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聚焦|蔣超良在《人民日報》發署名文章: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湖北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匯各方之智,推創新之舉,補發展之短,揚鄉村之長,譜寫湖北鄉村振興新篇章。

《人民日報》(2018年01月17日10版)

著力推進全面發展,落實鄉村振興總要求

鄉村振興是全方位的振興。我們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村全面發展。圍繞農業強省建設,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視察湖北時提出的“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和“四個著力”的殷殷囑託,按照建設農業強省的要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突出品質強農,

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大力發展優勢種養業和特色農業,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打造富美鄉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整治農村環境,挖掘弘揚荊楚文化,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多途徑促進農民增收,把鄉村建成富美家園。圍繞党建強基,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選派一批能力強、作風硬的村第一書記,發揮“紅色頭雁”引領作用。
推進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農村網格化管理機制,發揮新鄉賢作用,提升鄉村自治法治德治水平。圍繞決勝脫貧攻堅,堅持“准”“實”要求,切實落實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全省貧困地區如期脫貧。

著力推進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打通城市資源流向農村的通道,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

增添發展新動能。去年以來,湖北以武漢市試點起步,大力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工程(簡稱“三鄉”工程),推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下鄉啟動農村資源,變農村資源為創富資本,變鄉村為創業樂園,變農民為合作股東,有效帶動了農業農村發展。實踐表明,“三鄉”工程是打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之門的新鑰匙,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問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實招,
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下一步,我們將推進“三鄉”工程向縱深發展。加強組織推動。把握鄉村的多樣性、差異性、區域性特徵,做好“三鄉”工程規劃。在“城邊、景邊、路邊、湖邊”等條件較好的地方重點引導市民下鄉,在廣大農區主要推進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明確城鄉相關部門工作責任,建立城鄉聯動、部門協調的推進機制。加強宣傳推介,打好政策牌、政治牌、親情牌、特色牌,引導“三鄉”主體下鄉。優化承接環境。加強農村硬軟環境建設,省級統籌資金在三年內實現荒山全綠化、汙水處理鄉鎮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全到位,開展“廁所革命”三年攻堅行動,推進光纖進村入戶,實施全省“一網覆蓋、一次辦好”改革,實行農村“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的行政審批和服務流程,使“三鄉”主體下得來、留得住、可創業。創新發展模式。把推進“三鄉”工程與現代農業發展、精准扶貧、富美鄉村建設等緊密結合,引導“三鄉”主體創新創業。鼓勵“三鄉”主體與村集體合作經營村莊,打造一批“電商村”“教授村”“網紅村”等特色村莊。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共建共用機制,引導“三鄉”主體與村集體、農民開展股份、租賃、流轉等合作發展,兼顧各方利益,保護農民權益,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建立政策激勵機制,系統集成各項惠農政策,統籌整合涉農專案資金,省財政新增專項獎補資金,集中支援“三鄉”工程。建立盤活農房機制,借鑒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的做法,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農民房屋財產權、房屋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放活農民房屋使用權。

著力推進創新發展,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堅持以改革創新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把好維護農民權益的“關口”。鞏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工商資本下鄉提供市場“介面”。進一步擴大改革試點,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加快建立全省統一聯網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探索財政支農資金市場化運作機制,打開提升支農資金使用效益新“視窗”。探索將部分財政支農資金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為村級集體股份,參與所支援的經營實體分紅,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探索將財政支農資金變為支農基金,實行滾動、有償、可持續使用,做大支農資金“蛋糕”。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使農村成為投資的“風口”。農業農村投資當下已是金融抗週期性的熱門產品。推廣“銀行+農合聯+新型主體”的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經驗,穩妥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有效擴大對農業農村的金融投入。

著力推進優先發展,強化鄉村振興硬保障

我們將切實把重中之重、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實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幹部配備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強化政治保障。堅持党管農村工作,落實黨委、政府責任,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共抓責任制,省裡整合設立鄉村振興工作辦公室,建強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強化財力保障。健全農業農村財政支出優先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用好城鄉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多途徑增加“三農”投入。今後3年重點推進脫貧攻堅、水利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鄉鎮污水治理、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等八大補短板工程,每年投入超過1000億元。強化人才保障。把農村人才培養納入全省人才培養計畫予以重點支持,實施青年農場主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項目,培養一批農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實用人才。強化正確導向。完善縣市區“三農”發展綜合考評機制,將考評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

引導“三鄉”主體下鄉。優化承接環境。加強農村硬軟環境建設,省級統籌資金在三年內實現荒山全綠化、汙水處理鄉鎮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全到位,開展“廁所革命”三年攻堅行動,推進光纖進村入戶,實施全省“一網覆蓋、一次辦好”改革,實行農村“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的行政審批和服務流程,使“三鄉”主體下得來、留得住、可創業。創新發展模式。把推進“三鄉”工程與現代農業發展、精准扶貧、富美鄉村建設等緊密結合,引導“三鄉”主體創新創業。鼓勵“三鄉”主體與村集體合作經營村莊,打造一批“電商村”“教授村”“網紅村”等特色村莊。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共建共用機制,引導“三鄉”主體與村集體、農民開展股份、租賃、流轉等合作發展,兼顧各方利益,保護農民權益,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建立政策激勵機制,系統集成各項惠農政策,統籌整合涉農專案資金,省財政新增專項獎補資金,集中支援“三鄉”工程。建立盤活農房機制,借鑒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的做法,探索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農民房屋財產權、房屋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放活農民房屋使用權。

著力推進創新發展,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堅持以改革創新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把好維護農民權益的“關口”。鞏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工商資本下鄉提供市場“介面”。進一步擴大改革試點,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加快建立全省統一聯網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探索財政支農資金市場化運作機制,打開提升支農資金使用效益新“視窗”。探索將部分財政支農資金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為村級集體股份,參與所支援的經營實體分紅,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探索將財政支農資金變為支農基金,實行滾動、有償、可持續使用,做大支農資金“蛋糕”。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使農村成為投資的“風口”。農業農村投資當下已是金融抗週期性的熱門產品。推廣“銀行+農合聯+新型主體”的農村合作金融創新試點經驗,穩妥推進“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有效擴大對農業農村的金融投入。

著力推進優先發展,強化鄉村振興硬保障

我們將切實把重中之重、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實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幹部配備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強化政治保障。堅持党管農村工作,落實黨委、政府責任,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共抓責任制,省裡整合設立鄉村振興工作辦公室,建強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強化財力保障。健全農業農村財政支出優先保障和穩定增長機制,用好城鄉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多途徑增加“三農”投入。今後3年重點推進脫貧攻堅、水利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鄉鎮污水治理、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升級等八大補短板工程,每年投入超過1000億元。強化人才保障。把農村人才培養納入全省人才培養計畫予以重點支持,實施青年農場主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項目,培養一批農村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實用人才。強化正確導向。完善縣市區“三農”發展綜合考評機制,將考評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