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戰後日本崛起的關鍵,借助美軍的力量進行了徹底的土地改革

二戰後,如喪家之犬的日本軍帝國主義者們夾著尾馬回到了老家,
認為可以統一全亞洲,甚至是全世界的日本“開拓者們”,恐怕從來沒有想到他們會以這樣落魄的方式回到這片狹窄貧瘠的土地上,從亞洲戰場上“失業”的他們,又開始在日本開始“待業”。

一個國家的如果失業率過高,那麼這個國家一定不會穩定,而如何解決這些海外歸國人員的工作問題,就成為了當時的吉田茂首相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吉田茂邁開沉重的步子,開始了他扭轉日本民族命運的艱難行動,雖然他每走出一步都顯得那麼的緩慢,但是吉田茂的步伐是踏實的。吉田茂率先任命了和田博雄出任農林大臣,目的是加緊推行“農地改革”,讓那些歸國的失業農民都可以分點兒地種糧食。

談起土地,它總與生命相連。千百年來,農民與地主,以及兩者的關係是個“剪不斷,理還亂”的難題。戰前日本地主佔據全國一半的耕地,他們不愛勞動,喜歡雇人耕作,卻要收取高額地租,日本地主就是活脫脫日本版的黃世仁!

但這種現狀在日本糧食匱乏的當下必須改變,

否則是要出亂子的。應該說“農地改革”是麥克亞瑟領導的佔領當局率先發出指令,而吉田茂首相非常情願地貫徹推行了。他的主要做法是由國家統一徵購不在土地屬籍地的地主(大部分地主收著租子,卻住在城市中)的全部出租土地,然後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轉賣給佃農。當然,那些還留在村裡的地主也好不到哪去,規定地主的土地最多只能保留2.4畝,超出部分也由國家收購,
然後轉賣給佃農,剩餘出租地的地租一律改為貨幣形式支付。

這樣的改革勢必會遭到利益享有者的反對,換做是在舊日本,這樣的改革,除非發動大規模的討伐戰爭,否則斷難成功。

但當時的日本已經是美國的佔領區,雖然遭到了日本強大的阻力,但是吉田茂借助佔領軍的強大的壓力,“農地改革”從1946年下半年開始執行。

但是,問題又來了,當時農民收購地主土地的價格是水田760日元,

旱田450日元,這個價格本不算貴,要知道當時一雙橡膠靴都要賣842日元。但當時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農民手中即便有幾個錢也變得一文不值了,而地價隨著通貨膨脹水漲船高,農民還是買不起土地。

時勢造英雄,這時一個人走了出來,挽救了“農地改革”改革的危局。

吉田茂任命和田博雄為農林大臣?一開始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在政治上毫無建樹的人,為什麼會被委以這樣的重任。

但是,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吉田茂真的是慧眼識英雄!和田博雄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地價不會上漲,只要你夠資格就可以購買。

有些地主本想通過囤地大賺一筆,沒想到和田博雄重重地敲了他們一記悶棍,在通貨膨脹嚴重的時代,土地價格卻沒有上漲,等於白送一樣,吃了大虧的地主們不斷上告,要求政府給予說法,但和田博雄義正言辭地說:“如果讓農地價格隨著物價變動而變化,政府就會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日本經濟就不能復興!”

明白了不?為了日本的未來,地主們必須做出犧牲!這就是和田博雄的手腕,一種近乎于不講道理的強勢手段。

截至1950年底,日本共有3000萬畝土地被徵購,全國85%的耕地易手,475萬佃農買到土地(占全國農戶的75%)。純粹的佃農比例驟減到5%。封建的租佃關係被基本消滅了,新的自耕農經濟成為了日本農業的主流模式。到1960年,農業產量增加了60%,這樣的農業組織形式被保留到了今天,而且日本農民也成為了真正受到重視的人。直到今天,日本的農田總量仍然保持在50年的水準,並略有增加,農業經濟的穩定奠定了一個民族是否能夠真正的富強起來。

整個農地改革推行過程中,沒流一滴血,採用了付出社會代價較小,且效果良好的和平模式。

很多國家都進行過土地改革,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所難免。但是衡量土改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在土改後,土地的最終使用效率的高低。古今中外,現代將來,都是如此!

日本的“農地改革”無疑是土地改革的成功典範,是非共產主義世界進行的最徹底的土地改革。土地問題的解決,讓日本社會迅速穩定下來,日本社會逐漸趨於平穩,這都為吉田茂進行日本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礎。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文

大鬍子二零,原名尹劍翔,著名歷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銅時代的妖嬈》、《他們曾經這樣狠》、《曹魏亂世智囊團》,長篇懸疑小說《鑒寶》、《絕望的密室》等

為什麼會被委以這樣的重任。

但是,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吉田茂真的是慧眼識英雄!和田博雄解決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地價不會上漲,只要你夠資格就可以購買。

有些地主本想通過囤地大賺一筆,沒想到和田博雄重重地敲了他們一記悶棍,在通貨膨脹嚴重的時代,土地價格卻沒有上漲,等於白送一樣,吃了大虧的地主們不斷上告,要求政府給予說法,但和田博雄義正言辭地說:“如果讓農地價格隨著物價變動而變化,政府就會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日本經濟就不能復興!”

明白了不?為了日本的未來,地主們必須做出犧牲!這就是和田博雄的手腕,一種近乎于不講道理的強勢手段。

截至1950年底,日本共有3000萬畝土地被徵購,全國85%的耕地易手,475萬佃農買到土地(占全國農戶的75%)。純粹的佃農比例驟減到5%。封建的租佃關係被基本消滅了,新的自耕農經濟成為了日本農業的主流模式。到1960年,農業產量增加了60%,這樣的農業組織形式被保留到了今天,而且日本農民也成為了真正受到重視的人。直到今天,日本的農田總量仍然保持在50年的水準,並略有增加,農業經濟的穩定奠定了一個民族是否能夠真正的富強起來。

整個農地改革推行過程中,沒流一滴血,採用了付出社會代價較小,且效果良好的和平模式。

很多國家都進行過土地改革,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所難免。但是衡量土改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在土改後,土地的最終使用效率的高低。古今中外,現代將來,都是如此!

日本的“農地改革”無疑是土地改革的成功典範,是非共產主義世界進行的最徹底的土地改革。土地問題的解決,讓日本社會迅速穩定下來,日本社會逐漸趨於平穩,這都為吉田茂進行日本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基礎。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大鬍子二零/文

大鬍子二零,原名尹劍翔,著名歷史作家,出版作品有《稗官女史》系列、《青銅時代的妖嬈》、《他們曾經這樣狠》、《曹魏亂世智囊團》,長篇懸疑小說《鑒寶》、《絕望的密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