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臨沂平邑三嶺村107戶脫貧 “扶貧車間”建到家門口

村們在扶貧車間組裝玩具

“不耽誤幹農活,不耽誤照顧倆孩子,

每月能有1500多元收入,加上我老公打工掙錢,我們今年就能還上前年蓋房子欠下的債。”在臨沂市平邑縣流峪鎮三嶺村扶貧車間打工的村民張桂愛高興地說。自從村裡建起扶貧車間,三嶺村村民不僅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脫貧致富也更加有奔頭。

三嶺村是庫區移民村,也是附近有名的貧困落後村,2016年,市食藥監局派駐第一書記宋祥雷、薛文博到村開展扶貧工作。

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後,通過挨家挨戶走訪調研發現,三嶺村的貧困戶中70%至80%是具備勞動能力的,或者是具備部分勞動能力,而因種種原因不宜、不能外出打工的卻大有人在,雖然都有土地,但地少加之都是丘陵地,收入來源微薄單一。

“沒文化、沒技術,出去找不到活幹,有的村民年齡太大或是身體有殘疾,企業不招,還有的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外出打工,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

只是欠缺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宋祥雷說。經過前期考察調研,兩位第一書記向市食藥監局領導彙報,發現大棚種植、中國結製作、草帽加工和玩具製作比較符合要求,經過帶領黨員和群眾代表參觀學習考察,四議兩公開程式,大家最終決定建設玩具加工廠。

“玩具加工項目既可以帶動較多人就業,加工過程無污染,還能增加村集體收入。”宋祥雷說。爭取資金、選位址、建廠房、買機器、買原料、搞生產,

沒有技術就請技術人員講授,沒有銷售市場就四處找市場。經過5個月的籌建,2016年11月13日,三嶺村扶貧車間正式運營,村內大批的貧困戶獲得了到車間打工掙錢的機會。加上前期帶領村民發展蓮藕種植和與金鑼合作養殖生豬,三嶺村貧困群眾“真實地摸到了脫貧的大門”,第一書記也找到了扶貧的新路子。

“在家閑著也是閑著,來這裡幹點小活,累不著,

和老姊妹說說話還能掙錢補貼家用,我都一把年紀了,還能掙500多塊,幹這個活能掙錢,能舒筋骨,好著呢。”高加娥老人說。

“扶貧先扶志”,扶貧車間的建立充分發揮了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讓貧困戶唱主角,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摘掉貧困帽子。在第一書記工作組幾個扶貧項目的支持下,截至2016年底,三嶺村107戶189人全部脫貧。

至今,運行一年多的三嶺村的扶貧車間產值已經達到500多萬元,

帶動100多人就業,人均增收5000多元,增加村集體收入5萬元。還帶動了周邊幾個村的村民就業增收。2017年12月,三嶺村扶貧車間獲得了“省級示範就業扶貧車間”的稱號。

沂蒙晚報記者 高紅紅 通訊員 翟潘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