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種糧利潤微薄,2018年糧農如何穩產增收?

說到糧食產銷,不禁令農民朋友喜憂參半。一方面,中國是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大國,種糧農戶在全部農民中占比超過四成;但另一方面,由於受到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擠壓,種糧利潤微薄,

糧農增產不增收的矛盾較為明顯。那麼,2018年糧農該如何穩產增收?

結而又矛盾的現實

據新華社報導,江蘇鹽城阜寧縣種植大戶王剛流轉了約5000畝土地,但是在考慮是否種植優質稻時,心裡存在很大的顧慮。

主要原因在於,優質稻的銷售沒有保障,

讓他不敢輕易試水。原來,王剛所在的阜寧縣,規模較大的縣糧油商貿公司大多不願意收購優質稻,包括有機稻在內的優質稻在本地市場消費量不大,賣不上量,少有大米加工企業來收。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糾結而矛盾的現實:一方面國家鼓勵像王剛這樣的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流轉土地,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強優質糧食品種的供給;而另一方面,市場卻回饋出一個非常殘酷的現實,那就是糧食加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願意高價收購優質稻米,農民朋友種植的優質稻還很難脫穎而出。

經濟效益

每畝地田租700元,收割旋耕140元,種子農藥180元,插秧260元,雜工50元,水電費50元,總成本在1400元左右。正常年景下,水稻畝產在1300斤左右,

每畝淨收益300元左右,這是比較穩定的。

如果種植優質稻,畝產少了300斤左右,每斤只高出大約6分錢,還需要更嚴格的管理,經濟效益比普通稻沒有提升,甚至在下降。

2018年是種植普通水稻呢,還是優質稻呢?

為鼓勵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加大優質糧食供給,2017年10月,國家糧食局正式啟動“優質糧食工程”,力爭到2020年把全國產糧大縣的糧食優質品率提高30%左右。

國家糧食局倉儲與科技司副司長張承志

目前高品質糧食產品難以滿足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總體上標準粉、特級粉、東北大米、南方秈米仍是市場主流,也就是千人一面、萬人一米,還有到日本買大米這種極端現象。目前市場上高品質大米、專用麵粉、高端食用油脂、及全穀物產品可選擇餘地很小,高端個性需求得不到很好滿足,而對高品質產品沒有形成可靠的品質保障。總體而言,糧食產業的傳統特徵仍十分明顯,

初級加工產能結構性過剩,精深加工的產業規模總體較小,糧食加工產業鏈條短,深加工後端產品品種不足。

為何日本大米就能被中國人爭相搶購,國產米卻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呢?

事實上,中國米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的關鍵問題,並不出在農民朋友身上,而恰恰是負責精深加工的糧食企業,加工能力相對不足,對於主食產品的開發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所以反映在市場上,就會導致主食產品的附加值不高,難以賣出高價。

農的商機與未來市場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農民朋友最大的困惑就在於,不知道來年該種什麼,種什麼能穩產增收,很想發展綠色、生態、高品質農產品,又唯恐市場不買帳,自己承擔不起成本。

要想提升糧食產品的競爭力,需要在三個方面做好文章,分別是:延長產業鏈、塑造供給鏈、提升價值鏈。

國家糧食局倉儲與科技司副司長張承志

一、研發糧食去庫存的相關技術,深化研究飼料營養以及使用性,澱粉、蛋白等加工新經過及新用途。在過腹轉化、深加工等傳統領域延長產業鏈,研發沉玉米的安全利用,非食品產品開發,燃料乙醇提高應用量等新技術,積極探索消化玉米庫存的新途徑,拓寬去庫存的管道。

二、增加優質糧油新產品,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糧食產品。比如說運動員食品、糖尿病人食品、減肥者適用的食品,原糧的提質進檔、優質優價產業支撐技術,比如說品質檢測專收、專儲、專用的基礎設施,糧油品質和營養的機理及應用,可靠完整的糧食安全品質追溯機制。

三、研究開發低成本、高品質、高可靠性的加工新技術,引導企業對糧油適度加工。比如說大米、小麥、大宗油脂適度加工綜合評價和線上控制技術,加工及口感以及營養的規律研究及相應的加工標準。

國家層面

要想儘早實現“優糧優價”,當務之急是改革最低收購價政策。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把保障農民基本收入和通過優質優價致富增收彼此剝離出來,回歸政策設計的托底初衷,讓優質糧食的價格由市場供需來決定。否則,最低收購價變成最高價,普通稻的收購成本太高,客觀上會造成優質糧食價格的空間也有限,形成“價格天花板”。

種植大戶

優質糧賣出高價的關鍵,在於和相關大米加工廠合作,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發展訂單農業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擁有了穩定的消費群體和被認可的品牌,可以拉開優質稻和普通稻的價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米加工企業“稻強米弱”現象。

個體農戶

對於個體農戶來說,在沒有能力去直接面向市場的情況下,我們的建議是,從節糧減損做起。事實上,中國的糧食浪費現象相當嚴重,每年浪費的糧食相當於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接近每年從國外進口糧食總量的一半。背後的首要原因,在於農戶的儲糧環節因條件簡陋、缺乏技術指導,而導致的每年的“蟲黴鼠雀”造成的損失比例在8%左右。所以,有節流才有盈餘,省下的就是賺到的。

加工企業

對於糧食產業鏈中下游的收儲加工企業來說,我們的建議是,做好精深加工。從吃的角度來看,糧食不僅可以轉化為饅頭、米飯、麵條,也可以加工成麵包、餅乾、零食、保健品:我國的中筋小麥早就供過於求,但優質專用的強弱筋小麥仍然遠遠不足。另外,糧食的副產品也是飼料、還是寶貴的能源和資源,唯有“吃幹榨盡”,才有產業鏈的延長,才能針對特定的、小眾的需求提供有的放矢產品,尋找更多賣點。

市場化企業

對於那些實力強勁,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化企業來說,我們的建議是做好糧食品牌化與功能化。現如今,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國產好大米大多以地域命名,比如東北大米、五常大米、安徽大米,知名度高的市場化品牌諸如“福臨門”、“金龍魚”卻以中低檔米為主,所以就無怪乎消費者會跑到日本搶購。固然高價格不一定代表高品質,但品牌卻是實現“優質優價”的先決條件。當然,品牌的打造也需要地方政府來主導,要引導大戶“種良種”、“種的好”;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同時,把產業鏈中的一部分利潤留給優質糧種植大戶,讓其獲得合理的利潤。

所以反映在市場上,就會導致主食產品的附加值不高,難以賣出高價。

農的商機與未來市場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農民朋友最大的困惑就在於,不知道來年該種什麼,種什麼能穩產增收,很想發展綠色、生態、高品質農產品,又唯恐市場不買帳,自己承擔不起成本。

要想提升糧食產品的競爭力,需要在三個方面做好文章,分別是:延長產業鏈、塑造供給鏈、提升價值鏈。

國家糧食局倉儲與科技司副司長張承志

一、研發糧食去庫存的相關技術,深化研究飼料營養以及使用性,澱粉、蛋白等加工新經過及新用途。在過腹轉化、深加工等傳統領域延長產業鏈,研發沉玉米的安全利用,非食品產品開發,燃料乙醇提高應用量等新技術,積極探索消化玉米庫存的新途徑,拓寬去庫存的管道。

二、增加優質糧油新產品,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的糧食產品。比如說運動員食品、糖尿病人食品、減肥者適用的食品,原糧的提質進檔、優質優價產業支撐技術,比如說品質檢測專收、專儲、專用的基礎設施,糧油品質和營養的機理及應用,可靠完整的糧食安全品質追溯機制。

三、研究開發低成本、高品質、高可靠性的加工新技術,引導企業對糧油適度加工。比如說大米、小麥、大宗油脂適度加工綜合評價和線上控制技術,加工及口感以及營養的規律研究及相應的加工標準。

國家層面

要想儘早實現“優糧優價”,當務之急是改革最低收購價政策。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把保障農民基本收入和通過優質優價致富增收彼此剝離出來,回歸政策設計的托底初衷,讓優質糧食的價格由市場供需來決定。否則,最低收購價變成最高價,普通稻的收購成本太高,客觀上會造成優質糧食價格的空間也有限,形成“價格天花板”。

種植大戶

優質糧賣出高價的關鍵,在於和相關大米加工廠合作,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發展訂單農業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擁有了穩定的消費群體和被認可的品牌,可以拉開優質稻和普通稻的價差,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米加工企業“稻強米弱”現象。

個體農戶

對於個體農戶來說,在沒有能力去直接面向市場的情況下,我們的建議是,從節糧減損做起。事實上,中國的糧食浪費現象相當嚴重,每年浪費的糧食相當於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接近每年從國外進口糧食總量的一半。背後的首要原因,在於農戶的儲糧環節因條件簡陋、缺乏技術指導,而導致的每年的“蟲黴鼠雀”造成的損失比例在8%左右。所以,有節流才有盈餘,省下的就是賺到的。

加工企業

對於糧食產業鏈中下游的收儲加工企業來說,我們的建議是,做好精深加工。從吃的角度來看,糧食不僅可以轉化為饅頭、米飯、麵條,也可以加工成麵包、餅乾、零食、保健品:我國的中筋小麥早就供過於求,但優質專用的強弱筋小麥仍然遠遠不足。另外,糧食的副產品也是飼料、還是寶貴的能源和資源,唯有“吃幹榨盡”,才有產業鏈的延長,才能針對特定的、小眾的需求提供有的放矢產品,尋找更多賣點。

市場化企業

對於那些實力強勁,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市場化企業來說,我們的建議是做好糧食品牌化與功能化。現如今,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國產好大米大多以地域命名,比如東北大米、五常大米、安徽大米,知名度高的市場化品牌諸如“福臨門”、“金龍魚”卻以中低檔米為主,所以就無怪乎消費者會跑到日本搶購。固然高價格不一定代表高品質,但品牌卻是實現“優質優價”的先決條件。當然,品牌的打造也需要地方政府來主導,要引導大戶“種良種”、“種的好”;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同時,把產業鏈中的一部分利潤留給優質糧種植大戶,讓其獲得合理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