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契丹人的崛起:東硤石谷之戰

唐神功元年春,在今河北遷安以北的東西硤石谷地區,

唐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攻擊作戰,目標是公然舉兵反叛的契丹部落。結果,就是這麼一群其貌不揚的部落民,讓大唐軍隊,顏面盡失。

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反叛

契丹人的營帳

史書中將蠻族反叛中央的原因總是歸結於蠻夷的犬羊之性,叛服無常。

其實認真推敲蠻族叛服的時間點,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在關外勢力的混戰中落於下風的部族,經常躲入中原王朝的羽翼下尋求庇護,中原王朝也樂於在烽火連天的邊境上尋求支援。當關外的強大勢力削弱之後,聯繫邊地蠻族和中央政權的唯一紐帶也就削弱了。這時候吞併關外失敗者的人口和財產,壯大起來的邊地民族就可能發動反叛。

《舊唐書》裡記載的契丹,

生活在潢水之南,黃龍之北的地區。古時的契丹主要分為八部,每三年召開一次部族大會,選舉號為夷裡堇的領袖。和早期的蒙古一樣,早期的契丹部族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夷裡堇率領八部民眾隨時遷移駐地,西至奚國邊境,東到高句麗邊境,南到唐的營州,北到室韋都是他們活動的區域。

遼國壁畫上的契丹人形象

貞觀二年,首領摩會率領部眾宣佈歸附唐朝,為唐朝開啟經略東北的計畫掃清了障礙。唐太宗征高句麗時,曾在營州接見過契丹首領窟哥,封他為左武衛將軍。西元648年,窟哥更率眾內附,唐太宗遂以今內蒙古東部地區為基礎,設置松漠都督府,正式將契丹劃入唐朝保護之下。歷任契丹首領都要接受唐朝的冊封,

擔任松漠都督的職位。

唐朝對東突厥的打擊,解決了北方最大的邊患,也使得活躍在北方的契丹失去了最大威脅。窟哥去世之後,第二任松漠都督阿卜固就興兵造反,唐廷以阿史德樞賓為沙磚道行軍大總管,與遼東經略薛仁貴合兵擊契丹,大破之,生擒阿蔔固。唐朝又以窟哥之孫李盡忠為松漠都督,另封窟哥之孫枯莫離為左衛將軍、歸順郡王,教二人繼續統領契丹八部。

很明顯,唐朝試圖使用同時立兩個君主的模式,避免契丹再次出現權力集中、無法駕馭的局面。

騎馬射箭的契丹武士

天授元年(西元690年),武則天自稱皇帝,改年號為周。隨即而來的眉州刺史徐敬業和唐宗室的起兵,吸引了武周王朝的大部分注意力。來自早前就已反叛的突厥人和西方吐蕃人的威脅也使得唐朝的整個西部防線左支右拙。

這個時候作為唐朝北方前線主要軍事指揮官的營州都督趙文翽卻引發了契丹人的憤怒。史書記載他先是輕慢契丹的部落首領,在契丹遭遇到饑荒的時候,又拒絕賑濟流落到營州的契丹難民。我們不清楚這些奏報的真實性如何,但趙文翽一定不是一位容易相處的邊將。因為就在李盡忠之亂爆發的同一年,居住在營州的靺鞨人在首領大祚榮的率領下出走,在東牟山自立,成為日後東北大國渤海國的始祖。

武后萬歲通天元年(西元696年),李盡忠率領契丹部眾舉兵反叛武周政權,攻陷營州,俘虜唐朝官吏數百,殺死了營州都督趙文翽。唐朝北方邊境剛剛結束後突厥之亂不滿一年,又因為契丹的反叛動盪起來。

聚集起來的契丹人 讓唐朝受到了超乎意料的損失

黃獐穀慘敗

突厥人的營地

李盡忠佔據營州,就等於佔領了唐朝在東北的門戶。一時間軍威大振,邊境上對營州都督早就抱有怨言的民眾紛紛聚集到他的麾下,短短十天時間就聚眾數萬。李盡忠於是自號“無上可汗”,以妻兄,契丹部長孫萬榮為大將,率領人馬四出攻掠,無所不克。

由於契丹人以遊牧為主業,沒有積蓄,軍糧籌措的方式以打草穀為主。但打草穀來籌措後勤的缺點,就是會因為抄掠導致軍隊行動的延緩。如果李盡忠攻陷營州之後馬上移兵南下,的確會殺唐兵一個措手不及,但他需要在營州附近抄掠到足夠的軍需補給,結果南下時各州郡已經有所準備,李盡忠率軍猛攻要地檀州,結果被守將張九節擊退。

契丹反叛的消息傳到神都洛陽,武則天勃然大怒。她下達的第一道詔令不是加強防守也不是出師討伐,而是命將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這是由於武則天很迷信姓名的魔力,為人更名則已非首次。西元685年,武則天就因為唐軍被突厥打敗,憤而將突厥可汗骨咄祿改名不卒祿。

習慣給敵人改名字的武則天

當然,光靠改名是無法嚇退契丹人的。武周方面一面下令調集州郡團營民兵,一面拆遷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共二十八將,各將其部討伐契丹。按唐每衛兵力在25000到40000人不等,則二十八將出動的兵力至少在80000人以上。《舊唐書》裡說契丹歸附時有勝兵34000人,又說李盡忠造反後聚眾數萬。可見唐朝的討伐軍在兵力上並不居於劣勢。

唐初的單兵素質是極為出色的。隋文帝建立的府兵制度加上唐初兩代君主的鞏固,使得府兵的戰鬥力達到中國動員兵歷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此時距離太宗朝不過幾十年,府兵的戰鬥力已經有所下滑。好在契丹之亂爆發前不久,武周政權集結大軍,以阿史那忠和王孝傑為將帥,一舉將吐蕃佔據的西域四鎮奪回,使得唐軍上下士氣高揚。

復原的唐朝武士鎧甲

李盡忠在得到唐朝討伐軍北上的消息之後,做了幾件事情。當時契丹攻陷營州時俘虜的唐朝官吏士兵幾百人還囚禁在牢獄裡,李盡忠故意命令看守他們的士卒散佈言論說自己一邊軍糧不足。然後,又將這些人放出監牢,用糙米做的稀飯招待他們,不忍殺害才放了你們。釋放後的俘虜跑到幽州之後,為進軍中的唐軍帶去了契丹人糧食缺乏,軍心動搖的假情報。唐軍將帥輕視蠻族的心理又一次發作,催促大軍加速行軍,準備將造反的蠻族一舉殲滅。

8月28日,唐軍深入到今日河北遷安縣東北的西硤石谷內的黃獐穀。他們發現路邊有許多契丹的老弱部民請降,又發現路邊盡是契丹人遺棄的老牛瘦馬,就對契丹乏糧的事實深信不疑。曹仁師等害怕契丹放棄交戰北逃,於是拋棄遠在幽州的大隊步兵,只率領精銳騎兵進穀追索契丹主力。

進入黃獐穀後,契丹伏兵四起,環攻唐軍,唐軍騎兵猝然在峽谷中遭遇伏兵,連陣形都沒有空間展開。李盡忠更加親臨第一線指揮部眾加緊攻擊,唐軍潰亂,無數將士被擠下懸崖摔死。唐將張玄遇和麻仁節都被契丹俘虜。

被圍困的唐朝騎兵 不免全軍覆沒

擊破唐軍騎兵之後,李盡忠又利用繳獲的唐軍官印偽造文書,派間諜送往還在開進中的唐軍步兵後隊。稱:官軍已破賊,若至營州,軍將皆斬,兵不敘勳。

唐軍步兵接到偽報後信以為真,為撈取戰功免受責罰,星夜兼程向營州開進。兵疲將乏之際,在險要地段再次遭遇到契丹軍的伏擊。於是唐軍後隊也戰敗,幾乎全軍覆沒。

壁畫上的唐朝步兵形象

東硤石谷之戰

精銳的契丹披甲武士騎兵

黃獐穀大敗之前,唐軍雖然也有過丟失安西四鎮、大非川全軍崩潰這樣的慘敗。但在長城以南的腹地,被智勇雙全的敵人使用計謀擊敗,是唐朝建立之後前所未有的事情。武周政權受到的振動可想而知。當時梁王武三思受命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將兵屯集勝州以備敵。武則天又連續發佈詔書,命天下囚犯和家奴裡只要有勇力的,都可以申請由國家出錢贖買自由,發往前線迎擊契丹,又命山東各地州郡籌建武騎團兵,時刻防備契丹突破河北,進襲山東州縣。

唐軍未及展開第二次討伐,戰局已經開始對契丹不利。就在黃獐谷之戰結束後不久,無上可汗李盡忠就病死了。這對於契丹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李盡忠死後,副帥孫萬榮接替了可汗的位置,繼續對唐兵作戰。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則趁契丹新喪之際,突然發兵襲擊松漠都督府的治所。契丹人完全沒料到一同抗擊唐軍的突厥人會突然翻臉,大隊被擊潰,連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妻小都被突厥俘虜了去。

突厥人的強勢介入 讓契丹人損失慘重

孫萬榮聚集潰散的敗兵,很快又有數萬之眾。契丹人依舊為糧草所困,其別帥駱務整、何阿小率軍冒險南下攻擊冀州,城陷後殺戮冀州刺史以下數千人。這次大膽的出擊讓契丹人重新站穩了腳跟,反過來暴露的是唐朝前線州郡防禦的空虛。冀州是河北門戶,契丹人佔領之後可以揮軍直下河間,不出20日就能打到黃河北岸。那時候不光是整個北方,就連武周政權自己都將面臨威脅了。

自然,唐朝不可能因為一兩次挫敗就動搖國本。突厥人實施的突然,也為唐軍的集結反擊爭取了時間。當契丹人進向河間地的時候,武則天已經命令夏官尚書王孝傑和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率軍北上進擊契丹。

重新開始集結的唐朝軍隊

此次出動的軍隊人數,新唐書說七萬,舊唐書說十八萬。七萬當指從十六衛和各地折衝調集的正規部隊,十八萬之數則包括了前述武則天下令徵發的囚犯和家奴。這個數目對唐軍來說是不吃虧的。唐軍也吸取了黃獐穀之敗的教訓,始終保持著各部之間的聯繫。西元697年3月20日,唐軍抵達東硤石谷地區,剛一進穀口就與契丹軍發生了接觸。

孫萬榮的原意應該是效法先代大汗李盡忠的戰術,以少量部隊接觸後主動撤退,將唐軍引誘入險要的東硤石穀中進行圍殲。但唐軍顯然不會被同樣的戰術欺騙第二次。王孝傑率領全軍精銳自為先鋒,不斷和契丹軍進行交戰。在險要的地段始終不脫離和對方的接觸,就意味著敵人沒有時間來部署包圍和進行側翼機動。儘管東硤石穀內的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但契丹人始終沒有辦法像在黃獐谷一樣對唐軍進行全面包圍,只能在唐軍精銳的不斷擠壓下步步後退。

契丹人在對唐作戰中 將騎兵優勢最大化

決定勝負的戰鬥發生在出穀口外的開闊地帶。當孫萬榮發現在穀內的伏擊已經不可實行時,以少量部隊牽制唐軍前鋒,將主力部隊轉出穀口布好陣勢。然後趁唐軍先鋒出谷口後立足未穩,馬上發起總攻。遭到猛攻之的唐軍無法將全軍展開,只能依靠先鋒的少數精銳排列方陣勉強迎敵。唐朝步兵的方陣是戰鬥韌性極強的陣型。在攻滅薛延陀的作戰中,唐軍下馬騎兵結成的方陣曾經擊潰過以強弓聞名的薛延陀步弓手。但此時經過長時間行軍和不斷交戰的唐軍前鋒已經陷入了體力的低潮。

唐軍的下馬騎士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

而在這時,本該接替前鋒和契丹展開全面交戰的後軍主將蘇宏輝卻選擇帶兵撤退。如此一來,王孝傑率領的前軍就變成了必死的孤軍,在契丹軍的壓迫下被擠壓到山崖邊。王孝傑墜崖而死,唐軍在潰亂中被契丹軍全部殲滅。

東硤石穀的失利對唐朝的震懾比黃獐穀的失敗更厲害。唐軍北方主帥清邊道行軍大總管武攸宜得到東硤石穀的敗報,全軍震恐。軍隊到達漁陽後就停止推進。孫萬榮獲勝之後,派人在營州加緊建造新城池,並且將老弱財寶全部轉移到新城。然後派遣精兵四出抄掠,幽州、瀛洲等邊境州郡全都受害,唐軍試圖阻擊契丹騎兵,全都被擊退。

正在訓練近身格鬥的唐朝士兵

契丹之亂的平定

契丹叛軍的攻城掠地 讓唐軍難以招架

武周政權派遣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率領軍隊第三次對前線進行了增援。又派同平章事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鋒總管。這樣,唐軍在前線的總兵力超過二十萬,但連續失敗的陰影困擾著唐軍。武懿宗率軍進攻冀州,聽到契丹騎兵數千人即將南下的消息,竟然嚇得全軍潰逃,將軍資甲杖遺棄殆盡。契丹人乘勝佔領趙州。

最後出來為唐朝收拾局面的,還是已經歸附唐朝的突厥可汗默啜。趁孫萬榮率領主力在南方和唐軍交戰之際,突厥軍突然襲擊契丹在營州構築的新城。將契丹人造反以來獲得的財寶和契丹老弱一掃而空。失去了造反以來所有的積蓄和家小,契丹軍隊開是出現崩潰的跡象。

最後還是不請自來的突厥人 沉重打擊了契丹叛軍

先是與契丹一起造反的奚族部落背棄孫萬榮,向唐朝歸降,大部分依附孫萬榮的蠻族首領也漸漸逃離。之後,唐朝方神兵道總管楊玄基趁機攻打孫萬榮,奚族軍也從後方進行夾攻。契丹兵崩潰,孫萬榮只率領幾千人向東逃竄。在半路被家奴所殺,首級傳回洛陽後,契丹之亂才宣告結束。

雖然造反失利,但黃獐穀和東硤石谷的勝利卻是契丹民族奠定歷史地位的一戰。契丹軍隊在兩次成功的伏擊作戰中,體現出的強大戰力和可靠的計畫執行力。使得契丹從北地一個普通的部落聯盟脫穎而出成為唐在北方主要倚重的勢力和面對的對手。一直到安祿山時期,唐朝在北方的對手仍舊以契丹為主。

契丹在晚唐乃至五代的崛起,最終在宋代一躍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追根溯源,是來自于硤石谷兩戰奠定的信心。(全文完)

來自早前就已反叛的突厥人和西方吐蕃人的威脅也使得唐朝的整個西部防線左支右拙。

這個時候作為唐朝北方前線主要軍事指揮官的營州都督趙文翽卻引發了契丹人的憤怒。史書記載他先是輕慢契丹的部落首領,在契丹遭遇到饑荒的時候,又拒絕賑濟流落到營州的契丹難民。我們不清楚這些奏報的真實性如何,但趙文翽一定不是一位容易相處的邊將。因為就在李盡忠之亂爆發的同一年,居住在營州的靺鞨人在首領大祚榮的率領下出走,在東牟山自立,成為日後東北大國渤海國的始祖。

武后萬歲通天元年(西元696年),李盡忠率領契丹部眾舉兵反叛武周政權,攻陷營州,俘虜唐朝官吏數百,殺死了營州都督趙文翽。唐朝北方邊境剛剛結束後突厥之亂不滿一年,又因為契丹的反叛動盪起來。

聚集起來的契丹人 讓唐朝受到了超乎意料的損失

黃獐穀慘敗

突厥人的營地

李盡忠佔據營州,就等於佔領了唐朝在東北的門戶。一時間軍威大振,邊境上對營州都督早就抱有怨言的民眾紛紛聚集到他的麾下,短短十天時間就聚眾數萬。李盡忠於是自號“無上可汗”,以妻兄,契丹部長孫萬榮為大將,率領人馬四出攻掠,無所不克。

由於契丹人以遊牧為主業,沒有積蓄,軍糧籌措的方式以打草穀為主。但打草穀來籌措後勤的缺點,就是會因為抄掠導致軍隊行動的延緩。如果李盡忠攻陷營州之後馬上移兵南下,的確會殺唐兵一個措手不及,但他需要在營州附近抄掠到足夠的軍需補給,結果南下時各州郡已經有所準備,李盡忠率軍猛攻要地檀州,結果被守將張九節擊退。

契丹反叛的消息傳到神都洛陽,武則天勃然大怒。她下達的第一道詔令不是加強防守也不是出師討伐,而是命將李盡忠改名李盡滅,孫萬榮改名孫萬斬。這是由於武則天很迷信姓名的魔力,為人更名則已非首次。西元685年,武則天就因為唐軍被突厥打敗,憤而將突厥可汗骨咄祿改名不卒祿。

習慣給敵人改名字的武則天

當然,光靠改名是無法嚇退契丹人的。武周方面一面下令調集州郡團營民兵,一面拆遷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共二十八將,各將其部討伐契丹。按唐每衛兵力在25000到40000人不等,則二十八將出動的兵力至少在80000人以上。《舊唐書》裡說契丹歸附時有勝兵34000人,又說李盡忠造反後聚眾數萬。可見唐朝的討伐軍在兵力上並不居於劣勢。

唐初的單兵素質是極為出色的。隋文帝建立的府兵制度加上唐初兩代君主的鞏固,使得府兵的戰鬥力達到中國動員兵歷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此時距離太宗朝不過幾十年,府兵的戰鬥力已經有所下滑。好在契丹之亂爆發前不久,武周政權集結大軍,以阿史那忠和王孝傑為將帥,一舉將吐蕃佔據的西域四鎮奪回,使得唐軍上下士氣高揚。

復原的唐朝武士鎧甲

李盡忠在得到唐朝討伐軍北上的消息之後,做了幾件事情。當時契丹攻陷營州時俘虜的唐朝官吏士兵幾百人還囚禁在牢獄裡,李盡忠故意命令看守他們的士卒散佈言論說自己一邊軍糧不足。然後,又將這些人放出監牢,用糙米做的稀飯招待他們,不忍殺害才放了你們。釋放後的俘虜跑到幽州之後,為進軍中的唐軍帶去了契丹人糧食缺乏,軍心動搖的假情報。唐軍將帥輕視蠻族的心理又一次發作,催促大軍加速行軍,準備將造反的蠻族一舉殲滅。

8月28日,唐軍深入到今日河北遷安縣東北的西硤石谷內的黃獐穀。他們發現路邊有許多契丹的老弱部民請降,又發現路邊盡是契丹人遺棄的老牛瘦馬,就對契丹乏糧的事實深信不疑。曹仁師等害怕契丹放棄交戰北逃,於是拋棄遠在幽州的大隊步兵,只率領精銳騎兵進穀追索契丹主力。

進入黃獐穀後,契丹伏兵四起,環攻唐軍,唐軍騎兵猝然在峽谷中遭遇伏兵,連陣形都沒有空間展開。李盡忠更加親臨第一線指揮部眾加緊攻擊,唐軍潰亂,無數將士被擠下懸崖摔死。唐將張玄遇和麻仁節都被契丹俘虜。

被圍困的唐朝騎兵 不免全軍覆沒

擊破唐軍騎兵之後,李盡忠又利用繳獲的唐軍官印偽造文書,派間諜送往還在開進中的唐軍步兵後隊。稱:官軍已破賊,若至營州,軍將皆斬,兵不敘勳。

唐軍步兵接到偽報後信以為真,為撈取戰功免受責罰,星夜兼程向營州開進。兵疲將乏之際,在險要地段再次遭遇到契丹軍的伏擊。於是唐軍後隊也戰敗,幾乎全軍覆沒。

壁畫上的唐朝步兵形象

東硤石谷之戰

精銳的契丹披甲武士騎兵

黃獐穀大敗之前,唐軍雖然也有過丟失安西四鎮、大非川全軍崩潰這樣的慘敗。但在長城以南的腹地,被智勇雙全的敵人使用計謀擊敗,是唐朝建立之後前所未有的事情。武周政權受到的振動可想而知。當時梁王武三思受命為榆關道安撫大使,將兵屯集勝州以備敵。武則天又連續發佈詔書,命天下囚犯和家奴裡只要有勇力的,都可以申請由國家出錢贖買自由,發往前線迎擊契丹,又命山東各地州郡籌建武騎團兵,時刻防備契丹突破河北,進襲山東州縣。

唐軍未及展開第二次討伐,戰局已經開始對契丹不利。就在黃獐谷之戰結束後不久,無上可汗李盡忠就病死了。這對於契丹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李盡忠死後,副帥孫萬榮接替了可汗的位置,繼續對唐兵作戰。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則趁契丹新喪之際,突然發兵襲擊松漠都督府的治所。契丹人完全沒料到一同抗擊唐軍的突厥人會突然翻臉,大隊被擊潰,連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妻小都被突厥俘虜了去。

突厥人的強勢介入 讓契丹人損失慘重

孫萬榮聚集潰散的敗兵,很快又有數萬之眾。契丹人依舊為糧草所困,其別帥駱務整、何阿小率軍冒險南下攻擊冀州,城陷後殺戮冀州刺史以下數千人。這次大膽的出擊讓契丹人重新站穩了腳跟,反過來暴露的是唐朝前線州郡防禦的空虛。冀州是河北門戶,契丹人佔領之後可以揮軍直下河間,不出20日就能打到黃河北岸。那時候不光是整個北方,就連武周政權自己都將面臨威脅了。

自然,唐朝不可能因為一兩次挫敗就動搖國本。突厥人實施的突然,也為唐軍的集結反擊爭取了時間。當契丹人進向河間地的時候,武則天已經命令夏官尚書王孝傑和羽林衛將軍蘇宏暉率軍北上進擊契丹。

重新開始集結的唐朝軍隊

此次出動的軍隊人數,新唐書說七萬,舊唐書說十八萬。七萬當指從十六衛和各地折衝調集的正規部隊,十八萬之數則包括了前述武則天下令徵發的囚犯和家奴。這個數目對唐軍來說是不吃虧的。唐軍也吸取了黃獐穀之敗的教訓,始終保持著各部之間的聯繫。西元697年3月20日,唐軍抵達東硤石谷地區,剛一進穀口就與契丹軍發生了接觸。

孫萬榮的原意應該是效法先代大汗李盡忠的戰術,以少量部隊接觸後主動撤退,將唐軍引誘入險要的東硤石穀中進行圍殲。但唐軍顯然不會被同樣的戰術欺騙第二次。王孝傑率領全軍精銳自為先鋒,不斷和契丹軍進行交戰。在險要的地段始終不脫離和對方的接觸,就意味著敵人沒有時間來部署包圍和進行側翼機動。儘管東硤石穀內的戰鬥進行的非常激烈,但契丹人始終沒有辦法像在黃獐谷一樣對唐軍進行全面包圍,只能在唐軍精銳的不斷擠壓下步步後退。

契丹人在對唐作戰中 將騎兵優勢最大化

決定勝負的戰鬥發生在出穀口外的開闊地帶。當孫萬榮發現在穀內的伏擊已經不可實行時,以少量部隊牽制唐軍前鋒,將主力部隊轉出穀口布好陣勢。然後趁唐軍先鋒出谷口後立足未穩,馬上發起總攻。遭到猛攻之的唐軍無法將全軍展開,只能依靠先鋒的少數精銳排列方陣勉強迎敵。唐朝步兵的方陣是戰鬥韌性極強的陣型。在攻滅薛延陀的作戰中,唐軍下馬騎兵結成的方陣曾經擊潰過以強弓聞名的薛延陀步弓手。但此時經過長時間行軍和不斷交戰的唐軍前鋒已經陷入了體力的低潮。

唐軍的下馬騎士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

而在這時,本該接替前鋒和契丹展開全面交戰的後軍主將蘇宏輝卻選擇帶兵撤退。如此一來,王孝傑率領的前軍就變成了必死的孤軍,在契丹軍的壓迫下被擠壓到山崖邊。王孝傑墜崖而死,唐軍在潰亂中被契丹軍全部殲滅。

東硤石穀的失利對唐朝的震懾比黃獐穀的失敗更厲害。唐軍北方主帥清邊道行軍大總管武攸宜得到東硤石穀的敗報,全軍震恐。軍隊到達漁陽後就停止推進。孫萬榮獲勝之後,派人在營州加緊建造新城池,並且將老弱財寶全部轉移到新城。然後派遣精兵四出抄掠,幽州、瀛洲等邊境州郡全都受害,唐軍試圖阻擊契丹騎兵,全都被擊退。

正在訓練近身格鬥的唐朝士兵

契丹之亂的平定

契丹叛軍的攻城掠地 讓唐軍難以招架

武周政權派遣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率領軍隊第三次對前線進行了增援。又派同平章事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鋒總管。這樣,唐軍在前線的總兵力超過二十萬,但連續失敗的陰影困擾著唐軍。武懿宗率軍進攻冀州,聽到契丹騎兵數千人即將南下的消息,竟然嚇得全軍潰逃,將軍資甲杖遺棄殆盡。契丹人乘勝佔領趙州。

最後出來為唐朝收拾局面的,還是已經歸附唐朝的突厥可汗默啜。趁孫萬榮率領主力在南方和唐軍交戰之際,突厥軍突然襲擊契丹在營州構築的新城。將契丹人造反以來獲得的財寶和契丹老弱一掃而空。失去了造反以來所有的積蓄和家小,契丹軍隊開是出現崩潰的跡象。

最後還是不請自來的突厥人 沉重打擊了契丹叛軍

先是與契丹一起造反的奚族部落背棄孫萬榮,向唐朝歸降,大部分依附孫萬榮的蠻族首領也漸漸逃離。之後,唐朝方神兵道總管楊玄基趁機攻打孫萬榮,奚族軍也從後方進行夾攻。契丹兵崩潰,孫萬榮只率領幾千人向東逃竄。在半路被家奴所殺,首級傳回洛陽後,契丹之亂才宣告結束。

雖然造反失利,但黃獐穀和東硤石谷的勝利卻是契丹民族奠定歷史地位的一戰。契丹軍隊在兩次成功的伏擊作戰中,體現出的強大戰力和可靠的計畫執行力。使得契丹從北地一個普通的部落聯盟脫穎而出成為唐在北方主要倚重的勢力和面對的對手。一直到安祿山時期,唐朝在北方的對手仍舊以契丹為主。

契丹在晚唐乃至五代的崛起,最終在宋代一躍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追根溯源,是來自于硤石谷兩戰奠定的信心。(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