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觀點︱論品質興農——寫在2018“農業品質年”開啟之際①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走品質興農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等要求,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了“唱響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主旋律”的重要工作思路,

並將2018年確定為“農業品質年”。這是農業系統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表明了中國農業開啟了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中國農業必將迎來一場深層次全方位的革命性變革。這也標誌著,這次全國農業工作會是一次帶有階段性特徵的轉型升級的會。

農業品質,指的既是農產品品質,也是農業供給體系品質、農業結構佈局品質、農業產業發展品質。

它直指農業終端,不僅要求出產的農產品本身必須安全、健康、優質,還要求附加值高、個性化強、精准對接市場需求;它涵蓋農業生產全過程,既要求推進標準化生產與品質監管,又要求強化現代要素集成運用,提高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它著眼農業與全生態的關係,不但要根據資源匹配情況變革農業本身結構佈局,而且要重新定義農業與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的關係。

為什麼當前要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這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首先,農業高品質發展是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從農業的主要功能來看,“搞飯”就要產出更好的農產品、“搞錢”就要讓產業更有效益、“搞綠”就要維護更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其次,農業高品質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興旺,目標是生活富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始終是農業農村工作的核心。沒有高品質的發展,農業談何興旺,又談何效益?沒有高品質的發展,傳統農區的普通農民的增收致富從何處著落?農業怎麼能為農民富裕作出更大貢獻?鄉村振興又怎麼能是高品質的振興?最後,
農業高品質發展概念提出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中國農業現代化跨越發展的必然結果、重大成果和重要標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5年都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徹底告別了“短缺”時代。我們完全可以說,得益于党的堅強領導,正是由於有了包括億萬農民群眾在內的農業人的頑強拼搏、砥礪奮進,
中國農業才能取得如今輝煌的成就,我們才能有空間、有時間、有能力進行“轉型升級”,才能昂首闊步、信心百倍地邁入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

農業高品質發展要走什麼樣的道路?必須全面推進,既重視產品品質、又重視供給品質;既要重產重管,又要重調重減。必須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政策措施、資源配套、績效評價等都要隨之調整。全面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既要強化產出來和管出來,又要強化調出來和減出來。如何把優質產出來?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標準制修訂,有標可循、按標生產;要加強標準宣傳推廣和使用指導,印發明白紙,讓生產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從源頭上抓品質。如何把安全管出來?要切實加強執法監管,加快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大國家追溯平臺推廣應用,深化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建立農業生產信用檔案,實行“黑名單”制度。如何調出來?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品質效益為主攻方向,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重點優化產業佈局,減少低端無效供給,增加銷路好、品質高、市場缺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如何減出來?要減少農業投入品的過量使用,減少對資源環境的過高的利用強度。

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要注意什麼問題?必須注意不能造成新的失衡,既要堅持品質第一,又要避免顧此失彼。在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過程中,要注意避免陷入誤區,滑入新的失衡和偏頗,要辯證看待品質、數量、速度、效益的關係,不講品質的數量當然是最大的浪費,但增長導向讓位於提質導向,並不是說完全不要數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農業工作的首要任務,統籌好保供給、保收入和保生態始終是農業義不容辭的使命。要重視政策引導,只有先從作為指揮棒的政策上傳導出重質導向,農業其他體系、各個環節才能進行相應調整,同時相較數量,品質更為內在主觀,不易評判定量,但並非沒有辦法,可以用資料、指標、指數進行考核,各環節要做實做精做細,制定精准考核體系。要重視宣傳指導,在增強品質理念、品質意識的同時,更要教給方法,提高技術能力,確保每個節點的每個人都“懂品質”,要重視人的因素,只有農業發展鏈條每個環節上的人都按照同一目標執行,才能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

我們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品質興農,堅持品質第一,按照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要求,扎實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若干年後再回眸,市民們對農產品的疑慮少了,農民們生產中“多了少了、貴了賤了”的怪圈少了,農業結構趨於穩定平衡,農業高品質發展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可以自豪地說,2018農業品質年,將是中國農業向高品質時代邁進的分水嶺!

又要重調重減。必須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思想觀念、方式方法、政策措施、資源配套、績效評價等都要隨之調整。全面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既要強化產出來和管出來,又要強化調出來和減出來。如何把優質產出來?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標準制修訂,有標可循、按標生產;要加強標準宣傳推廣和使用指導,印發明白紙,讓生產者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從源頭上抓品質。如何把安全管出來?要切實加強執法監管,加快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加大國家追溯平臺推廣應用,深化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建立農業生產信用檔案,實行“黑名單”制度。如何調出來?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力,以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品質效益為主攻方向,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重點優化產業佈局,減少低端無效供給,增加銷路好、品質高、市場缺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如何減出來?要減少農業投入品的過量使用,減少對資源環境的過高的利用強度。

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要注意什麼問題?必須注意不能造成新的失衡,既要堅持品質第一,又要避免顧此失彼。在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過程中,要注意避免陷入誤區,滑入新的失衡和偏頗,要辯證看待品質、數量、速度、效益的關係,不講品質的數量當然是最大的浪費,但增長導向讓位於提質導向,並不是說完全不要數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農業工作的首要任務,統籌好保供給、保收入和保生態始終是農業義不容辭的使命。要重視政策引導,只有先從作為指揮棒的政策上傳導出重質導向,農業其他體系、各個環節才能進行相應調整,同時相較數量,品質更為內在主觀,不易評判定量,但並非沒有辦法,可以用資料、指標、指數進行考核,各環節要做實做精做細,制定精准考核體系。要重視宣傳指導,在增強品質理念、品質意識的同時,更要教給方法,提高技術能力,確保每個節點的每個人都“懂品質”,要重視人的因素,只有農業發展鏈條每個環節上的人都按照同一目標執行,才能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

我們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品質興農,堅持品質第一,按照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要求,扎實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若干年後再回眸,市民們對農產品的疑慮少了,農民們生產中“多了少了、貴了賤了”的怪圈少了,農業結構趨於穩定平衡,農業高品質發展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可以自豪地說,2018農業品質年,將是中國農業向高品質時代邁進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