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雪舞北疆|無論這個冬天還是這輩子,都是你一定要去一趟的地方!

框哥說:“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在晴天之下,

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恰如多年前魯迅先生的描寫,北疆的雪是不拘而壯美的,而在本文作者的鏡頭下,這朔方的雪又多了幾分濃淡皆宜的水墨意境。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北疆的冬天,如一幅幅淡抹寫意中國畫,靈秀純淨但又不乏大氣之美。

撰文、攝影:水冬青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的人,銀裝素裹、雪舞漫天的純淨世界一直讓我著迷。直到這一天,我來到了冰天雪地的新疆,站在空曠蒼茫的雪原中,呼吸著清洌透涼的空氣,仰著頭感受雪花飄落在臉上沁涼的感覺,

傾聽著雪花飄落的聲音,當指尖觸摸冰涼雪花的那一瞬間,心為之一顫。

在這個雪落無聲的季節裡,我來到了西域,帶著少年時的夢想和情懷。

冬日的北疆,沒有了往日的喧囂和煩雜,天地間一片寧靜,晶瑩剔透的積雪讓一座座山坡的曲線變得曼妙圓潤,

陽光下,散發著淡藍色的瑩光,星星點點地跳躍著。落葉的白樺林和依舊挺拔的松樹散落在雪中,或三兩枝,或一叢叢。宛如單色的黑白世界,化為一幅幅淡抹寫意中國畫,細膩委婉,意蘊深長。

山坡上的樹木在雪中半隱半現,猶如天然的青花瓷紋理。

穿過如門簾般的樹木,邂逅了一個冰雪童話世界。

大雪把冬日的克拉瑪依大地變得非常乾淨,夕陽下,一台台磕頭機在工作著,

身後是濃濃的煙霧。

路邊開始出現數量巨大、色彩鮮豔的磕頭機,克拉瑪依到了,這個腳下流淌著黑色血液的城市。克拉瑪依,維吾爾族語就是黑油的意思。沿途百里油區內,高高挺立著眾多的採油井架,鐵架上支撐著帶有長臂的採油機,五顏六色地點綴在素淨的冰原之中。夕陽下,鍍著金邊的粗大輸油管向遠方延伸著,如同一條條跳動的血脈。

滄桑而神秘的魔鬼城就坐落在克拉瑪依城附近。

冬季的魔鬼城,腳下的黃土已被厚厚的白雪所覆蓋,被風沙切割成各種奇特形狀的土丘之上,一片片紅色的肌膚裸☆禁☆露在積雪之中。此時的魔鬼城多了幾分素雅少了幾分狂野,遠處油田的嫋嫋煙霧為魔鬼城增添了幾分生氣。

雪中的烏爾禾魔鬼城,距離烏魯木齊400公里,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雅丹地貌,在進入北疆環線時一般都會經過這裡。

幾位當地攝影人在拍攝,冬日的魔鬼城如一片冰雪中的宮殿。

公路上偶爾能遇見冒著風雪趕場的牧民,北疆的冬季漫長而嚴寒,對於牧民和他們的羊群,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一路向前,不經意已進入喀納斯。

車窗外一幅中國水墨長卷正緩緩展開。眾所周知,喀納斯的秋季絢爛而奔放,有“中國最美的秋季”之稱,能迅速點燃你的激情。而喀納斯的冬季,卻猶如一位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冰清玉潔,是一種洗盡鉛華之後的素雅和淡泊。

路途中還會看到許多零零星星的小木屋,這是牧民放牧時臨時居住的地方,中午時分,小木屋內正冒出嫋嫋炊煙,外出的人坐著馬拉雪橇趕往家中,不管外面多麼寒冷,家裡永遠有溫暖的爐火在等待你。

雪不大的時候,兩旁疏密有致的樹林小屋,每一處都清雅溫婉,一如古典雅致的青花瓷,在迷蒙煙色中暈染著墨色,置身其中,耳邊仿佛傳來高山流水的古琴聲,古詩古畫就在鏡頭裡不斷的定格。

跨過冰封河流的小橋,一幅《雪景寒林》圖在眼前鋪開,把觀者帶進古畫中的悠遠世界裡。

月亮灣是喀納斯的標誌景點,此時的月亮灣河水已經冰封,黃昏時泛起的夕陽溫暖了整個冬日。

此時,喀納斯的每一個湖泊都已經冰封,雪落無聲的大地上,聽不見遊客的喧嘩。起個大早來到湖邊,淡藍色的霧氣中,影影綽綽看到兩岸樹枝上已經掛滿了晶瑩剔透的樹掛。清晨暖暖的陽光碟機走了陣陣嚴寒,跺了跺幾乎凍僵的雙腳,頭頂的冰屑如星星般灑落,在陽光下,漫天晶瑩。

喀納斯景區的木屋在潔白的天地間顯得那麼小巧精緻。

在通往白哈巴的盤山公路上鳥瞰喀納斯舊村,冬日的暖陽剛剛越過山頂灑在圖瓦木屋上,遠處樹木在藹藹霧氣中若隱若現。

從喀納斯到白哈巴,一路都是厚厚的積雪,這個邊境小村是一個典型的圖瓦人原始村落。村民住的木屋和圈養牲畜的柵欄錯落有致地散佈在松林和樺林之中,白雪覆蓋在一個個圓圓的草堆上,圍欄內牛兒長長的眼睫毛上掛滿了白色的霜,小村內沒有了熙熙攘攘的遊客,仿若又回到了那片安寧、祥和的舊日時光裡。

白哈巴村木屋周圍是圖瓦人用木柵欄圍起的牲圈,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一直以來都在白哈巴、禾木河、喀納斯湖的肥沃草原上繁衍生息,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

雪山腳下的木屋。

禾木的冬天,皚皚白雪覆蓋在茫茫曠野之中,厚厚的積雪壓在圖瓦人的小木屋上,馬拉著扒犁從身邊掠過,留下長長的一條痕跡,孩子們的歡笑聲劃破了村莊的寂靜。日出日落時,踩著齊膝的積雪爬上山坡,往日人頭湧湧的觀景臺上廖無人影,炊煙從童話般的小屋裡冉冉升起,遠處的山石草木都如中國水墨畫般揮灑寫意,疏密有致,鏡頭裡的每張快門都是一張美麗的圖畫。大雪無痕,寧靜淡泊,冬日的禾木一片空靈。

天亮前跨過禾木橋,爬上村子西北角的哈登大觀景台拍攝禾木村全景,白雪覆蓋下的小木屋群如童話世界般純淨迷人。

進入禾木,一路上可以看到一架架馬拉扒犁從身邊掠過,馬拉扒犁(雪橇)是新疆阿勒泰地區牧民冬季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大雪和濕滑的冰上行走,勝過任何現代地面交通工具。

清晨,原木壘就的圖瓦人木屋上炊煙嫋嫋。

雪漸漸停了,太陽從中雲層透出,灑在禾木河兩岸連綿的“雪蘑菇”上,這是河道兩旁的鵝卵石被雪裹住而逐漸形成的獨特景觀,圓潤厚實,充滿韻律之美。

禾木橋下的“雪蘑菇”

回到圖瓦人的老鄉家裡,熊熊的火焰在爐子裡燃燒著,爐灶裡木柴劈裡啪啦飛濺著火星,女主人正往熱氣騰騰的鍋裡下著面揪皮,男主人穿著當地傳統的民族服裝為我們吹奏著圖瓦人獨特的樂器楚吾爾,悠揚的樂曲聲流動在這美麗的小村上空。

男主人拎著桶跨入門內,身後湧起了許多霧氣,金色的陽光打在騰騰的霧氣上,陽光透過玻璃窗照亮了一旁正在煮飯的女主人,空氣中彌漫著溫馨的味道。

“楚吾爾”是新疆喀納斯地區圖瓦人獨有的一件吹奏樂器,是中國器樂活化石之一。這種用當地特有的紮拉特草製作的樂器,最神奇的地方是聲音是從演奏者的喉嚨發出並同時吹七帶動管身發出音響。

餘音嫋繞在小村上空。

遠處傳來陣陣歡呼聲,每年的冬季賽馬活動快要開始了,圖瓦漢子們備上馬鞍,騎上駿馬,空曠的雪地上紅旗飄飄。村長吹響了比賽的哨聲,一時間,駿馬奔騰,雪花飛濺,馬蹄聲打破了原始的寂靜。獲勝的年輕人戴上大紅花兒,大碗的酒兒喝起來,大塊的肉兒吃起來,今夜,不醉無歸。

恰逢元旦喀納斯冰雪節,禾木村內會舉辦古老毛雪板狩獵賽,可以看到雪中賽馬、叼羊、射箭、滑雪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由烏魯木齊至獨庫公路庫爾薩勒的101省道也叫國防公路,是上個世紀60年代為備戰備荒防止蘇聯襲擊而修建的天山公路。此路段山高路險但卻風景獨佳,冬日的公路上堆滿了厚厚的積雪,四周靜悄悄的,置身其中,有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靈之感。

空曠的雪原。

國防公路路況不好,尤其冬天更甚,但一路風景極佳。

西域的雪夜,倚門聽雪,柴門之外,不知誰家狗吠。“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雪夜圍爐,與友人煮酒長談,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這就是西域的雪景,靈秀純淨但又不乏大氣之美,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騷客留下千古絕句來描述西域寒冬獨特的人文和風景,北風蕭殺、將軍引弓的場面曾令多少人盪氣迴腸。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時光荏苒,如今站在西域這片古老的銀色大地裡看雪花輕舞,“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茫茫雪原就像一張潔白的玉版宣紙,大自然寥寥數筆便營造了一個意境,一種濃淡適宜的水墨意境,一種大面積留白的空靈意境,墨色淡時似有無,這也是中國水墨畫的至高境界。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影像經典”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

冬季的魔鬼城,腳下的黃土已被厚厚的白雪所覆蓋,被風沙切割成各種奇特形狀的土丘之上,一片片紅色的肌膚裸☆禁☆露在積雪之中。此時的魔鬼城多了幾分素雅少了幾分狂野,遠處油田的嫋嫋煙霧為魔鬼城增添了幾分生氣。

雪中的烏爾禾魔鬼城,距離烏魯木齊400公里,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雅丹地貌,在進入北疆環線時一般都會經過這裡。

幾位當地攝影人在拍攝,冬日的魔鬼城如一片冰雪中的宮殿。

公路上偶爾能遇見冒著風雪趕場的牧民,北疆的冬季漫長而嚴寒,對於牧民和他們的羊群,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一路向前,不經意已進入喀納斯。

車窗外一幅中國水墨長卷正緩緩展開。眾所周知,喀納斯的秋季絢爛而奔放,有“中國最美的秋季”之稱,能迅速點燃你的激情。而喀納斯的冬季,卻猶如一位幽居空谷的絕代佳人,冰清玉潔,是一種洗盡鉛華之後的素雅和淡泊。

路途中還會看到許多零零星星的小木屋,這是牧民放牧時臨時居住的地方,中午時分,小木屋內正冒出嫋嫋炊煙,外出的人坐著馬拉雪橇趕往家中,不管外面多麼寒冷,家裡永遠有溫暖的爐火在等待你。

雪不大的時候,兩旁疏密有致的樹林小屋,每一處都清雅溫婉,一如古典雅致的青花瓷,在迷蒙煙色中暈染著墨色,置身其中,耳邊仿佛傳來高山流水的古琴聲,古詩古畫就在鏡頭裡不斷的定格。

跨過冰封河流的小橋,一幅《雪景寒林》圖在眼前鋪開,把觀者帶進古畫中的悠遠世界裡。

月亮灣是喀納斯的標誌景點,此時的月亮灣河水已經冰封,黃昏時泛起的夕陽溫暖了整個冬日。

此時,喀納斯的每一個湖泊都已經冰封,雪落無聲的大地上,聽不見遊客的喧嘩。起個大早來到湖邊,淡藍色的霧氣中,影影綽綽看到兩岸樹枝上已經掛滿了晶瑩剔透的樹掛。清晨暖暖的陽光碟機走了陣陣嚴寒,跺了跺幾乎凍僵的雙腳,頭頂的冰屑如星星般灑落,在陽光下,漫天晶瑩。

喀納斯景區的木屋在潔白的天地間顯得那麼小巧精緻。

在通往白哈巴的盤山公路上鳥瞰喀納斯舊村,冬日的暖陽剛剛越過山頂灑在圖瓦木屋上,遠處樹木在藹藹霧氣中若隱若現。

從喀納斯到白哈巴,一路都是厚厚的積雪,這個邊境小村是一個典型的圖瓦人原始村落。村民住的木屋和圈養牲畜的柵欄錯落有致地散佈在松林和樺林之中,白雪覆蓋在一個個圓圓的草堆上,圍欄內牛兒長長的眼睫毛上掛滿了白色的霜,小村內沒有了熙熙攘攘的遊客,仿若又回到了那片安寧、祥和的舊日時光裡。

白哈巴村木屋周圍是圖瓦人用木柵欄圍起的牲圈,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一直以來都在白哈巴、禾木河、喀納斯湖的肥沃草原上繁衍生息,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

雪山腳下的木屋。

禾木的冬天,皚皚白雪覆蓋在茫茫曠野之中,厚厚的積雪壓在圖瓦人的小木屋上,馬拉著扒犁從身邊掠過,留下長長的一條痕跡,孩子們的歡笑聲劃破了村莊的寂靜。日出日落時,踩著齊膝的積雪爬上山坡,往日人頭湧湧的觀景臺上廖無人影,炊煙從童話般的小屋裡冉冉升起,遠處的山石草木都如中國水墨畫般揮灑寫意,疏密有致,鏡頭裡的每張快門都是一張美麗的圖畫。大雪無痕,寧靜淡泊,冬日的禾木一片空靈。

天亮前跨過禾木橋,爬上村子西北角的哈登大觀景台拍攝禾木村全景,白雪覆蓋下的小木屋群如童話世界般純淨迷人。

進入禾木,一路上可以看到一架架馬拉扒犁從身邊掠過,馬拉扒犁(雪橇)是新疆阿勒泰地區牧民冬季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大雪和濕滑的冰上行走,勝過任何現代地面交通工具。

清晨,原木壘就的圖瓦人木屋上炊煙嫋嫋。

雪漸漸停了,太陽從中雲層透出,灑在禾木河兩岸連綿的“雪蘑菇”上,這是河道兩旁的鵝卵石被雪裹住而逐漸形成的獨特景觀,圓潤厚實,充滿韻律之美。

禾木橋下的“雪蘑菇”

回到圖瓦人的老鄉家裡,熊熊的火焰在爐子裡燃燒著,爐灶裡木柴劈裡啪啦飛濺著火星,女主人正往熱氣騰騰的鍋裡下著面揪皮,男主人穿著當地傳統的民族服裝為我們吹奏著圖瓦人獨特的樂器楚吾爾,悠揚的樂曲聲流動在這美麗的小村上空。

男主人拎著桶跨入門內,身後湧起了許多霧氣,金色的陽光打在騰騰的霧氣上,陽光透過玻璃窗照亮了一旁正在煮飯的女主人,空氣中彌漫著溫馨的味道。

“楚吾爾”是新疆喀納斯地區圖瓦人獨有的一件吹奏樂器,是中國器樂活化石之一。這種用當地特有的紮拉特草製作的樂器,最神奇的地方是聲音是從演奏者的喉嚨發出並同時吹七帶動管身發出音響。

餘音嫋繞在小村上空。

遠處傳來陣陣歡呼聲,每年的冬季賽馬活動快要開始了,圖瓦漢子們備上馬鞍,騎上駿馬,空曠的雪地上紅旗飄飄。村長吹響了比賽的哨聲,一時間,駿馬奔騰,雪花飛濺,馬蹄聲打破了原始的寂靜。獲勝的年輕人戴上大紅花兒,大碗的酒兒喝起來,大塊的肉兒吃起來,今夜,不醉無歸。

恰逢元旦喀納斯冰雪節,禾木村內會舉辦古老毛雪板狩獵賽,可以看到雪中賽馬、叼羊、射箭、滑雪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由烏魯木齊至獨庫公路庫爾薩勒的101省道也叫國防公路,是上個世紀60年代為備戰備荒防止蘇聯襲擊而修建的天山公路。此路段山高路險但卻風景獨佳,冬日的公路上堆滿了厚厚的積雪,四周靜悄悄的,置身其中,有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靈之感。

空曠的雪原。

國防公路路況不好,尤其冬天更甚,但一路風景極佳。

西域的雪夜,倚門聽雪,柴門之外,不知誰家狗吠。“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雪夜圍爐,與友人煮酒長談,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這就是西域的雪景,靈秀純淨但又不乏大氣之美,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騷客留下千古絕句來描述西域寒冬獨特的人文和風景,北風蕭殺、將軍引弓的場面曾令多少人盪氣迴腸。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時光荏苒,如今站在西域這片古老的銀色大地裡看雪花輕舞,“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茫茫雪原就像一張潔白的玉版宣紙,大自然寥寥數筆便營造了一個意境,一種濃淡適宜的水墨意境,一種大面積留白的空靈意境,墨色淡時似有無,這也是中國水墨畫的至高境界。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影像經典”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