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無問西東》“靜坐聽雨”的西南聯大,你知道還有個西北聯大嗎?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電影《無問西東》這兩天在朋友圈火了。

片中很大篇幅展現了西南聯大辦學的艱苦歲月,抗戰時期的1938年,亂世如麻,雲南多雨,鐵皮屋頂教室最怕下雨。電影裡,同學們因為雨聲太大而聽不清老師講課,老師只好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字:靜坐聽雨。據悉,此情節出自西南聯大法商學院教授陳岱孫。

西南聯大校門

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鐵皮教室下仍有靜坐聽雨的心境,山溝裡仍有因陋就簡的課堂,這畫面可真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與此同時誕生的西北聯合大學,同樣學術名家輩出,人人“位卑未敢忘憂國”,但卻與西南聯大一樣命運卻大不相同,相當長時期以來鮮為人知。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1937年9月10日,設立臨時大學的教育部令正式頒佈:“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國民政府教育部第16696號令》)除北平研究院遷往昆明外,

平津地區的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三所國立高等院校奉命遷往西安,組建西安臨時大學。

1937年9月8日,中英庚款委員會應教育部之請,決定撥款50萬元作為兩所臨時大學的開辦費用。

當時,人們對日寇的倡狂程度估計不足。就在此兩所臨時大學在長沙、西安設立開課不過數月,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次年3月,山西臨汾失陷,日寇竄抵風陵渡。陝西門戶潼關告急,兩所大學不得不進一步遷移。

長沙臨時大學南遷至雲南昆明地區;西安臨時大學則翻越秦嶺山脈來到陝南漢中城固一帶。抵達後不久,它們就分別改為後來聞名的“西南聯合大學”和“西北聯合大學”。

1938年3月,日本軍的鐵蹄已逼近潼關,西安開始不斷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掃射,面臨這樣的情景,西安臨時大學已很難在西安長期辦下去。陝西漢中地處秦嶺山下,漢江橫貫東西,地理位置相對安全,

教育部為了學校的安全起見,決定將西安臨時大學向南遷往漢中。漢中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其環境相對艱苦,然而西北聯大的師生們不畏艱難,克服重重困難,學生和年輕的教職員工大多數徒步出發,行軍250多公里,經過半個月的時間,到達目的地。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1938年3月,日寇兵臨風陵渡。陝西門戶潼關告急,西安不斷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掃射,臨時大學已很難在西安長期辦下去。於是,教育部決定臨時大學向南遷往漢中。為了做好千餘名師生的南遷工作,西安臨大常務委員會決定成立以徐誦明等17人為首的“準備遷移事務委員會”,下設佈置、運輸及膳食3個委員會。在遷校前,全校進行編隊,按軍訓隊原有大隊編制,下分3個中隊,再分為若干區隊、若干分隊。

當時,體壇名宿王耀東率領著20名師生,作為全校的先遣隊,從寶雞沿川陝公路進發,渡過渭河,進人秦嶺山區,一路上翻山越嶺,曉行夜宿。出發前,學校按人配發乾糧,乃陝西特產“大鍋盔”(似餅的麵食)和鹹菜:每人必須隨身攜帶的衣物行李由學校雇大車裝運隨行,其餘文具書籍等則交給學校派專人直接運到目的地。學生和年輕的教職員工大多數徒步出發,遷移所經地區大多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秦嶺更是峭壁陡立,高聳入雲。師生們歷盡艱難困苦,行軍250多公里,經過半個月的時間,終於到達目的地。由於在漢中找房設校很困難,經校常務委員會決定,將全校分置在3縣6處。即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校本部和文理學院設在城固縣城內考院,教育學院設在文廟,法商學院設在小西關外,工學院設在距城固縣城南20公里的古路壩,醫學院設在南鄭縣,農學院設在勉縣。

1938年4月3日,學校師生南遷後剛剛安頓下來,教育部即下發了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的《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令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西北聯大仍按西安臨大舊制,為臨時性的聯合大學“聯而不合”。聯大本部設在城固縣城內的考院和文廟,在考院的大影壁上白底黑字書有“國立西北聯合大學”8個大字,在考院人門的門樓裡高懸著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和國立北洋工學院3校校牌。西北聯大仍不設校長,領導體制為校務委員會制,由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修等組成校常務委員會,負責管理校政。

西北聯大雲集了全國大批著名的學者教授他們中有黎錦熙(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許壽裳(文學家、教育家)、李達(哲學家、教育家)、侯外廬(歷史學家)、王耀東(體壇名宿)、徐誦明(病理學家、教育家)、李季穀(歷史學家)等人。當時,一些淪陷區的中等學校也遷來漢中,有師生餘人,這些中等學校教師多為西北聯大畢業生擔任,漢中地區一時學校林立,名師雲集,一躍而成為抗日大後方三大教育重地(昆明、重慶、漢中)之一。

由於當時正值抗戰最艱難的時期,西北聯大師生“位卑未敢忘優國”。曾積極參加社會各界抗日群眾大會,舉行抗日形勢報告會、專題座談會,宣傳全民抗戰的重要性,反對“亡國論”等妥協投降傾向。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工學院與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為西北工學院;西北聯大農學院則遷往陝西武功,與當地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改組成立西北農學院;教育學院改稱為師範學院。

1939年8月,西北聯合大學改稱為西北大學,共有文理學院、法商學院、師範學院、醫學院4個學院。不久,師範學院和醫學院又相繼分別獨立為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文理、法商學院組成西北大學。1940年,西北師範學院開始逐漸遷往蘭州,成為現今西北師範大學的前身。

1946年,西北大學遷往西安。西北工學院則在抗戰勝利後遷至咸陽,即現在的西北工業大學。這樣一來,在西北聯大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等5個獨立的、由教育部直接領導的國立院校,並由此奠定了西北地方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在全國的重要地位。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西北聯大雲集了大批的優秀學者、名師,成為當時的教育重地之一。抗戰勝利後,原平津地區的部分師生東返。重建了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但北平大學並未複校。西北聯大的形成和發展雖然短暫,但是它與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遙相呼應。為舉步維艱的中國高等教育保存了珍貴的火種,對西北地方文教事業的開拓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金雨非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兩少年冒死密藏南京大屠殺暴行血證
董其昌其人其畫
1937年天津大出擊:十幾架日軍飛機在火海中報銷

被時代誤解的晚清大藏家端方

郝柏村:重走淞滬抗日戰場

【紀念民革成立七十年】李濟深在香港創建民革始末

熊希齡與香山慈幼院

抗日名將高桂滋:他的公館扣押了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1938年3月,日寇兵臨風陵渡。陝西門戶潼關告急,西安不斷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掃射,臨時大學已很難在西安長期辦下去。於是,教育部決定臨時大學向南遷往漢中。為了做好千餘名師生的南遷工作,西安臨大常務委員會決定成立以徐誦明等17人為首的“準備遷移事務委員會”,下設佈置、運輸及膳食3個委員會。在遷校前,全校進行編隊,按軍訓隊原有大隊編制,下分3個中隊,再分為若干區隊、若干分隊。

當時,體壇名宿王耀東率領著20名師生,作為全校的先遣隊,從寶雞沿川陝公路進發,渡過渭河,進人秦嶺山區,一路上翻山越嶺,曉行夜宿。出發前,學校按人配發乾糧,乃陝西特產“大鍋盔”(似餅的麵食)和鹹菜:每人必須隨身攜帶的衣物行李由學校雇大車裝運隨行,其餘文具書籍等則交給學校派專人直接運到目的地。學生和年輕的教職員工大多數徒步出發,遷移所經地區大多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秦嶺更是峭壁陡立,高聳入雲。師生們歷盡艱難困苦,行軍250多公里,經過半個月的時間,終於到達目的地。由於在漢中找房設校很困難,經校常務委員會決定,將全校分置在3縣6處。即城固縣、南鄭縣、勉縣。校本部和文理學院設在城固縣城內考院,教育學院設在文廟,法商學院設在小西關外,工學院設在距城固縣城南20公里的古路壩,醫學院設在南鄭縣,農學院設在勉縣。

1938年4月3日,學校師生南遷後剛剛安頓下來,教育部即下發了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的《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學校整理方案》,令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5月2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開學。西北聯大仍按西安臨大舊制,為臨時性的聯合大學“聯而不合”。聯大本部設在城固縣城內的考院和文廟,在考院的大影壁上白底黑字書有“國立西北聯合大學”8個大字,在考院人門的門樓裡高懸著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和國立北洋工學院3校校牌。西北聯大仍不設校長,領導體制為校務委員會制,由徐誦明、李蒸、李書田、陳劍修等組成校常務委員會,負責管理校政。

西北聯大雲集了全國大批著名的學者教授他們中有黎錦熙(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許壽裳(文學家、教育家)、李達(哲學家、教育家)、侯外廬(歷史學家)、王耀東(體壇名宿)、徐誦明(病理學家、教育家)、李季穀(歷史學家)等人。當時,一些淪陷區的中等學校也遷來漢中,有師生餘人,這些中等學校教師多為西北聯大畢業生擔任,漢中地區一時學校林立,名師雲集,一躍而成為抗日大後方三大教育重地(昆明、重慶、漢中)之一。

由於當時正值抗戰最艱難的時期,西北聯大師生“位卑未敢忘優國”。曾積極參加社會各界抗日群眾大會,舉行抗日形勢報告會、專題座談會,宣傳全民抗戰的重要性,反對“亡國論”等妥協投降傾向。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1938年7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聯大工學院與東北大學工學院、私立焦作工學院合組為西北工學院;西北聯大農學院則遷往陝西武功,與當地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改組成立西北農學院;教育學院改稱為師範學院。

1939年8月,西北聯合大學改稱為西北大學,共有文理學院、法商學院、師範學院、醫學院4個學院。不久,師範學院和醫學院又相繼分別獨立為西北師範學院和西北醫學院,文理、法商學院組成西北大學。1940年,西北師範學院開始逐漸遷往蘭州,成為現今西北師範大學的前身。

1946年,西北大學遷往西安。西北工學院則在抗戰勝利後遷至咸陽,即現在的西北工業大學。這樣一來,在西北聯大的基礎上分別成立了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等5個獨立的、由教育部直接領導的國立院校,並由此奠定了西北地方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和在全國的重要地位。

電影《無問西東》劇照

西北聯大雲集了大批的優秀學者、名師,成為當時的教育重地之一。抗戰勝利後,原平津地區的部分師生東返。重建了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但北平大學並未複校。西北聯大的形成和發展雖然短暫,但是它與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遙相呼應。為舉步維艱的中國高等教育保存了珍貴的火種,對西北地方文教事業的開拓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金雨非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兩少年冒死密藏南京大屠殺暴行血證
董其昌其人其畫
1937年天津大出擊:十幾架日軍飛機在火海中報銷

被時代誤解的晚清大藏家端方

郝柏村:重走淞滬抗日戰場

【紀念民革成立七十年】李濟深在香港創建民革始末

熊希齡與香山慈幼院

抗日名將高桂滋:他的公館扣押了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