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驚呆」到底怎樣的“摳門”團隊,讓金山這個鎮一年省下417萬!

“摳門”一詞,常常被用來比喻人精打細算,錙銖必較,大眾通常都不願被扣上這頂不太體面的帽子。但在金山區朱涇鎮有這樣一個團隊,每個成員就偏偏練了一手“摳門”的好把式。

過去一年裡,他們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99個項目的結算審價,99個項目合計送審金額2011萬元,審價核減率達21%。也就是說,他們為政府節約了建設資金417萬元,這個因為“摳門”出了名的團隊就是有“免疫系統”之稱的朱涇鎮內部審計工作小組。

編織“鐵籠子”,制度為器

“做基本建設投資項目審計的是有點‘摳’,但我們‘摳’的有‘道理’,這個‘道理’就是審計法規和基本建設投資項目審計的相關規定。

”幾位元審計員對記者說,在基本建設投資專案審計中,他們以《審計法》《審計法實施條例》為依據,嚴格執行近幾年出臺的《關於朱涇鎮加強投資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的若干意見》等有關規定,進一步明確基本建設投資專案審計的方式方法、審計程式、責任範圍、品質要求,堅持務實、嚴謹的原則,對開展的基本建設投資專案進行即時監督,有效控制投資審計風險。

審計人員、建設方、施工方進行工程量的三方核對(吳葉萍/攝)

隨著制度完善、條例清晰,審計起來也越來越有憑有據有底氣。據老審計人回憶,要說以前審計和現在審計有什麼不同,我們感覺是整個大風向變好了,施工方的脾氣也小了,早幾年前,為了提高幾個百分點,

軟磨硬泡、拍桌子的不少,現在來的基本就直接在工程審價審定單上簽字了,如果對方有異議,我們就再跑現場,重新測量,坐下來面對面一筆筆的重複算,“按章對表”算出來的結果,他們也只能服氣,簽個字搖搖頭走了。現在麼,施工方都是笑嘻嘻地來,笑嘻嘻地走,和和氣氣,大家都開心。

審計小組裡的每位成員都有敢堅持的原則和能堅持的底氣,執行標準“一把尺子”,

“實、准、穩、狠”開展政府投資審計,在他們看來照章辦事就是手中的利器。

打好“鐵算盤”,錙銖必較

“基本建設投資項目審計,細到一根路燈線的價格,審計員都要‘錙銖必較’。”朱涇鎮內部審計工作小組副組長朱林弟表示,審計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技術工作,對投資專案的資金管理、造價控制有著極高的要求,處處考驗著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

“鐵算盤”要會打,還要打的准。每位審計組成員桌上都有一本被翻得棱角磨平的《建材與造價諮詢》,

書上整合了各類材料的市場參考價,但對於一些特殊材料,要想得到更為準確的價格,審計員們就要自己想辦法。走訪實體店,聯繫廠家,在網上相關平臺查詢,多走多問多看,才能將審計風險降到最低。今年的多項綠化工程,就遇到了這類問題,同一種植物,因為胸徑不同,差額很大,為了摸准市場價格,幾位審計員走訪了鎮區內幾個規模較大的苗圃,上網查詢近期相同規格樹種的價格,向比較知名的種植基地詢問報價。審計員小葛說,審計不是紙上談兵,審計結果不是紙上一個簡單的數值,材料不管大小,無論類型,我們在審計之前心裡都要清清楚楚,不少算施工方一分,當然更不能放開一毫。

每一個專案基本上都是新面孔,重視審前調查,細化審計方案,現場審計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審計員們審計前的“麻煩”正是與施工方現場審計時“錙銖必較”的“籌碼”。

煉就“鐵身子”,廉潔從審

審計員筆頭上的鬆緊,向來是施工方最想鑽的空子,作為審計員對施工方要有感情但不能有交情。今年基礎建設專案涉及村莊改造、河道改造、鎮區道路改造等幾大方面,包含房屋維修、污水管、道路、河岸圍護等內容,涉及範圍大,包含內容多,需要審計人員一一進入現場進行核實、測量。每次跑現場,早去早回,是這幾年來,審計小組裡不成文的規定。只要早晨儘早到現場,中午10點30前就能收工,不把工作時間拖到飯點,這樣就能避免被留飯的尷尬。審計員們說:“有時施工方也是好心,看我們工作的晚了,多叫一份盒飯讓我們吃完再走,板起面孔拒絕不講人情,但吃了飯就是欠了情,不管圓桌飯還是盒裝飯我們都不能吃。”守住底線,技術避“雷”,才能不傷人更不傷己。

審計人員現場測量(吳葉萍/攝)

夏天躲太陽,冬天躲雨雪,對跟著專案走的審計員來說是不可能享受的福利。哪裡有項目就要去哪裡,趟著爛泥也要去,什麼時候有項目就要什麼時候去,颳風下雨也要去,才是審計員的日常。“早些年我和老何去工地測量,測繪到一半,下起雪了,呵口氣,搓搓手又測了一個多小時,老何回來腸胃不適病了好幾天。”審計員小韓有點心疼地向記者說起自己的搭檔。

在基本建設投資專案審計一個個資料的背後,是整個團隊敢於擔當、敬業奉獻、廉潔從審的默默付出。“你們讀書的時候就學過減法,沒學過加法”,施工方用這句話調侃過內審組的組員們,而他們卻始終對“摳門”這件事樂在其中,讓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錢都真正用於改善民生,“摳”出來的就是政府的威信,更是百姓的福祉。

·END·

作者丨殷潔如 編輯丨翁羽

上網查詢近期相同規格樹種的價格,向比較知名的種植基地詢問報價。審計員小葛說,審計不是紙上談兵,審計結果不是紙上一個簡單的數值,材料不管大小,無論類型,我們在審計之前心裡都要清清楚楚,不少算施工方一分,當然更不能放開一毫。

每一個專案基本上都是新面孔,重視審前調查,細化審計方案,現場審計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審計員們審計前的“麻煩”正是與施工方現場審計時“錙銖必較”的“籌碼”。

煉就“鐵身子”,廉潔從審

審計員筆頭上的鬆緊,向來是施工方最想鑽的空子,作為審計員對施工方要有感情但不能有交情。今年基礎建設專案涉及村莊改造、河道改造、鎮區道路改造等幾大方面,包含房屋維修、污水管、道路、河岸圍護等內容,涉及範圍大,包含內容多,需要審計人員一一進入現場進行核實、測量。每次跑現場,早去早回,是這幾年來,審計小組裡不成文的規定。只要早晨儘早到現場,中午10點30前就能收工,不把工作時間拖到飯點,這樣就能避免被留飯的尷尬。審計員們說:“有時施工方也是好心,看我們工作的晚了,多叫一份盒飯讓我們吃完再走,板起面孔拒絕不講人情,但吃了飯就是欠了情,不管圓桌飯還是盒裝飯我們都不能吃。”守住底線,技術避“雷”,才能不傷人更不傷己。

審計人員現場測量(吳葉萍/攝)

夏天躲太陽,冬天躲雨雪,對跟著專案走的審計員來說是不可能享受的福利。哪裡有項目就要去哪裡,趟著爛泥也要去,什麼時候有項目就要什麼時候去,颳風下雨也要去,才是審計員的日常。“早些年我和老何去工地測量,測繪到一半,下起雪了,呵口氣,搓搓手又測了一個多小時,老何回來腸胃不適病了好幾天。”審計員小韓有點心疼地向記者說起自己的搭檔。

在基本建設投資專案審計一個個資料的背後,是整個團隊敢於擔當、敬業奉獻、廉潔從審的默默付出。“你們讀書的時候就學過減法,沒學過加法”,施工方用這句話調侃過內審組的組員們,而他們卻始終對“摳門”這件事樂在其中,讓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錢都真正用於改善民生,“摳”出來的就是政府的威信,更是百姓的福祉。

·END·

作者丨殷潔如 編輯丨翁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