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內蒙古這3支烏蘭牧騎將登上“一帶一路”沿線數國的國際舞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1月15日 第 07 版)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第一支烏蘭牧騎——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回信,

勉勵烏蘭牧騎在新時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在中國(廣州)國際演藝交易會暨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年會表演《頂碗舞》 塔西雅樂攝

烏蘭牧騎,蒙古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後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1957年誕生於內蒙古大草原,是活躍在農村牧區的文藝團隊。歷經60年的風雨洗禮,如今的烏蘭牧騎在草原上發展壯大,不斷創新。如今,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烏審旗烏蘭牧騎還將“走出去”,

登上“一帶一路”沿線數國的國際舞臺,為海外觀眾帶去蒙古族特有的歡樂祝福。

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在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演出 阿拉騰達來攝

深植於心中的神聖夢想

“每年夏天,我和家人及許多住在附近的人一起坐在草地上觀看烏蘭牧騎的表演,

當歌手用呼麥演唱民歌時,那些好聽的聲音深深打動了我。他們在我們村莊表演了好幾天,從日出到日落,我夢想有一天能成為他們的樣子。”童年時烏蘭牧騎的演出給哈斯額爾德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加入烏蘭牧騎成為他的夢想。如今32歲的哈斯額爾德尼夢想成真,畢業于蒙古國國立音樂學院的他如願成為鄂爾多斯第一支烏蘭牧騎——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的一名隊員。

40歲的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副隊長塔西雅樂受到拉四胡的父親影響,投身於烏蘭牧騎。與其有著一樣經歷的還有1995年出生的娜米爾汗,從小跟著同為烏蘭牧騎隊員的爸爸媽媽深入牧區演出,生長在烏蘭牧騎的懷抱中讓她對烏蘭牧騎有著特殊的情感。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2017年娜米爾汗也加入了她深深眷戀的烏蘭牧騎。

“2017年8月,在媽媽的家鄉——烏審旗舉辦的那達慕活動中,我們全家同台表演節目。爸爸吹笛子,媽媽和妹妹唱歌,我跳舞。那一刻成為我記憶中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一天。”

民族傳統文化閃耀絲綢之路

2017年11月,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登上“2017中國(廣州)國際演藝交易會暨絲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年會”的舞臺。精彩呈現的鄂爾多斯經典民間舞蹈——《頂碗舞》和蒙古族呼麥演繹的鄂爾多斯民歌——《十二屬相》,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地演出行業的專家級觀眾,也成功開啟了由鄂爾多斯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鄂爾多斯市演出服務中心承辦的品牌文化交流活動——“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

2018年新年伊始,鄂托克旗烏蘭牧騎攜“民族文化瑰寶”——《心中的草原》踏上“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巡演的第二站——“少數民族之鄉”雲南省,1月7日、8日連續兩晚亮相昆明春城劇院。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馬頭琴,極具鄂爾多斯特色的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長調、短調民歌以及原生態祝頌等14個民族歌舞類節目組成的《心中的草原》,以濃郁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春城掀起了少數民族文化熱。在此之前,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到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與蒙古族同胞展開了“同根同源,心手相牽”主題文化交流活動。

春節前後,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烏審旗烏蘭牧騎還將分赴泰國、斯里蘭卡、德國,為海外觀眾帶去蒙古族特有的歡樂祝福。目前他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對整台節目精心打磨,以便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創新中前行

據悉,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當初創建時規模都很小,呈現出“短小精悍,一專多能”的特點,隊員既是演員也是報幕員,必要的時候還要能彈三弦,拉馬頭琴。除此之外,還要擔當宣傳員,給有特長有文藝愛好的牧民進行藝術輔導和提供藝術以外的服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如今普通的烏蘭牧騎為50人左右,湧現出眾多優秀的演員和編創人才。承擔起“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前兩站演出任務的鄂托克旗烏蘭牧騎誕生於1959年,是鄂爾多斯市的第一支烏蘭牧騎,有著深厚的隊史和優良的傳統,每年演出120-130場。考慮到當地因氣候條件限制,全年僅有半年時間適合赴農村牧區進行戶外演出,他們的演出量是非常可觀的。這支烏蘭牧騎還承擔著對外文化交流、精品節目創作以及藝術人才培養等任務。

鄂爾多斯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曾涵介紹,近年來,鄂托克旗烏蘭牧騎非常活躍,節目品質非常高。除了對鄂爾多斯傳統的短調民歌、呼麥、馬頭琴做了非常好的傳承,還創新出現代樂隊組合的呼麥表演形式。既有傳統文化源頭,又符合當代潮流的形式常常博得中老年農牧民和“80後”“90後”年輕人的共同喜愛,為鄂爾多斯民族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還獲得2017年“烏蘭牧騎成立60周年暨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烏蘭牧騎藝術節文藝匯演”最高獎——團體金獎及9個單項獎。

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副隊長塔西雅樂說:“作為烏蘭牧騎的一員是一項殊榮,對於內蒙古人來說,烏蘭牧騎象徵著喜慶。”如今通過“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這樣貫穿海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烏蘭牧騎將走出草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踐行者,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瞭解烏蘭牧騎,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地演出行業的專家級觀眾,也成功開啟了由鄂爾多斯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鄂爾多斯市演出服務中心承辦的品牌文化交流活動——“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

2018年新年伊始,鄂托克旗烏蘭牧騎攜“民族文化瑰寶”——《心中的草原》踏上“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巡演的第二站——“少數民族之鄉”雲南省,1月7日、8日連續兩晚亮相昆明春城劇院。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呼麥、馬頭琴,極具鄂爾多斯特色的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長調、短調民歌以及原生態祝頌等14個民族歌舞類節目組成的《心中的草原》,以濃郁的民族文化元素,在春城掀起了少數民族文化熱。在此之前,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到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與蒙古族同胞展開了“同根同源,心手相牽”主題文化交流活動。

春節前後,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鄂托克旗烏蘭牧騎、烏審旗烏蘭牧騎還將分赴泰國、斯里蘭卡、德國,為海外觀眾帶去蒙古族特有的歡樂祝福。目前他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對整台節目精心打磨,以便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創新中前行

據悉,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當初創建時規模都很小,呈現出“短小精悍,一專多能”的特點,隊員既是演員也是報幕員,必要的時候還要能彈三弦,拉馬頭琴。除此之外,還要擔當宣傳員,給有特長有文藝愛好的牧民進行藝術輔導和提供藝術以外的服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如今普通的烏蘭牧騎為50人左右,湧現出眾多優秀的演員和編創人才。承擔起“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前兩站演出任務的鄂托克旗烏蘭牧騎誕生於1959年,是鄂爾多斯市的第一支烏蘭牧騎,有著深厚的隊史和優良的傳統,每年演出120-130場。考慮到當地因氣候條件限制,全年僅有半年時間適合赴農村牧區進行戶外演出,他們的演出量是非常可觀的。這支烏蘭牧騎還承擔著對外文化交流、精品節目創作以及藝術人才培養等任務。

鄂爾多斯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曾涵介紹,近年來,鄂托克旗烏蘭牧騎非常活躍,節目品質非常高。除了對鄂爾多斯傳統的短調民歌、呼麥、馬頭琴做了非常好的傳承,還創新出現代樂隊組合的呼麥表演形式。既有傳統文化源頭,又符合當代潮流的形式常常博得中老年農牧民和“80後”“90後”年輕人的共同喜愛,為鄂爾多斯民族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挖掘、傳承、保護和發展作出了貢獻,還獲得2017年“烏蘭牧騎成立60周年暨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烏蘭牧騎藝術節文藝匯演”最高獎——團體金獎及9個單項獎。

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副隊長塔西雅樂說:“作為烏蘭牧騎的一員是一項殊榮,對於內蒙古人來說,烏蘭牧騎象徵著喜慶。”如今通過“一帶一路上的烏蘭牧騎”這樣貫穿海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烏蘭牧騎將走出草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踐行者,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瞭解烏蘭牧騎,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