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扶貧扶到“根”上 寧夏大力實施文化扶貧工程

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巨集

寧夏六盤山下,山窩裡的隆德縣陳靳鄉,氣溫已低至零下8攝氏度。2017年年末,65歲的王登科老人聽說隔壁的新和村又有馬社火表演,便匆匆趕來。古色古香的街道上,

喧天的鑼鼓、斑斕的油彩,高頭大馬上的各類歷史傳奇人物,演繹著一個個忠烈節義的精彩故事,讓這個原本十分靜謐的小山窩變得熱鬧非凡。

“這個村子山大溝深、靠天吃飯,前幾年村裡人都盤算著往外搬,這沒幾年光景,村子裡竟然來了這麼多旅遊的人,收入很不錯,看得人眼熱哩。”王登科所說的這些變化,源于文化扶貧工程的實施。這個山村的蛻變,還吸引了國務院扶貧辦、科技部、農業部等國家部委及28個省市區140多位代表觀摩。

在寧夏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村民正在舉辦社火巡遊。新華社發

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達標全覆蓋

“我們依託馬社火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建立了馬社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建成農家樂20家,牽頭創辦專業合作社3家,採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依託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基地,發展形成了以民俗文化、農家樂、生態養殖等為主的鄉村民俗文化旅遊產業。”新和村黨支部書記趙小龍說,一年多時間就接待各地遊客5萬余人,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近30萬元。

文化扶貧,不僅體現在將傳統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旅遊產業,從而帶動村民致富。

更重要的是,扶貧扶志,成風化人,激發出貧困地區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在動力。

寧夏率先在全國貧困地區實現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達標全覆蓋,9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