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七天假日酒店鄭南雁:《道德經》裡的企業經營哲學|捕手志

題圖:鉑濤集團董事長、鷗翎投資創始合夥人 鄭南雁先生

■按:

有媒體評價鄭南雁極有眼界,思路清晰,事實也是如此。他在2005年創辦7天連鎖酒店,3年內便已躋身國內經濟型酒店一線陣營,7天的成功離不開鄭南雁獨特的管理哲學,他講求民主和效率,注重人的個性和價值觀,強調垂直切割。2009年他帶領7天在紐交所上市,又在2013年私有化退市,重組為鉑濤酒店集團。這一期,捕手志整理了鄭南雁對《道德經》的一些理解和三個影響公司發展的因素,

希望讀後能對你有所啟發。

道德經

我曾開玩笑說,美國就是以《道德經》為基礎,加上法家的概念,同時去除儒家。法家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制約因素,道家則很強調制約因素,卻又沒有主導因素,僅靠規律制約。如果沒有願望主導,到一定程度就會散亂。儒家會出現什麼問題?它既削弱制約因素,也削弱主導因素,長遠來看,就會變得沒有準則。

其實儒家和法家都是集權,

但儒家集權得更巧妙。中國好多話,用儒家思維和《道德經》去理解是不一樣的。如「功成身退」這個詞,儒家的理解是你在做成之後要給自己留條後路,主動退下來,而《道德經》講「功成身退天之道」,到了一定高度,你必定會下來,這是更加樸素的唯物主義。

儒家是自我修正,道家是客觀修正;儒家強調一個點,道家是多個點。這裡沒有絕對對錯,就看你認可哪個。追隨儒家的人,在他清醒的時候效率是很高的,

自我調節很快,但沒有這個狀態的時候,就會失去自我糾正能力,必須通過外力糾正,但這種制度本身卻做不到外在糾正,便出現衝突。

具體到一家公司,任何公司的管理不可能沒有問題,而且公司管理中必然有受益者和利益受損者。最關鍵的經營管理核心無外乎怎麼用最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持續大的回報,而不是做到讓所有人滿意。

如果把公司經營看成一個數學模型,

最後其實是各個要素的權重問題。我根據7天(7天假日連鎖酒店)特性摸索出來一些經營理念,主要有3個要素會影響公司的發展。

第一,最重要的肯定是人;

第二,經營思路和戰略,想清楚了才知道取捨;

第三,管理系統,員工如果是靠領導激勵前進,公司越大,領導就越累。

三個元素結合每個人看法會不一樣,但我覺得人是最重要的。再好的經營戰略沒有合適的人也做不出來,

再好的管理系統也是靠人推動的,所有要點還是人。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掉,我們總希望把所有東西定完,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人放進來,但制定東西的人如果不是做事情的人,效率就會很低。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覺得有事情做才會找人,這實際是對立統一的看法。一個公司具體怎麼做?怎麼制定公司發展計畫?不同人制定經營戰略、經營思路、打造核心競爭優勢不一樣,成功並不是一種,但戰略是什麼,其實取決於這個公司人員的組成,所以先人後事是很重要的。

那選擇什麼樣的人就至關重要了。我注重三個詞,創新、簡捷、快樂,其實三個詞講的是一類人。創新能力強的人動力強,追求簡捷的人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更注重實際效率,相反有些人會把精力放在怎麼把東西包裝好,這在快速擴張的早期可能不太需要。

而快樂的人面對錯誤和失敗能保持很好的心態,這是創業公司非常需要的。我們實際做的決定當中,一般十個有七八個都是錯的,對的可能就兩三個,但堅持對的會越做越好,錯的就砍掉,優秀的CEO幾乎在不斷砍錯誤的決定,最後聚焦某幾樣東西。

人的能力我歸結為三種,可能不太科學,但很簡單。

第一是所謂敬業能力,本來這不叫能力,應該是素質,包括你自己價值觀怎樣形成、怎麼設定自己的發展。

第二是職業能力,包括與人溝通、怎麼安排事情。

第三是專業能力,我講的是對應非專業技能性的公司,可能搞科技的公司不行,因為專業技能是進門的門檻。

選人首先選第一種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是自我驅動的,只要目標跟公司比較契合,自己就會動。有些人協調能力很差,但敬業能力強,到最後大家都跟著他轉。專業能力只要用心沒有人會超過三個月學不會,甚至金融類工作。

刺蝟理念

在公司經營管理當中,雖然人最重要,但也最難講。最容易講就是經營戰略和管理系統,經營戰略定了之後長時間很難改變,講完就是幾點,最後公司能做成也就是幾點。

很多管理書,還有MBA、EMBA都說藍海戰略,在管理上我們認為最能讓公司從零做成功的核心,就是垂直切割,你要選定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專案。

公司所有服務、業務都有成本,要把更有效的資源投放在這個行業或者經營體系中最有價值的地方,而不是分散。同樣投在有價值的地方,你花一塊錢,別人花五毛錢,你的東西肯定比競爭對手好,你做好的地方往往是消費者最在意的。做公司沒有苟且活著的,只有活的最好幾個,或者最後慢慢淘汰。市場上一百家公司出來,五年以後可能有五家還在,所以把別的東西全部砍掉,那你的效率永遠比競爭對手高。

所謂「刺蝟理念」,就是壓對方向持續做,改了一定會死。7天做幾樣東西,第一,認為經濟型酒店的客人永遠最關心床、洗澡、衛生,盡可能把資源壓在這些地方。在外裝修省點錢,最後性價比比別人高;第二,所有壓在會員上,7天規模很小的時候,會員在行業遙遙領先。很多人說會員別人也可以做,但是別人做不到取捨,大部分隻把會員當做行銷手段,而7天當做公司內部運轉中心的樞紐,所有東西圍繞這個打轉,轉到一定時候效率就出來了。

無為而治

公司的管理系統會隨著改變而不斷優化,形成很多內容。7天的管理系統其實基於我對管理的一些理解,最關鍵一點是我認為是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從業的大部分年輕人從被管到參與,這也是年輕人對管理的理解最大的差異。

我有一個看法,公司其實是一個社會組織,國家也是社會組織,國家分到一個縣、一個村也是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發展都是從一個中心集權管理改成平衡制約、逐步發展,公司是新的社會組織,所以大部分還是集權的。

更多人還是喜歡更加平衡、相互制約的環境,所有人都能保證自己的利益。所以我研究管理學和經濟學對企業的影響,經濟學就是講制約和平衡的,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把經濟學印證到公司管理,其實是挺有價值的東西。

以前公司管理結構當中,一個中心往外走,大部分去堵住單個漏洞。國家管理也一樣,決策做得很快,幾個人覺得最不爽的東西先幹掉。為什麼民主國家效率低?大家先把平衡放桌上,討論盡可能平衡然後再決定,就是追求系統最優,而不是為了堵住單個漏洞,這是個奇怪的特性。

對應7天而言,7天公司分佈很廣,都是指揮型管理,那怎麼變成監督型管理?讓每個個體都有動力,公司不推他也有動力,你在後邊做監督。

我注意的幾個問題:

1)從公司戰略角度盡可能自上而下做。

2)動力和監督爭取自下而上走。這一點其實遇到過很多障礙,員工和管理人員接受東西的思路都是自上而下的,中國一直都是上層決定下層。我們如果能夠爭取把動力和監督做到自下而上,會帶來管理成本下降,看各個國家GDP或者財政預算就可以看出,越自上而下運轉的國家,管理成本和費用越高,財政預算占收入比總是最大的。為什麼?因為參與推動這個體系的人都不是利益攸關者,而只是鏈條上利益即得者。只需要幾個人滿意,但這幾個人並不知道實際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公司不願意幹自下而上的事?因為這種方式首先受損害的是權利階層的利益。如果開放讓大家來監督,這種監督必然有漏洞,底層員工有自己的想法,想監督自己利益相關的東西。中層領導會提出很多問題,潛意識也是自我保護。

我經常強調,領導不重要,但領導力很重要。領導力是公司的戰略管理思路,能領導公司員工朝著一個方向走。其實很簡單,只要在你的位置上,有一定的成就,員工就會崇拜,藝術性地使用這個東西總會有效果。但這和我的經營管理思路相悖,所以刻意不用,我更希望讓大家自己發揮。我最不喜歡「團結在領導周圍」的說法,領導藝術用多了,大家變得唯領導意志是從。也許你只是想激發大家,但慢慢你會發現大家圍著你轉。

《道德經》裡說:太上,不知有之。領導要不斷讓自己有機會從排頭兵的位置撤下來,讓自己有機會在邊上觀察,看這個東西到底對不對,調整體系和制度。盡可能地讓公司的目光不要太聚焦在自己身上。

公司總是在一個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前進,靠的是每一個環節的運轉,從長遠看,還是要看每一個人的動力。領導一定要臉皮厚,做錯了要敢於糾正自己,我常常否定自己的想法。

3)有效地放,適當地管,就是提框架下的自由。7天在管理上有很多問題,包括我們怎麼設計框架?怎麼修補框架?傳統的模型中,假如CEO把公司分七個區,任何區出問題都想辦法調動資源幫他,讓他完成指標,說好聽是發揮管理手段,不好聽就是錢的輸送。

我們不能說這個規則不好,不給領導權威公司可能更亂。一線高管不斷和CEO搞好關係,一般CEO有更高的責任心,大一點的公司往往最腐敗是中層,中層不幹活天天悠悠蕩蕩。

關於經營者的角色問題,我們看社會的發展,這個問題沒有停過,到底精英治國或治理公司帶來發展更快?還是競爭帶來進步更大?

自從有了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之後,全世界觀點基本接受競爭帶來的進步大於精英治理帶來的進步,實際上在公司管理中,讓更多的基層單位處於相對競爭環境下,讓它競爭的資料體現出來,比公司分配任務長遠來講積累效率更高。

本文素材來自中歐商業評論 清華演講,轉載請留言。

成功並不是一種,但戰略是什麼,其實取決於這個公司人員的組成,所以先人後事是很重要的。

那選擇什麼樣的人就至關重要了。我注重三個詞,創新、簡捷、快樂,其實三個詞講的是一類人。創新能力強的人動力強,追求簡捷的人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更注重實際效率,相反有些人會把精力放在怎麼把東西包裝好,這在快速擴張的早期可能不太需要。

而快樂的人面對錯誤和失敗能保持很好的心態,這是創業公司非常需要的。我們實際做的決定當中,一般十個有七八個都是錯的,對的可能就兩三個,但堅持對的會越做越好,錯的就砍掉,優秀的CEO幾乎在不斷砍錯誤的決定,最後聚焦某幾樣東西。

人的能力我歸結為三種,可能不太科學,但很簡單。

第一是所謂敬業能力,本來這不叫能力,應該是素質,包括你自己價值觀怎樣形成、怎麼設定自己的發展。

第二是職業能力,包括與人溝通、怎麼安排事情。

第三是專業能力,我講的是對應非專業技能性的公司,可能搞科技的公司不行,因為專業技能是進門的門檻。

選人首先選第一種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是自我驅動的,只要目標跟公司比較契合,自己就會動。有些人協調能力很差,但敬業能力強,到最後大家都跟著他轉。專業能力只要用心沒有人會超過三個月學不會,甚至金融類工作。

刺蝟理念

在公司經營管理當中,雖然人最重要,但也最難講。最容易講就是經營戰略和管理系統,經營戰略定了之後長時間很難改變,講完就是幾點,最後公司能做成也就是幾點。

很多管理書,還有MBA、EMBA都說藍海戰略,在管理上我們認為最能讓公司從零做成功的核心,就是垂直切割,你要選定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專案。

公司所有服務、業務都有成本,要把更有效的資源投放在這個行業或者經營體系中最有價值的地方,而不是分散。同樣投在有價值的地方,你花一塊錢,別人花五毛錢,你的東西肯定比競爭對手好,你做好的地方往往是消費者最在意的。做公司沒有苟且活著的,只有活的最好幾個,或者最後慢慢淘汰。市場上一百家公司出來,五年以後可能有五家還在,所以把別的東西全部砍掉,那你的效率永遠比競爭對手高。

所謂「刺蝟理念」,就是壓對方向持續做,改了一定會死。7天做幾樣東西,第一,認為經濟型酒店的客人永遠最關心床、洗澡、衛生,盡可能把資源壓在這些地方。在外裝修省點錢,最後性價比比別人高;第二,所有壓在會員上,7天規模很小的時候,會員在行業遙遙領先。很多人說會員別人也可以做,但是別人做不到取捨,大部分隻把會員當做行銷手段,而7天當做公司內部運轉中心的樞紐,所有東西圍繞這個打轉,轉到一定時候效率就出來了。

無為而治

公司的管理系統會隨著改變而不斷優化,形成很多內容。7天的管理系統其實基於我對管理的一些理解,最關鍵一點是我認為是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社會,從業的大部分年輕人從被管到參與,這也是年輕人對管理的理解最大的差異。

我有一個看法,公司其實是一個社會組織,國家也是社會組織,國家分到一個縣、一個村也是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發展都是從一個中心集權管理改成平衡制約、逐步發展,公司是新的社會組織,所以大部分還是集權的。

更多人還是喜歡更加平衡、相互制約的環境,所有人都能保證自己的利益。所以我研究管理學和經濟學對企業的影響,經濟學就是講制約和平衡的,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我把經濟學印證到公司管理,其實是挺有價值的東西。

以前公司管理結構當中,一個中心往外走,大部分去堵住單個漏洞。國家管理也一樣,決策做得很快,幾個人覺得最不爽的東西先幹掉。為什麼民主國家效率低?大家先把平衡放桌上,討論盡可能平衡然後再決定,就是追求系統最優,而不是為了堵住單個漏洞,這是個奇怪的特性。

對應7天而言,7天公司分佈很廣,都是指揮型管理,那怎麼變成監督型管理?讓每個個體都有動力,公司不推他也有動力,你在後邊做監督。

我注意的幾個問題:

1)從公司戰略角度盡可能自上而下做。

2)動力和監督爭取自下而上走。這一點其實遇到過很多障礙,員工和管理人員接受東西的思路都是自上而下的,中國一直都是上層決定下層。我們如果能夠爭取把動力和監督做到自下而上,會帶來管理成本下降,看各個國家GDP或者財政預算就可以看出,越自上而下運轉的國家,管理成本和費用越高,財政預算占收入比總是最大的。為什麼?因為參與推動這個體系的人都不是利益攸關者,而只是鏈條上利益即得者。只需要幾個人滿意,但這幾個人並不知道實際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公司不願意幹自下而上的事?因為這種方式首先受損害的是權利階層的利益。如果開放讓大家來監督,這種監督必然有漏洞,底層員工有自己的想法,想監督自己利益相關的東西。中層領導會提出很多問題,潛意識也是自我保護。

我經常強調,領導不重要,但領導力很重要。領導力是公司的戰略管理思路,能領導公司員工朝著一個方向走。其實很簡單,只要在你的位置上,有一定的成就,員工就會崇拜,藝術性地使用這個東西總會有效果。但這和我的經營管理思路相悖,所以刻意不用,我更希望讓大家自己發揮。我最不喜歡「團結在領導周圍」的說法,領導藝術用多了,大家變得唯領導意志是從。也許你只是想激發大家,但慢慢你會發現大家圍著你轉。

《道德經》裡說:太上,不知有之。領導要不斷讓自己有機會從排頭兵的位置撤下來,讓自己有機會在邊上觀察,看這個東西到底對不對,調整體系和制度。盡可能地讓公司的目光不要太聚焦在自己身上。

公司總是在一個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前進,靠的是每一個環節的運轉,從長遠看,還是要看每一個人的動力。領導一定要臉皮厚,做錯了要敢於糾正自己,我常常否定自己的想法。

3)有效地放,適當地管,就是提框架下的自由。7天在管理上有很多問題,包括我們怎麼設計框架?怎麼修補框架?傳統的模型中,假如CEO把公司分七個區,任何區出問題都想辦法調動資源幫他,讓他完成指標,說好聽是發揮管理手段,不好聽就是錢的輸送。

我們不能說這個規則不好,不給領導權威公司可能更亂。一線高管不斷和CEO搞好關係,一般CEO有更高的責任心,大一點的公司往往最腐敗是中層,中層不幹活天天悠悠蕩蕩。

關於經營者的角色問題,我們看社會的發展,這個問題沒有停過,到底精英治國或治理公司帶來發展更快?還是競爭帶來進步更大?

自從有了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之後,全世界觀點基本接受競爭帶來的進步大於精英治理帶來的進步,實際上在公司管理中,讓更多的基層單位處於相對競爭環境下,讓它競爭的資料體現出來,比公司分配任務長遠來講積累效率更高。

本文素材來自中歐商業評論 清華演講,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