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民的名義》中隱藏的故事線:誰最焦慮孩子補習班的事兒?

毫無預兆地,《人民的名義》這樣一部沒有小鮮肉,沒有小花,沒有大IP,全憑一批中老年戲骨飆演技的電視劇,成了最近的流量擔當。沒用過達康書記的GDP表情包,都不好意思出來和人聊天了。

但是,一部電視劇折射出的是世間百態,你只注意到達康書記操心GDP,卻沒注意到一眾家長都在焦慮孩子的起跑線——劇中人物涉及到孩子的話題,看起來似乎只有一個聚焦點:補習班。

一、一部《人民的名義》,何嘗不是家長的現實寫照

有家長的地方,

就逃不開對孩子的討論。無論是官是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觀念,放在哪個家長身上都是一道“魔咒”。

劇中開篇有幾個細節大概尤其讓家長有共鳴。撇開私藏的兩億多贓款,趙德漢的個人生活狀態更像是個收入中等的家庭,存摺存款總計不過20萬元。

當最高檢反貪局檢察官侯亮平提及自己孩子一年三四萬的補習費時:

趙德漢稱:那也得投資,再苦不能苦孩子。

侯亮平在去到漢東擔任反貪局長前,和妻子的對話,圍繞的也是孩子的培訓班:

另一個小細節是,為了抓捕趙德漢,侯亮平在其樓下蹲守兩個多小時,就是為了等趙德漢的兒子去上英文輔導班後再對其實施抓捕。

團長忍不住大致算了一筆賬,

他們在孩子補習班的費用上,到底投入了多少?拿侯亮平來說,一年孩子的補習費在三四萬左右,取中間值3.5萬,平均每月大約是3000元。如果是報培訓班、興趣班,那大致是2—3個種類。

雖然沒有具體的數字參照,但是公務員的收入,一般來說,應該算是中產階層。這樣的話題很容易讓人想到此前火熱的另外兩部電視劇:

《虎媽貓爸》中,“虎媽”傾家蕩產,賣了房賣了車,搬進了破學區房,只為孩子上更好的學校;

《小別離》中的三個家庭也各自面臨著三個問題:留學還是不留;想留但是錢夠不夠;孩子自己願不願意留學?

種種悲歡離合,以及關於孩子的這些話題大概凝聚著絕大多數中產家庭的教育焦慮。這何嘗不是家長們的現實劇本?

二、八成孩子都參加過課外培訓班

雖然並沒有十分精確的標準來界定“中產”,但是很多家長大概都是和這些劇中的人物一樣,處在這個階層。收入不算太少,地位也不算太低,但是絕大多數都是用在孩子的教育上,這幾乎是目前大多數家庭的收入與支出情況。

前不久,艾瑞諮詢正式發佈了《2017年中國中產階級家庭教育觀念白皮書》,通過對1000多位中產階級家長的問卷調查,詳細分析了中產階層的孩子教育狀況,也透出家長的焦慮。

1、八成孩子參加過課外培訓班

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中,84.0%都參加過課外培訓班,目前子女在正在參加課外培訓班的家庭占比59.5%。從目前正在參加課外培訓的中產階級家庭來看,以為子女報1-2個培訓班的情況居多,占比74.4%。

2、過半家長在課外教育上的年花費超2萬

在過去一年裡,78.9%中產階級家庭在子女課外教育上的年消費在10000元以上;52.3% 家庭在課外教育上的年消費在20000元以上;26.6%的家庭在課外教育上的年消費在30000元以上。

3、60%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經濟投入意願很強

從子女教育的消費理念上看,91.1%中產家長並不滿足于最基本的教育花銷,願意在子女的教育上有額外經濟投入;60%的家長在子女教育的經濟投入上表現出更大的熱情,其中有38.9%的家長願意為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而投入更多,有21.1%的家長表示在子女教育投入上可以不計代價。

4、多數家長對校內學習存在顧慮,認可課外培訓

中產家長對當前孩子就讀的學校多存在不同方面的顧慮,其中對素質培養和學習成績方面的顧慮更為凸顯,擔心缺乏針對孩子的個性化教育。

另外,家長對孩子的課外培訓班多持較高的認可度,並且不少有讓孩子出國的規劃。

從以上的幾組資料中,我們大概也能窺見自己的影子。都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作為家長的你,又給孩子報了幾個培訓班?一年要花費多少投入在孩子的課外培訓上?

三、家長的焦慮是否能有出路?

可憐天下父母心,身為家長深知自己奮鬥的艱辛,以及諸多力不能及的無奈,只能一方面對現實不甚滿意,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將來少走一些彎路。“孩子,我要給你最好的”成了孩子和家長的雙重壓力。

當“中產焦慮”這個詞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過是最典型的體現。有人說,中產階層恐怕是教育焦慮最典型的人群。

首先,多數家長是教育的受益者,受過高等教育,也認可教育的重要性,願意在教育上投入物質和精力;其次,家長們畢竟是有了更多的可選項,校內的知識滿足不了孩子,那麼課外培訓便成了“必要的補充”;公立學校不算理想,民辦學校也成了擠破腦袋的選擇。

於是,在幼升小階段,家長一門心思想購置一套學區房;進入小學以後便開始進入各類興趣班、補習班,希望在小升初的時候孩子能有更大的選擇餘地。這勢必帶來高額的經濟投入,以及另一種形式的焦慮:比如大部門民辦學校都要在海量的生源中進行篩選。

不斷延伸出的選擇題一步步倒逼著家長讓孩子去培訓,去補習。事實上,每個機會都有“成本”,每個選擇都需要付出代價,說到底,家長是不知道到底哪條路對孩子最好,而容錯的餘地太低導致了焦慮。

培訓班、興趣班都是枯燥的麼?不一定,對某一個領域、學科有愛好的孩子自然能從中得到快樂。我們大概也無需一棒子把所有的課外培訓當成抗拒不了的猛虎。

只不過,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家長不應是主導者,而是協作者。還是那句老話,對孩子的教育,陪伴比強制的培訓補習班更重要。

那麼,是否有可能在焦慮中做個理性的家長?

不得不承認,在現行的環境中,或許很難緩解大家關於“起跑線”的焦慮。即便是身邊人之間的對比,也會讓你覺得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很難。

但是,另一個家長必須清楚的現實是,孩子的教育也如同欲望一樣,根本沒有底,清華北大固然好,但依然有比它們更好的存在,而社會的流動也並非只有一種形式。

分數與學校的追逐我們避免不了,可家長更需要花精力去瞭解,自己孩子最想做什麼,作為家長該如何指導他們。

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並且學會承擔每個選擇帶來的相應責任。一個擁有足夠的愛、陪伴和情感教育的孩子,未來一定差不到哪去。

這或許能稍微緩解一些家長的焦慮。

你們是否也處於這個階層?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發洩”出你的焦慮,或者,你有些什麼秘訣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快快分享給更多家長吧!

文 | 默魚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處在這個階層。收入不算太少,地位也不算太低,但是絕大多數都是用在孩子的教育上,這幾乎是目前大多數家庭的收入與支出情況。

前不久,艾瑞諮詢正式發佈了《2017年中國中產階級家庭教育觀念白皮書》,通過對1000多位中產階級家長的問卷調查,詳細分析了中產階層的孩子教育狀況,也透出家長的焦慮。

1、八成孩子參加過課外培訓班

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女中,84.0%都參加過課外培訓班,目前子女在正在參加課外培訓班的家庭占比59.5%。從目前正在參加課外培訓的中產階級家庭來看,以為子女報1-2個培訓班的情況居多,占比74.4%。

2、過半家長在課外教育上的年花費超2萬

在過去一年裡,78.9%中產階級家庭在子女課外教育上的年消費在10000元以上;52.3% 家庭在課外教育上的年消費在20000元以上;26.6%的家庭在課外教育上的年消費在30000元以上。

3、60%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經濟投入意願很強

從子女教育的消費理念上看,91.1%中產家長並不滿足于最基本的教育花銷,願意在子女的教育上有額外經濟投入;60%的家長在子女教育的經濟投入上表現出更大的熱情,其中有38.9%的家長願意為得到最好的學習效果而投入更多,有21.1%的家長表示在子女教育投入上可以不計代價。

4、多數家長對校內學習存在顧慮,認可課外培訓

中產家長對當前孩子就讀的學校多存在不同方面的顧慮,其中對素質培養和學習成績方面的顧慮更為凸顯,擔心缺乏針對孩子的個性化教育。

另外,家長對孩子的課外培訓班多持較高的認可度,並且不少有讓孩子出國的規劃。

從以上的幾組資料中,我們大概也能窺見自己的影子。都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作為家長的你,又給孩子報了幾個培訓班?一年要花費多少投入在孩子的課外培訓上?

三、家長的焦慮是否能有出路?

可憐天下父母心,身為家長深知自己奮鬥的艱辛,以及諸多力不能及的無奈,只能一方面對現實不甚滿意,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將來少走一些彎路。“孩子,我要給你最好的”成了孩子和家長的雙重壓力。

當“中產焦慮”這個詞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過是最典型的體現。有人說,中產階層恐怕是教育焦慮最典型的人群。

首先,多數家長是教育的受益者,受過高等教育,也認可教育的重要性,願意在教育上投入物質和精力;其次,家長們畢竟是有了更多的可選項,校內的知識滿足不了孩子,那麼課外培訓便成了“必要的補充”;公立學校不算理想,民辦學校也成了擠破腦袋的選擇。

於是,在幼升小階段,家長一門心思想購置一套學區房;進入小學以後便開始進入各類興趣班、補習班,希望在小升初的時候孩子能有更大的選擇餘地。這勢必帶來高額的經濟投入,以及另一種形式的焦慮:比如大部門民辦學校都要在海量的生源中進行篩選。

不斷延伸出的選擇題一步步倒逼著家長讓孩子去培訓,去補習。事實上,每個機會都有“成本”,每個選擇都需要付出代價,說到底,家長是不知道到底哪條路對孩子最好,而容錯的餘地太低導致了焦慮。

培訓班、興趣班都是枯燥的麼?不一定,對某一個領域、學科有愛好的孩子自然能從中得到快樂。我們大概也無需一棒子把所有的課外培訓當成抗拒不了的猛虎。

只不過,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家長不應是主導者,而是協作者。還是那句老話,對孩子的教育,陪伴比強制的培訓補習班更重要。

那麼,是否有可能在焦慮中做個理性的家長?

不得不承認,在現行的環境中,或許很難緩解大家關於“起跑線”的焦慮。即便是身邊人之間的對比,也會讓你覺得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很難。

但是,另一個家長必須清楚的現實是,孩子的教育也如同欲望一樣,根本沒有底,清華北大固然好,但依然有比它們更好的存在,而社會的流動也並非只有一種形式。

分數與學校的追逐我們避免不了,可家長更需要花精力去瞭解,自己孩子最想做什麼,作為家長該如何指導他們。

最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並且學會承擔每個選擇帶來的相應責任。一個擁有足夠的愛、陪伴和情感教育的孩子,未來一定差不到哪去。

這或許能稍微緩解一些家長的焦慮。

你們是否也處於這個階層?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發洩”出你的焦慮,或者,你有些什麼秘訣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快快分享給更多家長吧!

文 | 默魚

成都兒童團稿件,版權歸成都商報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