的博導正在發生著與本職工作相衝突的行為?

它是否知道楊寶德同學已經出現了兩次自殺未遂,而又一次自殺呢?

如果什麼都不知道,我想問,為什麼不知道?

如果知道,那做了什麼?是怎樣做的?成果在哪裡?

思考二:攻讀博士

我認為攻讀博士四個字,似乎能更完整的概括博士研究生階段所要面臨的工作和挑戰。我自己也曾有過博士研究生經歷,我認為它不是僅僅讀那麼簡單,而是要用自己的認知,能力,思維和鬥志去攻克前所未有,去整合與創新。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什麼事情都可能遇見。

想要攻讀博士的朋友,或許首要思考的不是學術如何精進,而是是否修得具備在這場攻讀的“血雨腥風”中所向披靡的能力。而這能力,或許才是成為這世界所謂風口浪尖處的“精英”的畢業證吧?

思考三:自述無能為力

楊寶德同學在那個時期,一直處於較低迷的狀態。他絕望,沮喪,失去自信。精神疲乏,無處掙脫。在事情整個發展的過程中,他幾乎一直處在被動的局面,導致對自己完成學業,達成目標的信念和強度逐日降低,最後全部被擊毀。選擇了一個最極端的解決問題方式。

他的每一個選擇與行為,是他思維識辨的結果。如果他曾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結果一定不同。當面對困境,自己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請務必記得,心理諮詢或許能夠幫到,一定要嘗試。

思考四:親人期許

楊寶德同學平時與家人溝通較少。在家庭中,他被認為是最優秀的,再加上他只報喜不報憂,家人並不十分清楚他現實生活的真實狀況。

對身心發展至關重要的社會支持,包括父母,親人,朋友所給予的各種幫助關懷的缺失,促使一顆年輕的心慢慢冷卻,消亡。

我曾讀過一句話,不知用在這裡是否貼切:“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我不敢去定義所謂的成功與失敗,但來自家庭的愛,定會深遠影響每一個生命。

思考五:教育事業

我們能夠快樂的在社會中成長,主要關乎三種健康:·

生理

心理

社會功能

哪一個都與教育密不可分。教育不僅僅是關乎學生,更是師資隊伍,教學管理隊伍和教學體系本身。

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育。

說文解字裡育是生育養子的意思,而我認為,它更涉及到一個時間的進程。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而是朝朝暮暮。

有時間留存,有改進,就可能有偏差,只有不斷的監測,檢驗,修補,完善,才是教育本身的責任,才能為社會創設更多的價值!

拾年樂道

首先,感到很痛心,旁人只能痛心,可讓培養了他這麼多年的父母怎麼承受。本科生階段,學生與老師的關係都是很平和的,頂多上課、考試、畢業設計會有交集,一旦畢業再聯繫的很少。研究生階段開始,因為培養模式是導師制,也就是一個導師一屆就帶3個人左右,那就會凸顯個人與個人的關係了,如果處理不好與導師的關係,日常心情會很受影響。首先你要明確,留在高校繼續當老師尤其是一直在學校當老師的教授等等,他們的性格是有缺點的,例如,有的不善交流交際,有的壓榨學生,但是你要知道導師都有一個目的,你要努力發文章或者能夠幫他解決問題,同時展現你的能力,如果這些做到了,那麼導師自然會對你刮目相看的,或者會尊敬你,所以,一開始不要覺得導師老是找你茬。就我個人而言,一開始導師對自己很不滿意,每次組會都是批評,對我也是一再的否定,一度讓自己失去信心,但是堅持下來,把實驗項目做得稍微出色點,發了文章,但是現在對自己也很友好,亦師亦友。對於博士生而言,要求更高了,你發表的文章一定要更具創新性,前瞻性,有的導師會要求發表具體的級別期刊,博士生還是很辛苦的要一直努力才能達到畢業標準。

在這裡對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有幾點建議:

一、先努力做到最好,不要一開始就耍小性子,跟導師對著幹,你增有千萬種理由,導師一個理由就把你滅了。

二、固定時間鍛煉,放鬆心情,讓自己更能承受壓力

三、找人傾訴。女朋友,家人、同學都可以,不要悶在心裡,想想一點,博士畢不了業頂多勞資不幹了,也是個碩士研究生,出去工作也是一條好漢,別把自己限定死了。加油,小夥伴們。

笨小孩的幽默

我也經歷過導師“奴役”的那種生活,我也很努力的去完成導師佈置的任務,很認真的去做專案,很積極的完成專案報告,但天天被導師你TM這你TM那的罵著,我從沒有覺得生無可戀,這本身就是一種修養。

博士生是壓力很大,但是你受教育已經到這種程度了,還承受不起嗎,如果你承受不起,我也並不同情你,想死的人多了,你算老幾,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玷污了博士的名聲!

以前總是看到某某大學博士跳樓自殺這樣的新聞,還留下種種遺書,指責誰誰誰,指責社會不公這類,還想博得社會同情,讓大家把口水全吐在學校導師身上,對沒錯,學校和導師是有責任,但是更多的你自身的問題,自己達到了博士學歷,卻達不到博士生應有的素質和修養,死了還拖累家人,學校,導師還有社會輿論,你死是你自己事,世界不是你家的,幹嘛自作多情裝可憐,只怪你沒勇氣活!你要是能在導師奴役中成功畢業,用你博士的身份為社會做貢獻活出精彩,我才佩服你,一死了之你輕鬆了,可憐的是你親人,還有社會,費了那麼多精力和財力培養你這個無能之人,還不如養個狗,還能搖搖尾巴,保護家園和主人。我真替你感到羞恥!

當然導師也是有責任的,但也是其次,我不想多加指責。生命是自己的,自殺是自己選擇的,導師也沒權力結束你的生命,中國博士生多了去,比你慘的也多了去,你連死都不怕,還怕導師?這不是性格心理有問題是什麼?奉勸各位博士生,別智商越高越幼稚!

一時情緒,請多包涵!

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話雖如此,可每次看到年輕的生命隕落,總是令人痛惜不已。特別楊寶德還是一個在讀的博士生,生前家庭與國家傾注大量心血、資源培養;畢業之後,他本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甚至成為給人類帶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切,隨著他的死,全都畫上了休止符。

但隨著楊寶德之死,遠沒有結束的,是人們關於高校導師與學生關係的討論。

有人戲稱,比婆媳關係更難處的,是博士生與導師。博士生與導師的關係之所以難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權力不平等。導師與博士生的關係,事實上也符合福柯眼中微觀權力的特徵。

在福柯筆下,權力的壓迫無所不在,且具體而微小。他認為在現代社會,彌散性的權力已經滲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這種彌散性的權力不一定是靠國家機器來實現的。而是在各個不同的局部領域,擁有策略的多樣性。

博士生居於國民教育培養體系頂端,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博士生們的精神狀況不好,科研也難以有所進一步發展。生活中,還有多少楊寶德,我們並不知道。

這件事情,螢幕前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