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村隨處可見之物,近代被美國當做A類戰略物資

中國地大物博,遼闊的土地上有著大量的天然資源,除了豐富的礦產之外,中華土地上的各種出產也讓世界各國豔羨。

一本一半事實一半胡扯的《馬可波羅行紀》,在中世紀以後勾起了整個西方對中國的渴望與貪婪之心。

的確,新航路開闢後許久,中國出產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等仍舊佔據歐洲上流社會的生活。

然而在近代,中國有一樣隨處可見的東西,卻被西方人當做珍寶,而中國也將其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豬鬃,也可以說就是豬毛。

其實古代的中國多以吃羊肉為主,牛肉與豬肉的食用不是太多,大規模養豬吃豬肉直到清朝才開始廣泛推廣起來。中國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豬肉出產與消費國。(第一大豬肉出口國是北歐小國丹麥)

豬鬃指的是豬脖頸上的鬃毛,油亮而彈性韌性十足,是非常好的天然刷料。

可為什麼豬鬃非常重要呢?

無論海軍還是陸軍,在火炮發射多次以後都需要清理炮膛裡的殘留物,避免腐蝕傷害,由於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刷子會造成二次損傷,因而豬鬃刷把成為了不可替代的。

當時,全球95%以上的豬鬃都產自中國,在歐美,豬鬃是非常稀缺的,自然被視若珍寶。

而在二戰中,中國豬鬃甚至被美國等盟國列入“A類戰略物資”。


直到尼龍發明之前,豬鬃都是不可替代的,即便尼龍發明以後相當長時間,因為效果也不如豬鬃毛而被冷落,建國以後,新中國每年仍舊大量對歐美國家出口豬鬃,1972年中國出口豬鬃仍舊多達9萬多箱(一箱50公斤)。
在清朝與民國時代,與南方的徽商齊名的北方晉商,也曾壟斷豬鬃的生產與經營,很多經營豬鬃生意的晉商都非常富有。

二戰中,日本大規模入侵,很多愛國晉商將豬鬃或大量焚毀,以免落入日寇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