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寶」杜虎符——演繹兩千年前的“將軍令”

“虎符”是我國古代君主或皇帝授予大臣調動軍隊的信物,多以青銅鑄造。因其狀呈虎形,故稱“虎符”。虎符一般分為兩半,兩半相合,就能作為辦理某類事務的定約和踐約的憑證。

現代漢語中,“符合”一詞及來源於此。

我國古代兵符多製成虎形。1973年,西安南郊杜城村附近一位農民犁地時發現了一枚形似虎的秦國兵符,即我們要認識的這件“杜虎符”。杜虎符為左半符,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共40字,

字體為小篆,內容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國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軍事長官手中,凡要調動50人以上的帶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與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動。但遇上烽火報警的緊急情況,不必會君王的右符。銘文反映出秦以“右”為尊,秦國的軍權高度集中,凡徵調50人以上的兵士必須經國君認可。

虎符作為中國歷史上調兵遣將的憑證起源很早,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說明至少在戰國時期虎符已經行用。

而且從記載可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把持軍權都實行了類似的制度。

在《國家寶藏》中,演員劉奕君為我們演繹了杜虎符的前世傳奇,守護的“杜虎符”令不少觀眾歎為觀止。舞臺上,他化身為秦國杜縣縣令贏杜,

和軍隊將領大耍計謀,上演了一場爭奪兵權的戲碼。

調兵大權卻受控於一個小小的虎符,這便是2000多年前這件調兵遣將信物憑證的巨大能量。在這場秦國與義渠征戰時的調兵故事中,“虎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段表演過後,觀眾折服于劉奕君憤慨激昂的深厚臺詞功底,

也為他與“杜虎符”之間穿越時光的情感共鳴而深深感動。“與‘杜虎符’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神交”,劉奕君動情地說:“這些文物,讓時光栩栩如生,喚醒一代又一代血液中的記憶,永遠不會丟失。”

專家介紹,銘文反映出秦代以“右”為尊的習俗以及秦國軍權的高度集中。而展出的這件虎符只有左半符,右半符的去向已成為一個謎。

“杜虎符”這件文物最珍貴的地方在於鑄在它身上的銘文,不僅完整展示了戰國時期秦國的軍事制度,且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也反映了中國古代錯金工藝的高超水準。

本文內容由古建中國整理,古建中國--建築文化一站式服務平臺,專注於建築產業鏈,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以對古建築“傳承、應用、創新”為宗旨,以引領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聯合建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諮詢、設計、施工、地產商、材料商等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形成配套國家一帶一路、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建設服務商。

以古建築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建築行業綜合運營服務商。以對古建築“傳承、應用、創新”為宗旨,以引領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聯合建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諮詢、設計、施工、地產商、材料商等企業達成戰略聯盟,形成配套國家一帶一路、新區建設、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的建設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