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瞬間嚇醒!工商銀行爆出大消息!54億理財大案,13家分行捲入!

平地一聲驚雷!

年關將至,銀行攬儲大戰硝煙再起,其中尤以理財產品一馬當先!!

剛剛,銀行再傳大消息,工行爆54億理財大案!13家分行捲入!

小心銀行把你的錢借給騙子啊!

理財產品是陷阱,

銀行存款也有陷阱

剛剛,中國銀監會公佈了一個大消息:對黑龍江省工行6支、金額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進行處罰。

黑龍江銀監局發佈消息稱,經過立案、調查、審理、審議、告知等一系列法定程式後,至2018年1月11日,依法查處了中國工商銀行黑龍江省轄內分支機搆6支、共計54.7億元的違規對公理財事件,涉案銀行包括工行黑龍江省分行及所轄13家二級分行。

針對此事,工行黑龍江分行稱,針對我行部分分支機搆在對公理財業務方面存在的不規範問題,我行按照監管要求和總行部署認真進行了自查自糾、嚴格整改,

並嚴肅處理了相關責任人。

目前,相關資金已全部收回。同時,針對這些問題,銀行從合規文化、制度、流程、系統硬控制等多方面入手,釆取針對性措施消除風險隱患,確保相關業務風險可控。

工行黑龍江分行的這件事,為普通投資者敲響了警鐘:對於那些金融知識不多卻又貪圖高額利息的人來說,

千萬要盯緊自己的腰包。當心啊,就算是濃眉大眼的銀行理財,也是有坑的!

具體來看,工行黑龍江省分行及所轄13家二級分行及責任人合計被罰3400萬元,其中機構罰款3310萬元,高管人員罰款90萬元,

有15名高管人員受到取消任職資格、警告等處罰。

據以前一些媒體報導,銀行拿我們的錢,都幹了些什麼事?把錢借給騙子,或者把錢借給“騙子大企業”放高利貸。

理財產品是陷阱,銀行存款也有陷阱,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咱們的血汗錢,放在哪裡才能安心啊?

目前,銀行利息一降再降,存定期已經無法滿足儲戶對存款升值的期望,而股市、互聯網金融的高風險性,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銀行理財收益雖沒有股市或者P2P標榜的高,但是勝在穩健,漸成廣大客戶投資新寵。但是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頻頻爆雷,尤其是某些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產品,讓不少投資人遭受重創。

善良的人們請記住,銀行理財,也是有風險的!特別是打破剛兌之後,銀行理財,更是不保本不保息了!

要知道,影子銀行,不等於是銀行。而銀行理財,更不代表它有著銀行信用。如果把兩者等同起來,那就是對銀行這個概念的濫用!

影子銀行是指那些發揮著類似銀行功能的非正規銀行的活動。美國在反思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根源時,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被認為是主要誘因之一,由此引發了金融監管機構和學界的廣泛關注。

2011年至2012年,中信銀行溫州柳市支行一位姓高的員工,以 “中信投資寶”的理財產品為名,誘騙黃樂琴夫婦先後分12 次通過網銀匯款2400萬元至其私人帳戶。後經銀行證明,此款理財產品為假,合同文本及公章都是假的。

臨近2012年11月25日,第一期理財產品即將到期的情況下,卻發現理財經理已經被開除,到期的理財產品本息無法償還。

2013年中信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產品暴雷。中信銀行鄭州黃河路支行支行前副行長郭文雅等人以超過銀行同期利率數十倍的高額回報,向多位元中信銀行客戶銷售“理財產品”數千萬元,再將吸納到的資金通過“發放高利貸”牟利,最終資金鏈斷裂。

據初步統計,大約共有110多名銀行客戶的4000萬元無法追回。

富麗堂皇的裝修、訓練有素的職員、咖啡奶茶的貼心服務……有誰想到,“高大上”的銀行大客戶室裡竟會發生觸目驚心的騙局。

合規是金融機構最基本的要求,即便短期可能還未出現系統性風險,但經營混亂之下,長此以往會出現大問題。如果金融機構連基本的合規經營都沒做好的話,還談何創新?

你買銀行理財,以為買的是銀行信用,其實往往不是!它的背後,很可能是一個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畫。信託、基金是為了利用銀行的名頭募集資金,銀行則能賺1%到2%的通道費用。

換句話說,對於理財產品,銀行往往只是一個通道,而產品背後真正站著的,是狸貓換太子的——資管公司。

高出無風險收益率,你就要長心眼了

讓套利者無利可圖,讓違法違規者得到應有懲處。才能讓銀行樹立合規創造效益的理念。

據一位監管部門人士表示,過去監管部門考慮行業發展較多,當下發展品質的要求超過規模的需要,監管部門也在回歸監管姓監 的本來定位。

部分私售理財產品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非法集資行為,可能觸犯刑法並構成犯罪,依法應當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私售理財產品形式有哪些?

1

飛單

銀行業的“飛單”,是指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擅自銷售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由協力廠商發行的理財產品,而且協力廠商與銀行之間不存在委託銷售合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員工擅自銷售的協力廠商金融產品是真實的金融產品,只是沒有取得通過銀行官方銷售的資格。

例如2012年底華夏銀行某支行員工私自銷售“中鼎”系列產品即為典型的飛單事件。

2

私售銀行停售的理財產品

某些銀行員工借助銀行平臺,假借銀行名義,私自向客戶銷售銀行或協力廠商曾經發行但已停售的某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並未劃入銀行專戶,而是出借給某用資人。

3

私售虛假理財產品

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訓都在告誡我們,千萬不要被欲望蒙住了眼睛,當了那只撲火的飛蛾。

一般而言,客戶可以通過“兩查、兩問、五要”的方法進行辨別。

1、兩查

(1)查閱“中國理財網”公佈的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目錄清單;

(2)查閱銀行經營網點或銀行官網公佈的銀行自營和銀行代理銷售的投資理財產品目錄清單。

2、兩問

(1)問清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或可能導致的最大損失;

(2)問清銀行的法律責任。

3、五要

(5)要配合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進行全程錄音錄影。

目前無風險的收益率在4%-5%左右,一旦高出這個水準,你就要長心眼了。

記住,天上掉餡餅是掉在天鵝嘴裡的,一般出資者得到的餡餅,多半是裹著糖衣的毒藥。

金融不是誰都可以褻玩的遊戲,對金融必須保持敬畏!

善良的人們請記住,銀行理財,也是有風險的!特別是打破剛兌之後,銀行理財,更是不保本不保息了!

要知道,影子銀行,不等於是銀行。而銀行理財,更不代表它有著銀行信用。如果把兩者等同起來,那就是對銀行這個概念的濫用!

影子銀行是指那些發揮著類似銀行功能的非正規銀行的活動。美國在反思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根源時,不受監管的影子銀行被認為是主要誘因之一,由此引發了金融監管機構和學界的廣泛關注。

2011年至2012年,中信銀行溫州柳市支行一位姓高的員工,以 “中信投資寶”的理財產品為名,誘騙黃樂琴夫婦先後分12 次通過網銀匯款2400萬元至其私人帳戶。後經銀行證明,此款理財產品為假,合同文本及公章都是假的。

臨近2012年11月25日,第一期理財產品即將到期的情況下,卻發現理財經理已經被開除,到期的理財產品本息無法償還。

2013年中信銀行員工私售理財產品暴雷。中信銀行鄭州黃河路支行支行前副行長郭文雅等人以超過銀行同期利率數十倍的高額回報,向多位元中信銀行客戶銷售“理財產品”數千萬元,再將吸納到的資金通過“發放高利貸”牟利,最終資金鏈斷裂。

據初步統計,大約共有110多名銀行客戶的4000萬元無法追回。

富麗堂皇的裝修、訓練有素的職員、咖啡奶茶的貼心服務……有誰想到,“高大上”的銀行大客戶室裡竟會發生觸目驚心的騙局。

合規是金融機構最基本的要求,即便短期可能還未出現系統性風險,但經營混亂之下,長此以往會出現大問題。如果金融機構連基本的合規經營都沒做好的話,還談何創新?

你買銀行理財,以為買的是銀行信用,其實往往不是!它的背後,很可能是一個高風險的股權融資計畫。信託、基金是為了利用銀行的名頭募集資金,銀行則能賺1%到2%的通道費用。

換句話說,對於理財產品,銀行往往只是一個通道,而產品背後真正站著的,是狸貓換太子的——資管公司。

高出無風險收益率,你就要長心眼了

讓套利者無利可圖,讓違法違規者得到應有懲處。才能讓銀行樹立合規創造效益的理念。

據一位監管部門人士表示,過去監管部門考慮行業發展較多,當下發展品質的要求超過規模的需要,監管部門也在回歸監管姓監 的本來定位。

部分私售理財產品的行為被認為是一種非法集資行為,可能觸犯刑法並構成犯罪,依法應當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私售理財產品形式有哪些?

1

飛單

銀行業的“飛單”,是指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擅自銷售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由協力廠商發行的理財產品,而且協力廠商與銀行之間不存在委託銷售合約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員工擅自銷售的協力廠商金融產品是真實的金融產品,只是沒有取得通過銀行官方銷售的資格。

例如2012年底華夏銀行某支行員工私自銷售“中鼎”系列產品即為典型的飛單事件。

2

私售銀行停售的理財產品

某些銀行員工借助銀行平臺,假借銀行名義,私自向客戶銷售銀行或協力廠商曾經發行但已停售的某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並未劃入銀行專戶,而是出借給某用資人。

3

私售虛假理財產品

一次又一次血的教訓都在告誡我們,千萬不要被欲望蒙住了眼睛,當了那只撲火的飛蛾。

一般而言,客戶可以通過“兩查、兩問、五要”的方法進行辨別。

1、兩查

(1)查閱“中國理財網”公佈的銀行自營理財產品目錄清單;

(2)查閱銀行經營網點或銀行官網公佈的銀行自營和銀行代理銷售的投資理財產品目錄清單。

2、兩問

(1)問清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或可能導致的最大損失;

(2)問清銀行的法律責任。

3、五要

(5)要配合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銷售過程進行全程錄音錄影。

目前無風險的收益率在4%-5%左右,一旦高出這個水準,你就要長心眼了。

記住,天上掉餡餅是掉在天鵝嘴裡的,一般出資者得到的餡餅,多半是裹著糖衣的毒藥。

金融不是誰都可以褻玩的遊戲,對金融必須保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