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華興資本:新經濟企業赴港IPO必讀指南

2017年末,閱文用其上市後“一騎絕塵”的表現,再次將港股推上熱點。華興資本FA團隊,也因為集團同時擁有大陸、香港、美國多地證券牌照而接到極多的問詢,問題集中在:什麼樣的新經濟企業適合赴港上市?我的公司是不是能考慮這條路?現在是好的時間點麼?赴港上市的難點和重點在哪裡?

文 | 華興FA團隊

港股重回“大時代”,佔據企業心智

經過2016年的美圖、2017年的眾安線上、閱文集團——尤其是閱文集團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得620倍認購之後,港股在新經濟企業的帶動下重回“大時代”。

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開始考慮是否要將港股作為未來資本市場路徑選項之一,

在這其中,有兩類公司情況頗具代表性。

一些公司已經把港股作為自己的必選項,在A公司CEO與華興FA團隊的數次交流中,都能感受到他的意氣風發:“港股形勢最近這麼好,明年上半年我們也要上。”

在經過一兩輪融資後,消費行業A公司目前估值已經超過10億人民幣。經過創業初期的發展,業務初有小成,用戶數量、營業收入等核心指標每年都在快速增長。但清晰的商業模式尚未探索成型,

距離盈利也有不短的距離。

“港股不要求盈利”支撐著A公司CEO赴港上市的信念,不論是否還在以補貼搶奪市場份額,在炙熱的市場環境下,他都想儘快啟動赴港上市流程,爭取分到一杯羹。

而對於另外一類創業家,港股仍然是個不確定項。從事娛樂行業的B公司CEO就多次表達了這樣的想法:“互聯網公司在港股真的可以嗎?A股是不是更好,估值很可能會高出不少。”

持類似想法的企業往往已經成為行業領先者,

憑藉可觀的業務規模躋身“獨角獸”俱樂部;雖然還沒持續盈利,但商業模式已得到驗證及市場認可,需要的只是時間。而財務上也表現出虧損收窄,趨勢向好。

對於港股這一選項,B公司CEO始終猶豫不決,既舍不下估值高、用戶影響力高的A股市場,又受困于A股現實情況所帶來的時間不確定性。

究竟新經濟企業應該在港股IPO的問題上如何抉擇取捨?作為新經濟創業家們的長期資本市場夥伴,

華興FA團隊系統梳理目前市場上相關的問題,希望借助這篇赴港IPO必讀,為大家理清思路。

一、成長型企業需謹慎

先來看硬指標,香港上市的財務測試較A股靈活,財務要求可三選一。

此外,在滬港通、深港通陸續開通之後,

港交所在2017年出臺了一系列提升香港市場吸引力的積極舉措,在吸引投資者、特別是內地投資者方面誠意十足。

在2017年6月16日發佈《有關建議設立創新板的框架諮詢文件》之後,香港交易所在2017年倒數第9個交易日再放大招,修訂創業板及主機板上市規則,開放“同股不同權”,這一修訂被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為“香港市場二十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體現在:

● 放寬尚未盈利 / 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主機板上市條件(預期最低市值須達15億港元);

● 允許“創新型”公司採取雙重股權結構(預期最低市值須達100億港元,若市值低於400億港元,須通過適用于不同投票權申請人的收入測試);

● 取消創業板發行人轉往主機板上市的簡化轉板申請程式;

● 放寬作為第二上市管道的限制。

單就聯交所列舉的上市條件來看,文章開篇所提及的兩類公司,其在香港主機板上市都能滿足硬性指標,不存在明顯的障礙,更不用提條件更寬鬆但吸引程度較低的香港創業板。

那是否意味著兩類公司都應該立刻開始港股征程呢?在滿足硬性條件的前提下,看階段,看行業更為重要。

如何看階段呢?

從實際交易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香港投資者仍看重上市企業的現金流穩定度和盈利可預期性,較多以市盈率定價,對於業務仍處於成長期的企業不利;同時,IPO發行量小的公司難獲得機構投資者的認可和關注,上市後流動性較差或股價較低,甚至有可能出現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風險。

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對於業務還在高速發展的公司而言,過早地成為一家受到嚴格監管及需要詳細資訊披露的公眾公司,也有可能導致公司喪失業務發展和競爭的靈活性,不利於公司成長。

二、互金、新地產、新零售、消費升級受青睞

有些行業在香港市場更有人氣,這也是新經濟企業不得不考慮的一點。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從香港主機板上市公司數量按行業區分來看,地產占比24%,消費22%,其次為TMT、製造、金融,均超10%。如果按總發行金額來看,金融占比46%,TMT 24%,醫療6%,雖然消費公司上市數量眾多但發行金額僅占10%。

從絕對融資金額來看,消費與科技、傳媒、電信(TMT)已經超過地產,成為市場的主要力量;TMT行業更是異軍突起,金額已經接近一直長期佔據新股發行金額榜首的金融業。金融業因體量大的行業特殊性,仍居2017年港股市場發行金額第一,但相比2016年大幅下降,且不乏眾保險這類“互聯網金融”企業。

和一級市場類似,港股二級市場一直以來對金融、地產、能源、消費品等行業的相關標的較為追捧。在前述傳統領域基礎上升級反覆運算而來的互聯網金融、新地產、新零售、消費升級等“新經濟”相關行業可望在後續受到市場青睞。

華興FA團隊認為,尤其是短期內受限於監管政策或盈利要求而無法在A股上市的企業,如互聯網金融,民辦教育、電商、社交等行業的企業,如果對於上市時間要求較為迫切,‪香港上市相比A股會更理想。

同時,一些擁有國際業務及全球品牌的公司,可以借助‪香港IPO過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宣傳、推廣公司業務。

三、上市不是終點,港股再融資優勢明顯

從行業來看,和新股發行類似,金融、電訊等傳統重資產、大體量行業仍排在再融資市場前列。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費類企業2017年募資54.6億港元,已經超過地產成為全市場融資規模第三的行業;而資訊科技(IT)2017年通過再融資募集超過20億港元,相比2016年增長超過60%,日益成為市場熱點和主要力量。

回到最初的A、B公司,華興FA團隊的建議:

對於類似A公司的企業而言,不宜過早選擇和啟動在香港上市。相比立即做上市地點選擇的決定,現階段其更應該聚集于業務的成長,並擇機利用私募市場迅速壯大;同時,給自己一定的觀察期,在此期間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待未來業務及市場形勢更為明朗時再做決定,從而保證公司在資本運作中一直處於從容地位。

對於B公司一類業務已經具備一定穩定性、盈利可能性已經獲得驗證,且得到市場廣泛認可的公司,不論當下是否已經持續盈利,通過‪香港市場迅速達成上市目標,並獲得公開市場的資本運作平臺,會是一個較佳的選擇。

當然,這只是一種思路,考慮到保護客戶資訊、囿於篇幅,比較籠統。IPO需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很多,更好的策略是跟財務顧問系統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香港上市華興Tips

● 上市架構

如果境內企業考慮到香港上市,需要重點關注以何種架構和方式上市的問題,即仍然作為中國境內公司,通過發行H股在港交所上市;還是搭建紅籌結構,作為一家境外公司在香港直接上市。

前者不改變公司既有股權結構,但在H股全流通之前,需要考慮原人民幣投資人面臨的退出限制;後者在審批和流通問題上較為便利,但需要在對公司架構進行重組,時間成本和股東溝通成本較大,公司應在儘快完成重組的同時,注意不要留下可能影響上市的法律瑕疵。

● 會計處理

對於擬上市公司而言,面臨著會計準則的切換及市場對於財務指標的不同要求,因此需要提前與投行和會計師進行溝通,避免因收入確認和稅務等問題影響到相關財務測試指標,給上市造成障礙。

此外,港股允許擬上市公司進行期權等形式的股份激勵計畫,但相關的財務影響(尤其是對於損益的影響)應該予以重視。

● 發行策略及市場定位

香港機構投資人傾向參與大型、現金流穩健且盈利可期的IPO項目。IPO的發行/交易頭部效應較為明顯。企業應和投行詳細謹慎地評估發行及未來交易的供求情況,確定自己的市場定位。

同時,如何經營企業的“品牌”、吸引香港散戶的眼球對於新經濟企業也相當重要。香港散戶的“打新”熱情將加劇IPO發行的頭部集聚效應,企業應和投行詳細謹慎評估供求的市場情緒。

頭部公司的工作重點是在路演過程中盡可能鎖定錨定投資者的認購、決定最合適的發行價格。而對於業務規模和市場關注度較小的企業而言,可考慮引進知名的基石投資者以提升其品牌溢價,謹慎判斷、把握市場發行時間視窗,將收益最大化。

在多年的實操過程中,華興一線FA團隊磨煉出一支精通多行業、多產品、多市場的專家隊伍。未來我們將陸續在華興資本公眾號送上FA專家們對於市場趨勢的判斷以及對於熱點的解讀,以期幫助類似處境的企業審時度勢、應變決斷。

市場變化萬千,華興FA始終相伴。

● 放寬尚未盈利 / 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主機板上市條件(預期最低市值須達15億港元);

● 允許“創新型”公司採取雙重股權結構(預期最低市值須達100億港元,若市值低於400億港元,須通過適用于不同投票權申請人的收入測試);

● 取消創業板發行人轉往主機板上市的簡化轉板申請程式;

● 放寬作為第二上市管道的限制。

單就聯交所列舉的上市條件來看,文章開篇所提及的兩類公司,其在香港主機板上市都能滿足硬性指標,不存在明顯的障礙,更不用提條件更寬鬆但吸引程度較低的香港創業板。

那是否意味著兩類公司都應該立刻開始港股征程呢?在滿足硬性條件的前提下,看階段,看行業更為重要。

如何看階段呢?

從實際交易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香港投資者仍看重上市企業的現金流穩定度和盈利可預期性,較多以市盈率定價,對於業務仍處於成長期的企業不利;同時,IPO發行量小的公司難獲得機構投資者的認可和關注,上市後流動性較差或股價較低,甚至有可能出現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的風險。

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對於業務還在高速發展的公司而言,過早地成為一家受到嚴格監管及需要詳細資訊披露的公眾公司,也有可能導致公司喪失業務發展和競爭的靈活性,不利於公司成長。

二、互金、新地產、新零售、消費升級受青睞

有些行業在香港市場更有人氣,這也是新經濟企業不得不考慮的一點。

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從香港主機板上市公司數量按行業區分來看,地產占比24%,消費22%,其次為TMT、製造、金融,均超10%。如果按總發行金額來看,金融占比46%,TMT 24%,醫療6%,雖然消費公司上市數量眾多但發行金額僅占10%。

從絕對融資金額來看,消費與科技、傳媒、電信(TMT)已經超過地產,成為市場的主要力量;TMT行業更是異軍突起,金額已經接近一直長期佔據新股發行金額榜首的金融業。金融業因體量大的行業特殊性,仍居2017年港股市場發行金額第一,但相比2016年大幅下降,且不乏眾保險這類“互聯網金融”企業。

和一級市場類似,港股二級市場一直以來對金融、地產、能源、消費品等行業的相關標的較為追捧。在前述傳統領域基礎上升級反覆運算而來的互聯網金融、新地產、新零售、消費升級等“新經濟”相關行業可望在後續受到市場青睞。

華興FA團隊認為,尤其是短期內受限於監管政策或盈利要求而無法在A股上市的企業,如互聯網金融,民辦教育、電商、社交等行業的企業,如果對於上市時間要求較為迫切,‪香港上市相比A股會更理想。

同時,一些擁有國際業務及全球品牌的公司,可以借助‪香港IPO過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宣傳、推廣公司業務。

三、上市不是終點,港股再融資優勢明顯

從行業來看,和新股發行類似,金融、電訊等傳統重資產、大體量行業仍排在再融資市場前列。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費類企業2017年募資54.6億港元,已經超過地產成為全市場融資規模第三的行業;而資訊科技(IT)2017年通過再融資募集超過20億港元,相比2016年增長超過60%,日益成為市場熱點和主要力量。

回到最初的A、B公司,華興FA團隊的建議:

對於類似A公司的企業而言,不宜過早選擇和啟動在香港上市。相比立即做上市地點選擇的決定,現階段其更應該聚集于業務的成長,並擇機利用私募市場迅速壯大;同時,給自己一定的觀察期,在此期間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待未來業務及市場形勢更為明朗時再做決定,從而保證公司在資本運作中一直處於從容地位。

對於B公司一類業務已經具備一定穩定性、盈利可能性已經獲得驗證,且得到市場廣泛認可的公司,不論當下是否已經持續盈利,通過‪香港市場迅速達成上市目標,並獲得公開市場的資本運作平臺,會是一個較佳的選擇。

當然,這只是一種思路,考慮到保護客戶資訊、囿於篇幅,比較籠統。IPO需要考量的因素還有很多,更好的策略是跟財務顧問系統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香港上市華興Tips

● 上市架構

如果境內企業考慮到香港上市,需要重點關注以何種架構和方式上市的問題,即仍然作為中國境內公司,通過發行H股在港交所上市;還是搭建紅籌結構,作為一家境外公司在香港直接上市。

前者不改變公司既有股權結構,但在H股全流通之前,需要考慮原人民幣投資人面臨的退出限制;後者在審批和流通問題上較為便利,但需要在對公司架構進行重組,時間成本和股東溝通成本較大,公司應在儘快完成重組的同時,注意不要留下可能影響上市的法律瑕疵。

● 會計處理

對於擬上市公司而言,面臨著會計準則的切換及市場對於財務指標的不同要求,因此需要提前與投行和會計師進行溝通,避免因收入確認和稅務等問題影響到相關財務測試指標,給上市造成障礙。

此外,港股允許擬上市公司進行期權等形式的股份激勵計畫,但相關的財務影響(尤其是對於損益的影響)應該予以重視。

● 發行策略及市場定位

香港機構投資人傾向參與大型、現金流穩健且盈利可期的IPO項目。IPO的發行/交易頭部效應較為明顯。企業應和投行詳細謹慎地評估發行及未來交易的供求情況,確定自己的市場定位。

同時,如何經營企業的“品牌”、吸引香港散戶的眼球對於新經濟企業也相當重要。香港散戶的“打新”熱情將加劇IPO發行的頭部集聚效應,企業應和投行詳細謹慎評估供求的市場情緒。

頭部公司的工作重點是在路演過程中盡可能鎖定錨定投資者的認購、決定最合適的發行價格。而對於業務規模和市場關注度較小的企業而言,可考慮引進知名的基石投資者以提升其品牌溢價,謹慎判斷、把握市場發行時間視窗,將收益最大化。

在多年的實操過程中,華興一線FA團隊磨煉出一支精通多行業、多產品、多市場的專家隊伍。未來我們將陸續在華興資本公眾號送上FA專家們對於市場趨勢的判斷以及對於熱點的解讀,以期幫助類似處境的企業審時度勢、應變決斷。

市場變化萬千,華興FA始終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