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偏遠山區:一人的課堂,兩人的教室,三人的學校,無數人的未來

“一所學校,一個老師,一個學生,一面國旗,一聲上課鈴,一個老教師的流亡和精神殉道,這是鄉村低層知識份子最後的蒼涼挽歌。”李軍林導演在採訪中以這樣的敘述表達了內心對這部電影的情愫,

滿懷的敬意與悲壯。

《一個人的課堂》 李軍林導演

對於他、對於無數從鄉村走出來的莘莘學子而言,鄉村學校是離開大山的一扇虛掩著的門,是我們對大山外美好世界的嚮往與精神寄託。

當我們真實地回望故鄉時,母校或已破舊、恩師或已蒼老。

他們選擇“逆行回到大山”,用“留下來”的堅守換更多孩子“走出去”的夢,幫助更多的寒門學子完成走出大山的夢想,成為鄉村教育的守望者。這是鄉村教育人的精神。

一個人的課堂

宋文化(孫海英飾演),《一個人的課堂》主人公,詮釋著中國鄉村教師的精神,堅守著、擔當著,如果哪一天他不在這個崗位了,孩子或許就很難再有看世界的機會了,這並非聳人聽聞,因為鄉村教師于鄉村教育承擔的不僅是教書與育人,

他們在培養這個區域裡脫貧致富的接班人,傳承著鄉土文明。“這是我傾力盡情之作,我被他們的處境感動。我不如他們那樣面對囧境的坦然自若,我不如他們無私,不如他們為民捨身忘我!向中國的鄉村教師們致敬!”主演孫海英如是說。

今天,我國仍有111420所學生不足100人的鄉村小規模學校,而且大部分小微學校位於國家級貧困縣、山區縣。

雖然面臨規模小、資源不足等諸多發展難題,鄉村小規模學校卻在我國基礎教育體系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所以,回到趙巨集智老師分享的主題:農村小規模學校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誰來做”和“怎麼做”?

離不開的群體依舊是鄉村教師。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李家堡學區沙灘小學

她是王亞麗,去年六月從沙灘小學畢業了;他是王兆,是沙灘小學的校長。再小的學校也應當有畢業典禮和畢業照,哪怕只有一位六年級畢業生也不例外。王兆校長覺得讓孩子留下一張“單人畢業照”總不是滋味,就有了這張合影,沙灘小學2017級畢業合照。

這是一個孩子的畢業典禮。

但這又不是一個孩子的畢業典禮,

李家堡學區校長邵錦堂說:“孩子們,你們可能還不知道,其實你們很棒,在和丹麥腓特烈堡博物館館長對話時,你們沒有差于首都的學生,標準的普通話、落落大方的神態、充滿自信的表情,你們透過陽光課堂早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上海有你們的老師、丹麥有你們的朋友,有誰還會願意說你們只是生活在黃土高坡大山裡的孩子呢?”

這場特殊的畢業典禮背後,是或許已經不一樣的鄉村教育。

兩個人的教室

四川省宜賓市邱場鎮白雲小學 鄒長江

這兩個孩子,男生是劉元吉,女生是郭鈺琳,一年級就他倆,他們背後的那位是班主任鄒長江老師,他戲稱一位是班長、另一位是副班長。地處四川宜賓大山深處的白雲小學是全國11萬所小規模學校的典型代表,鄒長江老師曾帶著僅有的10個學生堅守于此。

2015年,他用一根網線、一台落滿灰塵的臺式電腦,第一次將大山這頭的鄉村教育與外面的世界豐富而優質的教育資源連接在一起。曾經,他需要包班教孩子們所有的科目;如今,他會用網路帶給孩子們各種課程,打破地域界限,讓鄉村孩子同在藍天下,踮起腳尖看到外面的世界。像他這樣的鄉村教師,全國有330萬,如果沒有他們的陪伴與堅守,鄉村孩子如何走出一座座大山?

一年後,鄒長江調任到只有16名學生的新店小學。基於白雲小學的實踐經驗,鄒長江為新店小學帶去了教育新理念。“互聯網課堂的接入彌補了學校自身師資的不足。我見證了白雲小學的學生們通過線上課堂向大城市老師們學習所帶來的變化,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健談。對我而言,從學習現代化技術到理解使用現代科技的重要性並非易事。但是我會努力將這些想法傳遞給新店小學的老師們。”

第一次通過網路聽到了大山外的繪本課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年6月正式發佈《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指出“到2017年,力爭使鄉村學校優質教師來源得到多管道擴充,鄉村教師資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學能力水準穩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較好保障,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的工作目標。

過去做教育公益只是積累了物理條件——建了路,從教師本身的訓練到教育資源的提供上依舊是欠缺的——沒有車。“互+計畫”突破了傳統教育公益只解決硬體的問題,既修了路,又造了車。相比於現在依靠互聯網將外部資源連接入校,未來鄉村學校會自己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互聯網教育道路,把互聯網思維深嵌入農村學校的課堂,讓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鄉村教育公益”將以啟動鄉村教師能力、釋放鄉村教育潛力為導向,“繞開”鄉村教師而立足于鄉村學生直接受益的公益模式已經被證明是短效益的。

三個人的學校

將我們的視野落在黃土高坡,距離甘肅省定西市市區18公里,李家堡學區就在這裡,包括八所小學和一個學前班。其中,就有一所只有三個孩子的小學——鹿馬岔小學。

鹿馬岔小學的網路手工課

鹿馬岔小學有一位校長,當然,也是全校三位老師之一,馮平校長,若在過往我們以“教育孤島”來定義他的身份那是再合適不過了,然而他卻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孤單”——

“農村學校也有一顆樹,孩子們爬上了樹,照樣望得很遠。農村學校有得天獨後的教育土壤,它傳承文化的根、傳承教育的根、傳承民族未來的根,鄉村是真正的前沿陣地,是主戰場,是不可回避的一隅。給一線的鄉村教師一根線,他將放飛教育的希望;給底層的農村教師一片陽光,他將繪製出未來教育的藍天!”

教育部官網《山裡娃上起了網路直播課》

新年的第一天,《人民日報》以《甘肅努力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山裡娃上起了網路直播課》刊文,報導了常文軒、杜永勝、史振剛這三個孩子與“共用陽光課堂聯盟”的案例,次日教育部官網轉刊全文——

“原來學校有300來個學生,後來能轉學的都走了,這3個娃娃家裡實在困難,轉不了。孩子上著,學校就不能撤。”鹿馬岔小學校長馮平說,“以前學校的音樂、美術、手工課程由語數外老師代課,但這些課程專業性太強,代課老師只能放光碟或者讓學生自己看書。”

一根網線、一台多媒體一體機、一個攝像頭,讓安定區李家堡學區等4個學區數十所鄉村學校及教學點的孩子們,通過網路直播上起了音樂課、美術課。“過去,這些小規模教學點由於孩子少、教師缺,導致音體美課常常開不全。”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海燕介紹,目前全省義務育階段僅有1名學生的學校有284所,5名學生以下的學校近千所,百名學生以下的學校4000餘所,這些學校大多處於山大溝深的深度貧困地區,面向的是最為貧困的家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安定區的探索給鄉村小學帶來了新氣象。”

變化是看得見的。常文軒、杜永勝、史振剛以前很內向,現在變得開朗,樂意交流了。他們從“陽光課堂”的手工課上學做了恐龍和小青蛙,老師還教他們用撿的樹葉做貼畫。“你們喜歡上音樂、美術課嗎?”“喜歡!”孩子們清澈的眼睛閃著光。

——《人民日報》2018年1月1日 刊文《甘肅努力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山裡娃上起了網路直播課》

鹿馬岔小學的全家福

“陽光課堂”由一個鄉村學區給所屬七所村小開設網路直播課堂,徹底解決鄉村學校/教學點難以持續開設素質類課程的教育難點,在歷經短短一學期後,大膽地又邁了一大步、砌了一個新臺階,周圍的甯遠學區、杏園學區正式加入成立“共用陽光課堂聯盟”。因為有了互聯網,地域界限造成的教育資源壁壘被徹底打破,而更重要的是,教師與教師互聯、學校與學校互通,村小真正地實現了抱團取暖,實踐鄉村教育的底部攻堅。

《華聲線上》以《“共用課堂”是振興鄉村教育的有益補充》為題,對“共用陽光課堂聯盟”表達了展望:“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分配不均衡,是一個不可回避、揮之不去的話題。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的流動,除了特崗教師、支教老師等之外,通過互聯網搭橋牽線,為農村學子多打開一扇瞭解外界、接受新知的窗戶,不失為一條路徑、一個辦法。李家堡中心學校探索實施“共用陽光”課堂試點,便是這樣的創新和實踐,“共用課堂”引導得當,完全可以成為振興鄉村教育的有益補充。”

無數人的未來

我們找到了一條途徑,和一個可預見的未來。白雲小學不是一個個例,李家堡學區不是一個個例,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也通道了大部分鄉村學校,互聯網正帶給鄉村教育的巨大改變,鄉村孩子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對優質課程的需求讓我們正在改變傳統扶困幫貧的模式。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可以擁有與城市學校一樣的優質課程資源嗎?他們可以擁有和城市孩子一樣的名師嗎?答案是肯定的,互聯網的本質是“心”聯網,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在我們面前打開!

走出大山,是多少寒門學子努力的夢想;然而,有這樣一批年輕人,他們選擇了大學畢業回到大山,成為一名鄉村教師。這些故事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只是很少被關注著。

《沒有放棄夢想,使我的夢想成真》 牛曉霞

“帶上了一支筆,帶上了憧憬、帶上了夢想,2016年榮幸的加入金塔縣教育行業。當我再一次以不同身份踏入解放路小學校園的那一刻,說實話情緒極度高漲,像海浪跑累了想要停靠沙灘上狂想,激動不已,心裡默默的告訴自己,十多年前夢想當一名老師的小女孩,今天光榮上崗了,我也覺得這是在這十多年之間自己做的最牛的一件事!”

她是牛曉霞,本科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中國畫。現在的她成為了金塔縣的一位特崗教師,支教於離縣城百公里外的天倉小學,她說“一支筆的堅持,描繪了希望,承載了夢想,譜寫了現在”,孩子們童真的臉龐與天真的愛包圍著她,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讓她始終堅定著做好一名鄉村教師。“ ‘發展鄉村教育,幫助鄉村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人生的價值在於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放在最有意義的事上,而站在既平凡又神聖教育崗位的我們,是發展鄉村教育的關鍵。”

牛曉霞老師是“青椒計畫”的一員,數以萬計的鄉村青年教師在這裡成為同學,思索著鄉村教育的未來。“青椒計畫”用移動化的學習方式,由教師的內心自我表達,到教育學理論與教學技能提升,再到為學校帶來豐富課程資源的方式,為數萬鄉村孩子設計班會、學會感恩,創造一個逾萬人的無邊界的教師社群,轉變鄉村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資訊化素養、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為鄉村教師成長搭建平臺,讓鄉村教師成為鄉村教育的推動者、變革者,他們將成就無數鄉村孩子的未來。

學習隨時發生,愛心連結一切

《一個人的課堂》主演孫海英盡其所能將執拗但又可敬的鄉村代課老師形象展現得感人至深,“背上幾十斤的東西,行走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心境很安靜平和,每天往返的臺階也顯得簡單而質樸,讓人不自禁上癮它單純的頻率。而在山村中,似乎也卸下了平日的偽裝,一切都變成那麼坦然友善、單純美好。一個人行走,獨而不孤,靜而不寂,一師一生上演了一段最質樸卻又偉大的芳華依舊。” 呼籲著整個社會對鄉村教師的關注,這個”孤島式“的群體。

村小已不再是死氣沉沉的教學點,已羽化為教育的一片雲;鄉村教師已不再是孤獨堅守鄉村的守望者,而是借助互聯網聯結更多力量的連結者,與整個世界站在一起。未來,從物理空間而言或許依舊會存在一個人的課堂,然而當互聯網將我們連結在一起,我們相信,在這個無邊界的學習空間裡,鄉村教育不再是孤單的個體,我們將與整個世界成為同學。

兩個人的教室

四川省宜賓市邱場鎮白雲小學 鄒長江

這兩個孩子,男生是劉元吉,女生是郭鈺琳,一年級就他倆,他們背後的那位是班主任鄒長江老師,他戲稱一位是班長、另一位是副班長。地處四川宜賓大山深處的白雲小學是全國11萬所小規模學校的典型代表,鄒長江老師曾帶著僅有的10個學生堅守于此。

2015年,他用一根網線、一台落滿灰塵的臺式電腦,第一次將大山這頭的鄉村教育與外面的世界豐富而優質的教育資源連接在一起。曾經,他需要包班教孩子們所有的科目;如今,他會用網路帶給孩子們各種課程,打破地域界限,讓鄉村孩子同在藍天下,踮起腳尖看到外面的世界。像他這樣的鄉村教師,全國有330萬,如果沒有他們的陪伴與堅守,鄉村孩子如何走出一座座大山?

一年後,鄒長江調任到只有16名學生的新店小學。基於白雲小學的實踐經驗,鄒長江為新店小學帶去了教育新理念。“互聯網課堂的接入彌補了學校自身師資的不足。我見證了白雲小學的學生們通過線上課堂向大城市老師們學習所帶來的變化,他們變得更加自信、健談。對我而言,從學習現代化技術到理解使用現代科技的重要性並非易事。但是我會努力將這些想法傳遞給新店小學的老師們。”

第一次通過網路聽到了大山外的繪本課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5年6月正式發佈《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指出“到2017年,力爭使鄉村學校優質教師來源得到多管道擴充,鄉村教師資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學能力水準穩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較好保障,職業吸引力明顯增強,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師資保障。”的工作目標。

過去做教育公益只是積累了物理條件——建了路,從教師本身的訓練到教育資源的提供上依舊是欠缺的——沒有車。“互+計畫”突破了傳統教育公益只解決硬體的問題,既修了路,又造了車。相比於現在依靠互聯網將外部資源連接入校,未來鄉村學校會自己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互聯網教育道路,把互聯網思維深嵌入農村學校的課堂,讓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鄉村教育公益”將以啟動鄉村教師能力、釋放鄉村教育潛力為導向,“繞開”鄉村教師而立足于鄉村學生直接受益的公益模式已經被證明是短效益的。

三個人的學校

將我們的視野落在黃土高坡,距離甘肅省定西市市區18公里,李家堡學區就在這裡,包括八所小學和一個學前班。其中,就有一所只有三個孩子的小學——鹿馬岔小學。

鹿馬岔小學的網路手工課

鹿馬岔小學有一位校長,當然,也是全校三位老師之一,馮平校長,若在過往我們以“教育孤島”來定義他的身份那是再合適不過了,然而他卻覺得自己“一點也不孤單”——

“農村學校也有一顆樹,孩子們爬上了樹,照樣望得很遠。農村學校有得天獨後的教育土壤,它傳承文化的根、傳承教育的根、傳承民族未來的根,鄉村是真正的前沿陣地,是主戰場,是不可回避的一隅。給一線的鄉村教師一根線,他將放飛教育的希望;給底層的農村教師一片陽光,他將繪製出未來教育的藍天!”

教育部官網《山裡娃上起了網路直播課》

新年的第一天,《人民日報》以《甘肅努力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山裡娃上起了網路直播課》刊文,報導了常文軒、杜永勝、史振剛這三個孩子與“共用陽光課堂聯盟”的案例,次日教育部官網轉刊全文——

“原來學校有300來個學生,後來能轉學的都走了,這3個娃娃家裡實在困難,轉不了。孩子上著,學校就不能撤。”鹿馬岔小學校長馮平說,“以前學校的音樂、美術、手工課程由語數外老師代課,但這些課程專業性太強,代課老師只能放光碟或者讓學生自己看書。”

一根網線、一台多媒體一體機、一個攝像頭,讓安定區李家堡學區等4個學區數十所鄉村學校及教學點的孩子們,通過網路直播上起了音樂課、美術課。“過去,這些小規模教學點由於孩子少、教師缺,導致音體美課常常開不全。”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海燕介紹,目前全省義務育階段僅有1名學生的學校有284所,5名學生以下的學校近千所,百名學生以下的學校4000餘所,這些學校大多處於山大溝深的深度貧困地區,面向的是最為貧困的家庭。“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安定區的探索給鄉村小學帶來了新氣象。”

變化是看得見的。常文軒、杜永勝、史振剛以前很內向,現在變得開朗,樂意交流了。他們從“陽光課堂”的手工課上學做了恐龍和小青蛙,老師還教他們用撿的樹葉做貼畫。“你們喜歡上音樂、美術課嗎?”“喜歡!”孩子們清澈的眼睛閃著光。

——《人民日報》2018年1月1日 刊文《甘肅努力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山裡娃上起了網路直播課》

鹿馬岔小學的全家福

“陽光課堂”由一個鄉村學區給所屬七所村小開設網路直播課堂,徹底解決鄉村學校/教學點難以持續開設素質類課程的教育難點,在歷經短短一學期後,大膽地又邁了一大步、砌了一個新臺階,周圍的甯遠學區、杏園學區正式加入成立“共用陽光課堂聯盟”。因為有了互聯網,地域界限造成的教育資源壁壘被徹底打破,而更重要的是,教師與教師互聯、學校與學校互通,村小真正地實現了抱團取暖,實踐鄉村教育的底部攻堅。

《華聲線上》以《“共用課堂”是振興鄉村教育的有益補充》為題,對“共用陽光課堂聯盟”表達了展望:“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分配不均衡,是一個不可回避、揮之不去的話題。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的流動,除了特崗教師、支教老師等之外,通過互聯網搭橋牽線,為農村學子多打開一扇瞭解外界、接受新知的窗戶,不失為一條路徑、一個辦法。李家堡中心學校探索實施“共用陽光”課堂試點,便是這樣的創新和實踐,“共用課堂”引導得當,完全可以成為振興鄉村教育的有益補充。”

無數人的未來

我們找到了一條途徑,和一個可預見的未來。白雲小學不是一個個例,李家堡學區不是一個個例,隨著互聯網教育的快速發展,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也通道了大部分鄉村學校,互聯網正帶給鄉村教育的巨大改變,鄉村孩子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對優質課程的需求讓我們正在改變傳統扶困幫貧的模式。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可以擁有與城市學校一樣的優質課程資源嗎?他們可以擁有和城市孩子一樣的名師嗎?答案是肯定的,互聯網的本質是“心”聯網,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在我們面前打開!

走出大山,是多少寒門學子努力的夢想;然而,有這樣一批年輕人,他們選擇了大學畢業回到大山,成為一名鄉村教師。這些故事真實地存在於我們身邊,只是很少被關注著。

《沒有放棄夢想,使我的夢想成真》 牛曉霞

“帶上了一支筆,帶上了憧憬、帶上了夢想,2016年榮幸的加入金塔縣教育行業。當我再一次以不同身份踏入解放路小學校園的那一刻,說實話情緒極度高漲,像海浪跑累了想要停靠沙灘上狂想,激動不已,心裡默默的告訴自己,十多年前夢想當一名老師的小女孩,今天光榮上崗了,我也覺得這是在這十多年之間自己做的最牛的一件事!”

她是牛曉霞,本科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中國畫。現在的她成為了金塔縣的一位特崗教師,支教於離縣城百公里外的天倉小學,她說“一支筆的堅持,描繪了希望,承載了夢想,譜寫了現在”,孩子們童真的臉龐與天真的愛包圍著她,油然而生的幸福感讓她始終堅定著做好一名鄉村教師。“ ‘發展鄉村教育,幫助鄉村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人生的價值在於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放在最有意義的事上,而站在既平凡又神聖教育崗位的我們,是發展鄉村教育的關鍵。”

牛曉霞老師是“青椒計畫”的一員,數以萬計的鄉村青年教師在這裡成為同學,思索著鄉村教育的未來。“青椒計畫”用移動化的學習方式,由教師的內心自我表達,到教育學理論與教學技能提升,再到為學校帶來豐富課程資源的方式,為數萬鄉村孩子設計班會、學會感恩,創造一個逾萬人的無邊界的教師社群,轉變鄉村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資訊化素養、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為鄉村教師成長搭建平臺,讓鄉村教師成為鄉村教育的推動者、變革者,他們將成就無數鄉村孩子的未來。

學習隨時發生,愛心連結一切

《一個人的課堂》主演孫海英盡其所能將執拗但又可敬的鄉村代課老師形象展現得感人至深,“背上幾十斤的東西,行走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心境很安靜平和,每天往返的臺階也顯得簡單而質樸,讓人不自禁上癮它單純的頻率。而在山村中,似乎也卸下了平日的偽裝,一切都變成那麼坦然友善、單純美好。一個人行走,獨而不孤,靜而不寂,一師一生上演了一段最質樸卻又偉大的芳華依舊。” 呼籲著整個社會對鄉村教師的關注,這個”孤島式“的群體。

村小已不再是死氣沉沉的教學點,已羽化為教育的一片雲;鄉村教師已不再是孤獨堅守鄉村的守望者,而是借助互聯網聯結更多力量的連結者,與整個世界站在一起。未來,從物理空間而言或許依舊會存在一個人的課堂,然而當互聯網將我們連結在一起,我們相信,在這個無邊界的學習空間裡,鄉村教育不再是孤單的個體,我們將與整個世界成為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