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課本裡魯迅的文章在逐漸減少?這四大原因你同意嗎?

我國近代的大文豪,他一杆筆比起加特林機槍更厲害,他就是周樟壽。大家對於他名字可能相當陌生,但他有著家喻戶曉的筆名——魯迅。我們又不生活在那個年代,為什麼大家會對他如此熟悉呢?答案都是一致的,

從小學或中學課本中拜讀到他的文章。很多的人對他在課桌上刻那個“早”字印象極深。或許,自己也刻過

魯迅的代表作眾多,涵蓋了小說、散文、散文詩等。如小說《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眾多的作品都對社會的黑暗一面有著非常強烈的抨擊性,

喚醒著中華民族覺醒的靈魂。不過,他的作品把文章的靈魂埋藏很深,大多數的學生都難以明白其中的精髓。有人是這樣說的,說書時,讀到魯迅的文章難以明白,出到社會以後,不讀也明白。

上個世紀,魯迅先生的作品被收入到我國的語文教材有30多篇。

學生們都驚呼,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些文章確實是學生的夢魘。他的文章不招中小學生的喜歡,艱澀難懂。這可能是魯迅先生的思想層面與祖國未來的棟樑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

不過對於文學類的大學生研讀中國文學,

他們卻會積極深究魯迅的文章。時至今日,我們會發現中小學的課文教材中收錄魯迅的文章少了很多。

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下冊《阿長與山海經》;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下冊《社戲》;九年級上冊《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下冊《孔乙己》。

有人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對社會的黑暗一面批判性很強。對於一些未有一定社會經歷的人來說,只能含糊地理解。在社會殘酷的現實中,滾爬過的人對他的文中的嘲諷就深有體會。魯迅先生的筆頭如同是黑喑中的明火,平地深處的驚雷。不過,他文章畢竟是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醜陋的一面。現代是和諧社會,文章已經有不適應性。

文章宣揚思想價值觀與現代人的思想價值或許有一點過舊或偏離。

而這四個不被作為教材的原因如下:

一、評判性太強

二、讀懂需要一定的人生經歷

三、與現在人的價值觀有偏離

四、時代不同了

對於這是四個不再作為教材的理由你能接受嗎?

無論怎麼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充滿了正能量,影響了我國數代人,喚醒了民族沉睡的靈魂。這些文章是他的武器,是向著敵人開火的非常有殺傷力的武器。他也被人們稱為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民族英雄。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請為我們點贊並分享!

他也被人們稱為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民族英雄。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請為我們點贊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