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肥東的這座祠堂成為了吳氏後人存根祭祖的地方,清明春節絡繹不絕

每一座古老的宗祠,都有著一個家族的歷史和榮耀,

在過去,宗祠不僅是祭祀先祖的廟堂,甚至也是一個宗族實力的象徵。位於肥東八鬥鎮大吳村的吳氏宗祠已經有了600多年的歷史,祠堂是為了祭奠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大臣吳複而建的,每到清明和春節的時候,來自皖地等周邊的吳氏後人都會來這裡尋根祭祖。

吳氏宗祠又名“國公祠”,這是因為吳複元末時期跟隨朱元璋起義,在朱元璋帳下曾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安陸侯,吳複在一次作戰中陣亡,明太祖朱元璋頗為惋惜,封為“黔國公”,並親自諭葬,給予世襲的同時在吳複的家鄉御賜了這座“國公祠”。

雪後的國公祠充滿了寧靜祥和的氣氛,祠堂中青磚灰瓦,雕欄飛簷也極具徽派建築的特徵。

現在的國公祠已經是肥東鎮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在宗祠翹角的四周懸掛著風鈴,風拂鈴動,鈴聲悠揚,非常好聽。

吳氏宗祠院內種植了松柏、白牡丹、紅梅、金桂等植物,走在院子中還可以聞到陣陣的花香。

在像祀廳正中端坐的是吳複像,他身穿明朝的服飾,端莊威嚴的坐在這裡,

除了吳複的牌位像之外像祀廳還有吳複一生的簡介和吳氏家訓,以教導後人文明修身。

朱元璋為因戰身亡的吳複在八鬥鎮立了祠堂,也算讓這位吳氏的先祖落葉歸根,也讓這座宗祠成為了崇仰孝道的場所。

在祠堂的牆上雕有二十四孝內容的磚雕,這也體現了吳氏後人對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美德的繼承和傳揚。

吳氏國公祠始建於1386年,在清朝咸豐年間毀於兵患,如今我們看到的國公祠是在2002年重新修建的。

光陰流逝,數百年過去了,當我們推開祠堂的大門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古樸的氣息,而吳氏的後人們,更是將這裡作為了尋根的家園。

如今我們看到的國公祠是在2002年重新修建的。

光陰流逝,數百年過去了,當我們推開祠堂的大門依然可以感受到那古樸的氣息,而吳氏的後人們,更是將這裡作為了尋根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