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末期德國本欲投降,可史達林為了一樣東西,迫使德軍頑抗到底

1945年,當時的二戰已經接近尾聲,自從義大利投降之後,德國也變得軍心不穩,蘇聯正是看中了德國當時的狀態,於是猛烈想要一舉拿下德國,因為在1941年之初,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

導致蘇軍一路潰敗,後來才有了斯大林格勒會戰,儘管最終蘇聯贏了,不過付出的代價也很沉重,所以蘇聯對德國是沒有好感的。

看到德國在二戰後期逐漸力不從心,當時很多德國士兵都打完了,連那些青少年都要上戰場了,於是蘇聯輕裝上陣,

對德國開戰大規模的火力射擊,面對蘇軍的接連進攻,德軍顯得很被動,首都柏林正一步步被攻陷,也就還有塞洛高地作為最後一道屏障了。

在蘇德之戰之前,蘇聯是丟了不少面子的,在最終能有機會反叛,史達林自然非常看中這場戰爭,史達林要求不僅要打贏,而且還要打出本國的威風,讓全世界都看看,蘇聯軍隊的實力是不容小覷的,但史達林沒想到,他這一的決策是錯誤的。

所謂“狗急跳牆”,德國被蘇聯逼得太過分了,於是發起了反抗,當時蘇軍進攻德國,想要攻下柏林,蘇聯採用的是“人海戰術”,也是用優勢兵力堆上去,當時的德國已成強弩之末,自然耗不起這種人海戰法,但蘇聯耗得起,所以蘇軍一步步對德軍進行碾壓式推進。

但德軍在絕望之下,開啟了最強的反擊模式,而且當時的德劇突然變得戰力驚人,在蘇聯連連進攻中,德軍奮死抵抗,蘇聯出動了1300多輛坦克對德國進行轟炸,想要一步步襲擊柏林,但德國奮死抵抗卻也不是吹出來的,這讓蘇軍的前進速度異常緩慢。

後來蘇軍又再次加大“火力”,派了跟多人進行“人海戰術”,經過近一個星期,塞洛高地基本被蘇軍拿下,但德國軍隊並非就是認輸,他們仍舊陰魂不散,偶爾就在蘇軍聚集地方搞個突然事件,每每都讓蘇軍上死傷不少人。

後來德國全面奔潰,希特勒自殺,預示著德國在二戰中徹底失敗,不過蘇聯也付出不輕的代價,據說僅僅在四天內,在德國軍隊臨死前的猛烈反撲之下,

四天四夜的時間內,蘇軍只前進了八公里,而且蘇軍還死了數千人,同時損失掉進3000輛坦克。

不過後人評價這一段歷史,對史達林頗有成見,如果純粹要攻擊德國迫使其投降,方法有很多,為什麼要用最愚蠢的“人海戰術”呢,其實這主要是史達林的心裡作祟,當年被德國欺負的恥辱,他想在這一場戰役中找回來,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面子問題。

史達林為了面子,故意用人海戰術擊潰德國,展現蘇聯本國的強盛,同時史達林也告訴全世界,碾壓德國的勢力自己也是有的,不過正因為史達林這種面子,導致蘇軍多損失了兩千多輛坦克,還有數千人蘇聯士兵犧牲。

古今中外,那些底層的小兵只能聽從將帥的命令,有時候他們的犧牲完全是為了滿足將帥們的虛榮心而已,比如在蘇德之戰末期,史達林為了找回面子,故意讓數千蘇聯軍隊去當炮灰,這或許也是政治手段的一種形式吧。

當年被德國欺負的恥辱,他想在這一場戰役中找回來,說得直接一點就是面子問題。

史達林為了面子,故意用人海戰術擊潰德國,展現蘇聯本國的強盛,同時史達林也告訴全世界,碾壓德國的勢力自己也是有的,不過正因為史達林這種面子,導致蘇軍多損失了兩千多輛坦克,還有數千人蘇聯士兵犧牲。

古今中外,那些底層的小兵只能聽從將帥的命令,有時候他們的犧牲完全是為了滿足將帥們的虛榮心而已,比如在蘇德之戰末期,史達林為了找回面子,故意讓數千蘇聯軍隊去當炮灰,這或許也是政治手段的一種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