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海軍一次接收四艘氣墊登陸艇:軍事專家只說了四個字

圖片鳴謝浩漢防務-特侖蘇提供。

近日,一張中國海軍一次接受四艘726A型氣墊登陸艇授旗儀式的照片引起媒體高度關注,

據悉,這次交付的3236、3237、3238、3239四艇,軍事專家告訴記者,氣墊登陸艇,是傳統登陸艇與氣墊技術的有機結合。它作為一種新型登陸作戰工具,首要用途就是在由艦到岸的登陸作戰中,充當換乘工具,運送兵員及主戰裝備搶灘登陸。氣墊船一般採用空氣螺旋槳或空氣導管螺旋槳,水下噪音很低,加上周邊柔性圍裙有一定的越障能力,
能較安全地通過雷區和複雜地形區域,甚至可以在原地360度任意轉向,因此,氣墊船比傳統登陸工具的海洋環境適應能力有很大提高,雖然目前氣墊登陸艇真正用於實戰的次數並不多,但已經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次交付的四艇可一次裝滿一艘071型船塢登陸艦,而且這次交付創造了我軍高技術艦船交付的記錄,軍事專家張強告訴記者,四個字形容就是“空前絕後”。

軍事專家告訴記者,與我國726A氣墊登陸艇類似的美軍LCAC氣墊艇曾經為美軍立下汗馬功勞,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為了牽制伊軍主力,減少傷亡,美海軍及海軍陸戰隊出動了7艘大型兩栖登陸艦,以及20餘艘LCAC氣墊登陸艇,外加1.6萬海軍陸戰隊員,展開了海上方向的佯動登陸演習並一舉獲得了成功。

LCAC先後參加了1991年波斯灣的沙漠風暴、索馬里及孟加拉灣救災、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05年卡特莉娜颶風救災、2006年的貝魯特撤僑行動 、2010年海地大地震救災等。美軍現將兩栖艦船編為遠征打擊群,可一次攜載、投放一個陸戰營的兵力。

據悉,美軍通常每支編隊內有一艘通用兩栖攻擊艦 (可塢載3艘LCAC),一艘船塢登陸艦(可塢載3艘LCAC),以及一艘船塢運輸艦(可塢載2艘LCAC),這樣每個遠征打擊群共有9艘LCAC,可以說,近20年,美軍進行的每次兩栖行動中都可以看到LCAC忙碌的身影。軍事專家告訴記者,實際上,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我國就開始了氣墊技術的應用研究以及氣墊艇的開發。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探索,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

成功設計製造出小型氣墊艇並裝備部隊。儘管該型艇噸位較小、運載能力有限,但它的列裝和使用實踐卻為新型氣墊艇的順利研發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726大型氣墊艇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立項研製,歷經坎坷,於2009年下水,2010年服役,研製時間長達10多年,雖在2016年以前建造了3艘用於實驗,但直到兩年前才開始大規模建造,一些西方媒體援引衛星照片顯示在我國上海某船廠正在同時建造7至8艘726A氣墊艇,震動了國外媒體圈子。

按照一艘071綜合登陸艦裝載4艘726A氣墊船來計算,我國至少還需要24艘,再加上未來還要建造的075型兩栖攻擊艦以及更新的071A某型綜合登陸艦,我國對726A的需求量很可能高達60艘至80艘之間,這個數字略小於美軍的裝備量,卻遠大於周邊國家,其強大兩栖登陸能力足以震懾任何敵人。

雖在2016年以前建造了3艘用於實驗,但直到兩年前才開始大規模建造,一些西方媒體援引衛星照片顯示在我國上海某船廠正在同時建造7至8艘726A氣墊艇,震動了國外媒體圈子。

按照一艘071綜合登陸艦裝載4艘726A氣墊船來計算,我國至少還需要24艘,再加上未來還要建造的075型兩栖攻擊艦以及更新的071A某型綜合登陸艦,我國對726A的需求量很可能高達60艘至80艘之間,這個數字略小於美軍的裝備量,卻遠大於周邊國家,其強大兩栖登陸能力足以震懾任何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