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作家黃長江散文作品欣賞:《第一次和母親去賣菜》

黃長江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

現任北京儒博文化藝術院院長、中外名流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創辦有《今日文藝報》《中外名流》雜誌。主編21世紀今選文叢、21世紀今選文庫、今日文藝叢書等。發表出版文學作品約300萬字。《詩象》(美國)、《青年文藝家》《福建文學》《四川文學》《青海湖》《山花》《星火》《春風文藝》、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近百家報刊、電臺發表過其作品,並有作品選入《中國當代散文大觀》《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
入選2014-2016《中國散文排行榜》等數十種集子。著作有散文集《故鄉掃描》《涼拌散文》,詩集《覓純》《小炒詩歌》《年輪》(長詩),評論集《抒寫真正有意義的詩》《山野的星漢》,自傳體小說《我和我的妻》,小說集《亂燉小說》,報告文學集《星座》等。

第一次和母親去賣菜

作者:黃長江

人生,有很多“第一次”,但有的卻令人終生難忘。我第一次和母親去賣菜,雖只是很小的一件小事,至今已30多年了,每每想起卻記憶猶新。

母親嫁給父親後,生下我時,父親已是34歲的人了。那時候,我是他們唯一的孩子,又是男孩,他們對我是多麼的愛☆禁☆撫啊。父親為給我買玩具,不惜代價坐那一個星期只有一兩趟的公共汽車去100多裡遠的縣城;為了讓我健康成長,

吃的玩的時時給我變換花樣;為了讓我望亮(那時沒有電燈,煤油燈叫“亮”,我每天晚上都要望著煤油燈睡覺),所有的煤油票(限量供應煤油)打的煤油就點一盞燈也要點到我睡熟,當我醒來時又忙為我把燈點起;我生病時為了讓我得到較好的治療,背著我四處尋名醫……而弟妹們紛紛出生後,由於家境的入不敷出,青黃不接,誰也沒有享受過我曾享受過的“待遇”。而他們卻從不計較,
我當然就更不能跟他們計較,以及談論父母對我們公平不公平了。然而,父母教子有方,他們疼愛我,卻沒有疼愛到“寵”的地步。每當我做錯事時,小事說話教育,大事懲罰是少不了的。後來,有弟妹們了,對他們和對我也都這樣。

一次有客人來,母親在切肉做飯菜,我著急將自己的專用小碗碗兒伸到鍋裡舀肉,被正在劈柴的父親拿起一塊小柴塊重重地打在屁股上。

我立刻疼痛得驚嘶呐喊,在地上打滾。用父親的話說,這叫“子不教,父之過”。《三字經》裡也是這樣說的。

一次我和二弟上山掏豬草,在山上玩一天,空著背簍回家來,幾頭豬被餓得“直唱造反歌”,那時家裡又缺糧,父親已外出給我們掙書學費去了。母親冒著星月到菜地裡搯豬草,回來把豬喂了以後,不做飯吃就要我們洗腳睡覺。我和二弟都餓得直叫嚷,母親找來一根竹椏枝條子,打我和二弟,重點是打我,直打得我們雙腳跳。母親還一邊打一邊說:“在坡上玩一天還沒玩飽?那豬都不怕餓著你們還怕餓著?”當我和二弟不敢叫嚷而忍著饑餓真的欲洗腳去睡覺時,母親卻將早已做好等我們的飯菜擺到了桌子上,讓我們一起吃。她則一邊吃飯一邊用言語教育我們。後來母親說:“這叫小時不揄,大來揄不抻(直之意)。”

其實,生下我之後,父母的心願大約是再生一個女孩,有兒有女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命運,有的時候就是由不得心願的。爸媽在生下我之後,不僅生下的老二不是女孩,甚至老三也還是男孩。三弟出生那年,計劃生育開始了。他剛出生不久,土地也開始下放,一家發了一個紅皮小本子,說是承包合同,土地實行承包制。父親是共產黨員,又是生產隊隊長,村寨裡分田地,分糧食,分柴草、樹木及荒山都是父親牽頭分。他要起帶頭、表率,或者模範作用,因此,村寨裡那年出生的嬰兒都分到了份兒,而父親卻執意未分給三弟。為此,母親還嘮叨過父親多少次。

幾年後,爸媽期盼的花朵終於開了。家裡添了小妹。響應國家號召,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父親又要起那種帶頭作用,帶著么叔一起去一人割了一刀,率先動了結紮大手術。為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作了最有力的保證。回來後,時常有超生的人來問他開刀割的時候和割完後痛不。他說:“不痛,打了麻藥針才割,只聽見刀割肉的響聲,就像是在割別人的肉一樣,一點痛的感覺也沒有。我們不是都割完自己走著回來了嗎?痛啥?”不錯,父親和么叔是動完結紮手術,自己從兩三公里遠的區衛生院(現在的鎮醫院)步行著回來的。從那以後,寨子裡凡有超生或即將超生的人都紛紛去一口子動了手術。

父母有了我們兄妹四個以後,就決意要送我們讀書,不論男孩女孩都要送我們讀並且要讓我們一直往上讀,直到有一天我們“讀出頭”了或者自己不願意讀了才甘休。於是家裡的農活和照顧我們的擔子就全部落到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父親外出去打工給我們掙書學費,農忙季節或者過年的時候才回來。有時候找到的活兒忙,就農忙季節和過年都不回來,而直到接下的活兒幹完了,結了賬,才為我們每人買點東西而歸。父親出遠門也時常帶著么叔一起,用他的話說:親兄弟,走在哪裡好相互照應。

父親出門以後,母親的活兒可就更忙了。她不但每天要給我們做飯做菜,還要耕種好一年兩季的大小季莊稼,同時還要養幾頭豬,栽菜。母親栽菜不是就為了糊口,家裡儘管有那麼幾大張只會吃不會做、飯來張口的嘴巴,吃的還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主要部分是拿到場壩上去賣。黃腳葉就喂豬。

提到賣菜,我小時候還時常跟母親一起去呢。記得第一次,大約我也就七八歲吧,一年級升二年級的暑假,我頭晚上知道母親次日要去趕場賣菜,便說:“我也去。”母親想了想,說:“去可以,要背菜,早起。”

母親天還沒亮就把菜掏來準備好了。飯也做好了,叫我起來吃。母親吃得很快,我剛端上碗她就吃過了。她對我說:“我先去占地方,你吃過飯,後頭來,路遠,你就背小背篼頭(裡)那點菜,我給你裝好了。路上好好走。不認得路就跟著人多走,遇到岔路,前面走的人不多不曉得走哪條就問問人家,或者息下來等一等。”我嗯嗯地答應著,筷子在碗裡飛快地往嘴裡扒飯。

那時每逢星期五趕新元,那天是星期五。我吃完飯,天還沒亮,弟妹們睡得正香,我就背著母親為我準備好的一背篼菜往新元去了。走了大約七八裡天才開始亮起來,走到小羅(村寨名,村寨對門的田壩中央有一座廟,現大約還在。按當時的馬路離我們家大約有10至12裡)門口,剛過廟門前走沒多遠,我就不小心踩滑摔到路下麵的水稻秧田裡了。自己弄成個“落湯雞”不算,還把背篼裡的菜全甩了出來,幸好多是白菜,儘管夏天菜不大稞,每稞也有兩三斤,好撿。可待我把菜撿裝到背篼裡後,卻怎麼也背不到背上。

所幸沒多一會兒,寨子裡趕場的人跟上來了。其中有一個是我們的堂哥,叫吳漢邦。他見此情況,就幫我把裝滿菜的背篼背到了他的背上,讓我空手和他們一起走。沒走多遠,母親就來接上了,她見我渾身濕透,十分憐惜我,說話都有些語塞並帶著哭腔,卻又強忍著硬沒有流出一滴淚來,忙感激地要從漢邦哥的背上把菜接過來背。可漢邦哥卻不讓,要一直幫忙背到街上(場壩上)。到了街上,漢邦哥他們要往牛市上去,才把背篼給母親,我和母親一起往菜市上走。

到了菜市上,見母親先背的菜已經早在那裡占了一個位置,放著,她讓人幫她看著的呢。她向那位也賣菜的婦女說了句感激的話,忙把菜擺上,我和她在那裡賣。

待菜賣完,我的衣服已不知什麼時候早幹了。母親背的那背菜一共賣了一塊二角錢,我背那背賣了3角錢。母親很高興,定要買點東西給我吃了才回來,便問我要吃哪樣,走那剪粉、麵條攤前過,我見別人吃得呼嚕呼嚕響,感到十分香,饞得口水直往上冒,可想到那麵條和剪粉都要一角五一碗,而那魔芋豆腐只要三分錢一碗,便說要吃魔芋豆腐。可母親說:“路遠,魔芋豆腐越吃越餓,吃了怕(回家)在路上餓。”我便執意什麼也不吃。可母親說:“不吃在路上要餓的。”結果母親還是花5分錢買了一碗米豆腐給我吃了才回來。回到家,遠遠地便見著二弟正背著小妹和三弟在門口盼著我們呢。

他們站成的那幅景象,至今仍然時時在我的大腦中浮現,是那麼的清晰。那種目光、那種神情,是那麼的清純而又富有鬱鬱的期冀,即便是許多年後我在首都機場迎候父母時的那種目光和神情,也遠遠不能相比。

轉自:“重慶散文”

回來把豬喂了以後,不做飯吃就要我們洗腳睡覺。我和二弟都餓得直叫嚷,母親找來一根竹椏枝條子,打我和二弟,重點是打我,直打得我們雙腳跳。母親還一邊打一邊說:“在坡上玩一天還沒玩飽?那豬都不怕餓著你們還怕餓著?”當我和二弟不敢叫嚷而忍著饑餓真的欲洗腳去睡覺時,母親卻將早已做好等我們的飯菜擺到了桌子上,讓我們一起吃。她則一邊吃飯一邊用言語教育我們。後來母親說:“這叫小時不揄,大來揄不抻(直之意)。”

其實,生下我之後,父母的心願大約是再生一個女孩,有兒有女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命運,有的時候就是由不得心願的。爸媽在生下我之後,不僅生下的老二不是女孩,甚至老三也還是男孩。三弟出生那年,計劃生育開始了。他剛出生不久,土地也開始下放,一家發了一個紅皮小本子,說是承包合同,土地實行承包制。父親是共產黨員,又是生產隊隊長,村寨裡分田地,分糧食,分柴草、樹木及荒山都是父親牽頭分。他要起帶頭、表率,或者模範作用,因此,村寨裡那年出生的嬰兒都分到了份兒,而父親卻執意未分給三弟。為此,母親還嘮叨過父親多少次。

幾年後,爸媽期盼的花朵終於開了。家裡添了小妹。響應國家號召,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父親又要起那種帶頭作用,帶著么叔一起去一人割了一刀,率先動了結紮大手術。為計劃生育這項基本國策作了最有力的保證。回來後,時常有超生的人來問他開刀割的時候和割完後痛不。他說:“不痛,打了麻藥針才割,只聽見刀割肉的響聲,就像是在割別人的肉一樣,一點痛的感覺也沒有。我們不是都割完自己走著回來了嗎?痛啥?”不錯,父親和么叔是動完結紮手術,自己從兩三公里遠的區衛生院(現在的鎮醫院)步行著回來的。從那以後,寨子裡凡有超生或即將超生的人都紛紛去一口子動了手術。

父母有了我們兄妹四個以後,就決意要送我們讀書,不論男孩女孩都要送我們讀並且要讓我們一直往上讀,直到有一天我們“讀出頭”了或者自己不願意讀了才甘休。於是家裡的農活和照顧我們的擔子就全部落到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父親外出去打工給我們掙書學費,農忙季節或者過年的時候才回來。有時候找到的活兒忙,就農忙季節和過年都不回來,而直到接下的活兒幹完了,結了賬,才為我們每人買點東西而歸。父親出遠門也時常帶著么叔一起,用他的話說:親兄弟,走在哪裡好相互照應。

父親出門以後,母親的活兒可就更忙了。她不但每天要給我們做飯做菜,還要耕種好一年兩季的大小季莊稼,同時還要養幾頭豬,栽菜。母親栽菜不是就為了糊口,家裡儘管有那麼幾大張只會吃不會做、飯來張口的嘴巴,吃的還只是其中極少的一部分,主要部分是拿到場壩上去賣。黃腳葉就喂豬。

提到賣菜,我小時候還時常跟母親一起去呢。記得第一次,大約我也就七八歲吧,一年級升二年級的暑假,我頭晚上知道母親次日要去趕場賣菜,便說:“我也去。”母親想了想,說:“去可以,要背菜,早起。”

母親天還沒亮就把菜掏來準備好了。飯也做好了,叫我起來吃。母親吃得很快,我剛端上碗她就吃過了。她對我說:“我先去占地方,你吃過飯,後頭來,路遠,你就背小背篼頭(裡)那點菜,我給你裝好了。路上好好走。不認得路就跟著人多走,遇到岔路,前面走的人不多不曉得走哪條就問問人家,或者息下來等一等。”我嗯嗯地答應著,筷子在碗裡飛快地往嘴裡扒飯。

那時每逢星期五趕新元,那天是星期五。我吃完飯,天還沒亮,弟妹們睡得正香,我就背著母親為我準備好的一背篼菜往新元去了。走了大約七八裡天才開始亮起來,走到小羅(村寨名,村寨對門的田壩中央有一座廟,現大約還在。按當時的馬路離我們家大約有10至12裡)門口,剛過廟門前走沒多遠,我就不小心踩滑摔到路下麵的水稻秧田裡了。自己弄成個“落湯雞”不算,還把背篼裡的菜全甩了出來,幸好多是白菜,儘管夏天菜不大稞,每稞也有兩三斤,好撿。可待我把菜撿裝到背篼裡後,卻怎麼也背不到背上。

所幸沒多一會兒,寨子裡趕場的人跟上來了。其中有一個是我們的堂哥,叫吳漢邦。他見此情況,就幫我把裝滿菜的背篼背到了他的背上,讓我空手和他們一起走。沒走多遠,母親就來接上了,她見我渾身濕透,十分憐惜我,說話都有些語塞並帶著哭腔,卻又強忍著硬沒有流出一滴淚來,忙感激地要從漢邦哥的背上把菜接過來背。可漢邦哥卻不讓,要一直幫忙背到街上(場壩上)。到了街上,漢邦哥他們要往牛市上去,才把背篼給母親,我和母親一起往菜市上走。

到了菜市上,見母親先背的菜已經早在那裡占了一個位置,放著,她讓人幫她看著的呢。她向那位也賣菜的婦女說了句感激的話,忙把菜擺上,我和她在那裡賣。

待菜賣完,我的衣服已不知什麼時候早幹了。母親背的那背菜一共賣了一塊二角錢,我背那背賣了3角錢。母親很高興,定要買點東西給我吃了才回來,便問我要吃哪樣,走那剪粉、麵條攤前過,我見別人吃得呼嚕呼嚕響,感到十分香,饞得口水直往上冒,可想到那麵條和剪粉都要一角五一碗,而那魔芋豆腐只要三分錢一碗,便說要吃魔芋豆腐。可母親說:“路遠,魔芋豆腐越吃越餓,吃了怕(回家)在路上餓。”我便執意什麼也不吃。可母親說:“不吃在路上要餓的。”結果母親還是花5分錢買了一碗米豆腐給我吃了才回來。回到家,遠遠地便見著二弟正背著小妹和三弟在門口盼著我們呢。

他們站成的那幅景象,至今仍然時時在我的大腦中浮現,是那麼的清晰。那種目光、那種神情,是那麼的清純而又富有鬱鬱的期冀,即便是許多年後我在首都機場迎候父母時的那種目光和神情,也遠遠不能相比。

轉自:“重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