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時期開封的其它部分建築

①南關百貨大樓

南關百貨大樓位於大南門外的中山路南段,其前身是開封市首座郵電大樓。當時河南的郵政由外國人經營,該樓原名為河南省郵務管理局郵政辦公及管業大樓,

簡稱“南關郵電大樓”。它是1917年河南郵務管理局郵務長阿良西(英籍人)和會計長光器格(丹麥人)修建的。承建單位是英國在華的建築公司,建築用的石料、磚瓦、水泥均從安徽等地運來,但是有部分鋼材、木料、磚瓦是從國外進口的。1921年竣工使用。

·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的南關百貨大樓

這座具有西式風格的大樓長48米,寬24米,紅磚清水牆,青石基礎、勒角,大樓坐西向東,8級石階,南北中3個出入口。該樓地上兩層,地下1層。大樓設計手法高超,整個立面莊嚴對稱又富於變化,細部建築藝術處理周密完整。施工品質上乘,是當時開封設計新穎和外觀漂亮的西式大建築。日偽時期該樓被稱“開封郵政株式會社”,解放戰爭時,大樓作為通信樞紐,

經歷了激烈地爭奪戰,其上部被焚毀。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南關百貨大樓

1956年對整個樓體進行了整修,1957年國慶日開張營業,改稱“南關百貨大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開封市開業最早、規模最大的國有百貨商店。該大樓經營品種多,服務周到,生意十分紅火,

深受顧客歡迎。這座西式風格、原貌猶存的大樓,以它堅固的建築、獨特的外表,在中山路上已經屹立上百年了。

②紅洋樓

·南關紅洋樓

兩座樓均坐北朝南,地下一層、地上兩層,建築平面為“丁”字形,坡屋頂。外牆為紅磚清水牆,白灰勾縫,水泥裝飾線角門套及窗臺口。紅洋樓不僅建築風格獨特,外部美觀大方,樓內佈置亦精巧、雅致、實用。室內木地板、木樓梯、木制門窗、水廚廁齊全。正門內有大廳和會客室、侍衛人員住室,西側為餐廳,底層後側有轉折式樓梯,樓上為臥室、書房、起居室,裝飾考究,建築造型活潑自由,

空間層次豐富。兩座小樓外裝修以紅色為主調,裝飾華美,歷久彌新。是開封市屈指可數的西式建築之一。

抗戰勝利後,曾為聯合國救濟總署河南分署所在地。1946年七月,周恩來與國民黨代表談判黃河歸故道時在此下榻。六年後的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柳園口時,也曾下榻此樓。

解放後一直是駐汴某軍的駐地,1959年改為部隊幹部招待所,“文革”時駐軍軍長一家在此居住。2013年5月,國務院公佈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③華北體育場

·河南體育場大門

1918年河南省立第一所公共體育場(俗稱“西北體育場”)在開封城西北隅建成。目前叫開封市人民體育場。因1932年曾在此舉辦第十六屆華北運動會,故名華北體育場。華北運動場為開封百姓俗稱,歷史上並沒有這個正式名字。

華北體育場所在位置,早在清代康熙年間為滿族人所佔據,初稱旗營,後來由於隨軍眷屬的遷入和定居,又稱滿洲城,後來稱裡城。體育場一帶曾是八旗子弟練兵習武之處。1922年5月馮玉祥攻佔開封,他首先以搜查槍支彈藥為名,搜查了旗營及滿蒙族人住地,接著下令遣散旗營,將旗人連同眷屬約4000人全部趕出裡城。在馮玉祥二次主豫期間,發生蔣馮戰爭,這裡曾一度作為簡易飛機場,但不久便廢棄成了荒地。

·華北體育場內部

1930年召開的華北體育聯合會,會議形成決議:第十六屆華北運動會於1932年在河南舉行。當時河南省務會議撥專款20萬元作為體育場建築費用,並組建了籌建委員會。1931年開始建造,當年9月落成。華北體育場占地面積8.19萬平方米,由田徑場、球類場、八級看臺、辦公大樓及南大門等組成,初名河南省公共體育場,是當時國內最大的體育場之一。

1932年10月10日至13日,第十六屆華北運動會在此隆重舉行,參加比賽的有來自河北、陝西、山東、河南及北平(今北京)等10省4市共708名運動員。開封選手在此運動會上共取得男子200米、400米和女子標槍、壘球擲遠等4項冠軍。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體育活動停止,在附近辦起了跑馬場,體育場設施毀壞嚴重。解放戰爭期間,華北體育場曾是敵保安團的據點,發生過戰鬥。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華北體育場大門

1949年後,更名為河南省體育場,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汴遷鄭後改為開封市人民體育場至今,1981年全國第一屆青少年運動會排球決賽曾在這裡舉行。

華北體育場的大名家喻戶曉,解放後開封舉行大型的群眾集會活動大都是在這裡舉行,包括十一等大型慶祝活動,市級中學體育賽事等。在文革後期多次在這裡召開萬人集會,以及對在押犯人舉行公審大會等。當時流行五花大綁、背插亡命旗遊街示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嚴打的展開,這種集會的次數更多。

如今華北體育場經過徹底整修,已經煥然一新。包含足球場、田徑場、環形看臺等一套完整設施。周邊還有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地、群眾健身活動場地以及體育學校和訓練場館。

④河南省國民黨黨部

·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大門(民國初期)

國民黨省黨部開始是在明倫街。這裡原是“河南貢院”所在地,後來在貢院的西南角設立省議會廳。1927年北伐勝利後,國民黨在河南省可以公開活動了,其省黨部辦公所在地就設立在原來的省議會原址處,即現在河南大學校醫院所在地。當時這門前的路就稱為“省黨部街”。

後來,省黨部的業務漸漸繁忙起來,為了便於工作,省黨部將辦公地點搬遷到市中心去了。

1938年6月,日寇攻佔河南省會開封,河南除豫西南一隅外,大片土地成了前線或敵佔區。國民黨省黨部及省政府撤逃到南陽地區。

·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大門(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期,這裡還是省黨部街。1942年省立河南大學升格為國立河南大學,有人提議,鑒於這裡是文化重地青年讀書的地方,教育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明人倫”,舊時各地孔廟的大殿都叫“明倫堂”,遂改街名為“明倫街”。

⑤開封兵工廠

經歷了兩次鴉☆禁☆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開始創辦兵工廠。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開封南關創辦了河南機器局,其位置大約在開封機械廠附近。是全省最早的官辦工業企業。1898年,河南機器局採用機器生產槍彈,拉開了河南槍械製造的序幕。

據老輩人回憶,在南門外開封機械廠一帶就是過去的開封兵工廠,當時老百姓稱其為“槍炮局”、“兵工局”“火藥局”等。如今,舊跡已經蕩然無存。

19世紀後期,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背景下,1890年祥符縣劉曾祿曾作《西法議》,主張仿行西方“重商”之政,鼓勵人民集資興辦各種實業公司……凡輪船、槍、炮、子彈及各種機器,均准其製造。

河南機器局即著手籌建。當年購土地20畝,廠址選定在開封城南門外。光緒二十四年(1998)4月19日月開局製造。河南機器局通過上海信義洋行從國外購進造彈機器,開始生產抬槍子彈。後又從國外購進火藥機器生產無煙火藥,製造無煙子彈。

河南機器局初辦時規模較小,常年經費僅白銀兩萬兩,主要生產步槍和子彈、火藥供應本省各地軍隊使用。1898年製造了膛抬槍五百杆。1902年試製單響毛瑟槍100杆。後來,生產能力逐步擴大,分槍廠和子彈廠,設鑄工、木樣、鍛工、化鋼爐、壓銅片、維修等工序,能造“七米粒九小口徑毛瑟馬槍、步槍以及克虜伯炮、老毛瑟子彈等。全年可造七米粒九小口徑毛瑟槍三百枝,小口徑槍子彈一百萬粒。”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河南奉命派出五營入衛,並將河南機器局“歷年舊存所造子彈給領過半。槍、炮重新修制,以濟急需”。

辛亥革命後,1913年2月,河南軍政司將河南機器局改名河南陸軍兵工廠。隸屬于河南督軍,專司製造槍炮、各種子彈,全廠占地面積約47畝。添購機器,製造新式快槍。設炸彈科,增加炸藥生產,機器設備增加到126台。員工162人。1915年擴充,修建鐵路支線到兵工廠,又征地80餘畝。主要產品有:仿造麥德森機槍、克爾脫機關槍、五生七、七生五炮開花彈以及各種炸彈。月產炮1門、毛瑟步槍1支、槍彈3000餘發。1917—1919年再次進行擴建,機器設備增至500餘部,員工增至500餘人。

·民國初年,開封兵工廠生產的麥德森機槍

1917年1月29日《晨鐘報》刊載:“南關兵工廠初建時每月僅能生產步槍數十隻及子彈四五萬發而已。近年漸知改良,能仿造新式機關槍,現已造就十餘尊。”此後,陸續試製出30節重機槍。1918年,首批生產的馬克孫炮,試打成功,命中目標,機件靈敏無誤。1919年7月試製出“勃朗寧”手槍5支,1921年試製成功“馬自來”(自動手槍)。1921年,仿造“自來得”手槍,這時,全廠職工達到1100人。月產炮3門、機關槍20餘挺、步槍200支、槍彈130萬發,以及手槍、手榴彈等。試製,仿製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工廠規模日益拓展。1928年9月,馮玉祥把河南陸軍兵工廠改名為開封兵工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馮玉祥戰敗,該廠由兵工署接管。

1931年4月1日,《國民日報》報導:“本報南京電,兵工署以濟南藥廠及開封兵工廠均奉令停辦。汴廠改為煉硝廠。工人失業,一部分工人到鞏縣兵工廠、內鄉兵工廠做工。設備搬至山東”。在開封30多年的兵工廠一度引領河南軍工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河南兵器製造的很多個第一:開封兵工廠是河南省首家從事手槍、機槍、銅炮、迫擊炮以及炮彈、手擲炸彈等武器的工廠。自此如煙消雲散。

1938年開封淪陷,開封兵工廠舊址成了日本兵的兵營。抗戰勝利後,這個舊址是國民黨“河南省訓練團”所在地。直到1948年開封解放後,這裡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真正成為為人民製造工農業機械的工廠。如今,這裡高樓林立,已經成了繁華的鬧市。然而歷史風雲仍殘存在城市的記憶中,人們是否從中汲取些什麼。

⑥禹王台紅樓

禹王台公園內西南角,有一大片鬱鬱蔥蔥的樹林,樹影婆娑中一棟具有歐洲建築風格的兩層小樓時顯俊容。它坐東朝西擁抱晚霞,目送一次次夕陽墜落。它以紅色為主調十分引人注目,紅色磚牆、紅色屋脊、內部還有紅色木質地板和牆圍。從內到外、從上到下紅得端麗,故名紅樓。

·禹王台紅樓

紅樓是一棟面闊五間(19.49米)、進深一間(7.81米)的紅磚歐式兩層樓房,通高10.74米。紅樓的正門有兩道,均為拱形,第一道為磚砌門,第二道為朱紅色木制門。進入正門通向左右房間的,是封閉式帶窗走廊。沿走廊南行至樓頭,拾級而上可到二樓。樓上五間房前的走廊有約1.2米高的磚砌花眼欄杆。門窗包括牆壁都是典型的西洋建築風格,圖案大多是用紅磚砌成,簡約大方,沒有刻意雕琢和粉飾。窗戶上裝著花雕玻璃。一層門券和二層拱券上均有券心石,而窗券上則沒有。屋內穹頂繪有圖畫,裝飾溫馨。樓體建築佈局考究,整體看上去大方、簡約、實用,細微處就連隔熱層都填上鋸末。紅樓建築格局保存尚好,大體上保持了當年的建築風貌。

紅樓的建造時間已經無從考證,有人說與當年修建隴海鐵路有關,為比利時鐵路官員使用,如此推算大概是在1905年左右。1923年二七大罷工期間,開封鐵路工人為防止特務搜查,秘密會議地址就選在這個僻靜的紅樓裡。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二七大罷工運動,紅樓被稱為“二七樓”。修建鐵路的外籍人員走後,當時的河南省農商局、森林局、農業改進所都曾在這裡辦公。開封解放後,河南大學農學院的圖書館也在這棟樓裡。如今成為禹王台公園的辦公樓。不動的紅樓不期銜納了近代歷史激流中的珠貝,是開封近代發展進程中一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⑥魯香亭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從龍亭大殿向北到華北體育場大門之間是一片荒蕪的空地,雜樹叢生,野草蔟蔟,到處是低窪的鹽鹼坑像斑禿一樣,星星點點,滿目荒涼。在龍亭大殿正後方不遠處,有一座半球型約五米高的鋼筋混凝土亭子,6根水泥立柱圍成直徑約3米的圓形,擎起穹頂。遠遠看去像小半個球扣在地上,四面水泥柱間連著鐵鍊,亭內四面均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南京國民黨政府行政院、軍政部等單位的題詞。整個建築規模不大,周圍也沒有其他建築呼應,顯得非常突兀。但唯能引起過往人們注意的是,它那奇怪的造型。隨著時間流逝,亭子上的字跡愈來愈模糊了,所以也引起人們的各種猜測。

實際上,這是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為了紀念他手下被殺死的參謀長彭啟彪而修建的一個亭子。彭號魯香,所以亭子命名為魯香亭。

彭啟彪,湖北人,1927年7月陸軍大學第七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獨立第十四旅旅長,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死前任開封綏靖公署參謀長。

彭啟彪在劉峙的綏靖公署裡權力最大,很多人求他辦事。1936年,駐洛陽第三十五師軍餉數月未發,軍需多次往來開封請客、花錢,仍無結果。該師師長崔邦傑(河南嵩縣人)親赴綏靖公署,面見彭啟彪,送錢數千求發欠餉。彭雖當面應允,過後仍無消息,致使該師官兵生活拮据。崔邦傑從旁得知,軍餉系為彭私下扣發而中飽私囊,深為憤怒。

一天傍晚,崔邦傑在該師駐汴辦事處假設筵席,邀彭赴宴。彭啟彪到時,天色已黑。崔邦傑將彭迎進客廳,退了出來。突然,客廳裡躥出數人,用手槍對著彭啟彪的頭部連擊數槍,彭當即倒地身亡。彭的護兵同時被繳械、捆綁,口塞毛巾。隨後崔邦傑率人出城遠去。劉峙得知彭被擊斃,立即下令全城戒嚴,但一無所獲。

原來,這個魯香亭見證的是國民黨軍隊中一樁內訌醜聞,為貪官樹碑堪稱鬧劇。文革後期,亭子被爆破拆除,其所在的那一大片空地後來都被劃進了龍庭公園。新修了龍庭北大門,進門有一座土山,這是龍亭湖清淤時吸出來的泥沙堆積成的山,假山壓在魯香亭的舊址上。山上又修建亭榭,種植花草樹木,成為市民和遊客們休閒流覽的高地。

感謝趙煒周先生製作百年開封分享 歡迎更多朋友分享您的故事與老照片

也曾下榻此樓。

解放後一直是駐汴某軍的駐地,1959年改為部隊幹部招待所,“文革”時駐軍軍長一家在此居住。2013年5月,國務院公佈國共“黃河歸故”談判舊址,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③華北體育場

·河南體育場大門

1918年河南省立第一所公共體育場(俗稱“西北體育場”)在開封城西北隅建成。目前叫開封市人民體育場。因1932年曾在此舉辦第十六屆華北運動會,故名華北體育場。華北運動場為開封百姓俗稱,歷史上並沒有這個正式名字。

華北體育場所在位置,早在清代康熙年間為滿族人所佔據,初稱旗營,後來由於隨軍眷屬的遷入和定居,又稱滿洲城,後來稱裡城。體育場一帶曾是八旗子弟練兵習武之處。1922年5月馮玉祥攻佔開封,他首先以搜查槍支彈藥為名,搜查了旗營及滿蒙族人住地,接著下令遣散旗營,將旗人連同眷屬約4000人全部趕出裡城。在馮玉祥二次主豫期間,發生蔣馮戰爭,這裡曾一度作為簡易飛機場,但不久便廢棄成了荒地。

·華北體育場內部

1930年召開的華北體育聯合會,會議形成決議:第十六屆華北運動會於1932年在河南舉行。當時河南省務會議撥專款20萬元作為體育場建築費用,並組建了籌建委員會。1931年開始建造,當年9月落成。華北體育場占地面積8.19萬平方米,由田徑場、球類場、八級看臺、辦公大樓及南大門等組成,初名河南省公共體育場,是當時國內最大的體育場之一。

1932年10月10日至13日,第十六屆華北運動會在此隆重舉行,參加比賽的有來自河北、陝西、山東、河南及北平(今北京)等10省4市共708名運動員。開封選手在此運動會上共取得男子200米、400米和女子標槍、壘球擲遠等4項冠軍。但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體育活動停止,在附近辦起了跑馬場,體育場設施毀壞嚴重。解放戰爭期間,華北體育場曾是敵保安團的據點,發生過戰鬥。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華北體育場大門

1949年後,更名為河南省體育場,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汴遷鄭後改為開封市人民體育場至今,1981年全國第一屆青少年運動會排球決賽曾在這裡舉行。

華北體育場的大名家喻戶曉,解放後開封舉行大型的群眾集會活動大都是在這裡舉行,包括十一等大型慶祝活動,市級中學體育賽事等。在文革後期多次在這裡召開萬人集會,以及對在押犯人舉行公審大會等。當時流行五花大綁、背插亡命旗遊街示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嚴打的展開,這種集會的次數更多。

如今華北體育場經過徹底整修,已經煥然一新。包含足球場、田徑場、環形看臺等一套完整設施。周邊還有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地、群眾健身活動場地以及體育學校和訓練場館。

④河南省國民黨黨部

·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大門(民國初期)

國民黨省黨部開始是在明倫街。這裡原是“河南貢院”所在地,後來在貢院的西南角設立省議會廳。1927年北伐勝利後,國民黨在河南省可以公開活動了,其省黨部辦公所在地就設立在原來的省議會原址處,即現在河南大學校醫院所在地。當時這門前的路就稱為“省黨部街”。

後來,省黨部的業務漸漸繁忙起來,為了便於工作,省黨部將辦公地點搬遷到市中心去了。

1938年6月,日寇攻佔河南省會開封,河南除豫西南一隅外,大片土地成了前線或敵佔區。國民黨省黨部及省政府撤逃到南陽地區。

·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大門(三十年代)

三十年代初期,這裡還是省黨部街。1942年省立河南大學升格為國立河南大學,有人提議,鑒於這裡是文化重地青年讀書的地方,教育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明人倫”,舊時各地孔廟的大殿都叫“明倫堂”,遂改街名為“明倫街”。

⑤開封兵工廠

經歷了兩次鴉☆禁☆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開始創辦兵工廠。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開封南關創辦了河南機器局,其位置大約在開封機械廠附近。是全省最早的官辦工業企業。1898年,河南機器局採用機器生產槍彈,拉開了河南槍械製造的序幕。

據老輩人回憶,在南門外開封機械廠一帶就是過去的開封兵工廠,當時老百姓稱其為“槍炮局”、“兵工局”“火藥局”等。如今,舊跡已經蕩然無存。

19世紀後期,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背景下,1890年祥符縣劉曾祿曾作《西法議》,主張仿行西方“重商”之政,鼓勵人民集資興辦各種實業公司……凡輪船、槍、炮、子彈及各種機器,均准其製造。

河南機器局即著手籌建。當年購土地20畝,廠址選定在開封城南門外。光緒二十四年(1998)4月19日月開局製造。河南機器局通過上海信義洋行從國外購進造彈機器,開始生產抬槍子彈。後又從國外購進火藥機器生產無煙火藥,製造無煙子彈。

河南機器局初辦時規模較小,常年經費僅白銀兩萬兩,主要生產步槍和子彈、火藥供應本省各地軍隊使用。1898年製造了膛抬槍五百杆。1902年試製單響毛瑟槍100杆。後來,生產能力逐步擴大,分槍廠和子彈廠,設鑄工、木樣、鍛工、化鋼爐、壓銅片、維修等工序,能造“七米粒九小口徑毛瑟馬槍、步槍以及克虜伯炮、老毛瑟子彈等。全年可造七米粒九小口徑毛瑟槍三百枝,小口徑槍子彈一百萬粒。”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河南奉命派出五營入衛,並將河南機器局“歷年舊存所造子彈給領過半。槍、炮重新修制,以濟急需”。

辛亥革命後,1913年2月,河南軍政司將河南機器局改名河南陸軍兵工廠。隸屬于河南督軍,專司製造槍炮、各種子彈,全廠占地面積約47畝。添購機器,製造新式快槍。設炸彈科,增加炸藥生產,機器設備增加到126台。員工162人。1915年擴充,修建鐵路支線到兵工廠,又征地80餘畝。主要產品有:仿造麥德森機槍、克爾脫機關槍、五生七、七生五炮開花彈以及各種炸彈。月產炮1門、毛瑟步槍1支、槍彈3000餘發。1917—1919年再次進行擴建,機器設備增至500餘部,員工增至500餘人。

·民國初年,開封兵工廠生產的麥德森機槍

1917年1月29日《晨鐘報》刊載:“南關兵工廠初建時每月僅能生產步槍數十隻及子彈四五萬發而已。近年漸知改良,能仿造新式機關槍,現已造就十餘尊。”此後,陸續試製出30節重機槍。1918年,首批生產的馬克孫炮,試打成功,命中目標,機件靈敏無誤。1919年7月試製出“勃朗寧”手槍5支,1921年試製成功“馬自來”(自動手槍)。1921年,仿造“自來得”手槍,這時,全廠職工達到1100人。月產炮3門、機關槍20餘挺、步槍200支、槍彈130萬發,以及手槍、手榴彈等。試製,仿製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工廠規模日益拓展。1928年9月,馮玉祥把河南陸軍兵工廠改名為開封兵工廠。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馮玉祥戰敗,該廠由兵工署接管。

1931年4月1日,《國民日報》報導:“本報南京電,兵工署以濟南藥廠及開封兵工廠均奉令停辦。汴廠改為煉硝廠。工人失業,一部分工人到鞏縣兵工廠、內鄉兵工廠做工。設備搬至山東”。在開封30多年的兵工廠一度引領河南軍工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河南兵器製造的很多個第一:開封兵工廠是河南省首家從事手槍、機槍、銅炮、迫擊炮以及炮彈、手擲炸彈等武器的工廠。自此如煙消雲散。

1938年開封淪陷,開封兵工廠舊址成了日本兵的兵營。抗戰勝利後,這個舊址是國民黨“河南省訓練團”所在地。直到1948年開封解放後,這裡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真正成為為人民製造工農業機械的工廠。如今,這裡高樓林立,已經成了繁華的鬧市。然而歷史風雲仍殘存在城市的記憶中,人們是否從中汲取些什麼。

⑥禹王台紅樓

禹王台公園內西南角,有一大片鬱鬱蔥蔥的樹林,樹影婆娑中一棟具有歐洲建築風格的兩層小樓時顯俊容。它坐東朝西擁抱晚霞,目送一次次夕陽墜落。它以紅色為主調十分引人注目,紅色磚牆、紅色屋脊、內部還有紅色木質地板和牆圍。從內到外、從上到下紅得端麗,故名紅樓。

·禹王台紅樓

紅樓是一棟面闊五間(19.49米)、進深一間(7.81米)的紅磚歐式兩層樓房,通高10.74米。紅樓的正門有兩道,均為拱形,第一道為磚砌門,第二道為朱紅色木制門。進入正門通向左右房間的,是封閉式帶窗走廊。沿走廊南行至樓頭,拾級而上可到二樓。樓上五間房前的走廊有約1.2米高的磚砌花眼欄杆。門窗包括牆壁都是典型的西洋建築風格,圖案大多是用紅磚砌成,簡約大方,沒有刻意雕琢和粉飾。窗戶上裝著花雕玻璃。一層門券和二層拱券上均有券心石,而窗券上則沒有。屋內穹頂繪有圖畫,裝飾溫馨。樓體建築佈局考究,整體看上去大方、簡約、實用,細微處就連隔熱層都填上鋸末。紅樓建築格局保存尚好,大體上保持了當年的建築風貌。

紅樓的建造時間已經無從考證,有人說與當年修建隴海鐵路有關,為比利時鐵路官員使用,如此推算大概是在1905年左右。1923年二七大罷工期間,開封鐵路工人為防止特務搜查,秘密會議地址就選在這個僻靜的紅樓裡。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二七大罷工運動,紅樓被稱為“二七樓”。修建鐵路的外籍人員走後,當時的河南省農商局、森林局、農業改進所都曾在這裡辦公。開封解放後,河南大學農學院的圖書館也在這棟樓裡。如今成為禹王台公園的辦公樓。不動的紅樓不期銜納了近代歷史激流中的珠貝,是開封近代發展進程中一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⑥魯香亭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從龍亭大殿向北到華北體育場大門之間是一片荒蕪的空地,雜樹叢生,野草蔟蔟,到處是低窪的鹽鹼坑像斑禿一樣,星星點點,滿目荒涼。在龍亭大殿正後方不遠處,有一座半球型約五米高的鋼筋混凝土亭子,6根水泥立柱圍成直徑約3米的圓形,擎起穹頂。遠遠看去像小半個球扣在地上,四面水泥柱間連著鐵鍊,亭內四面均立有石碑,碑上刻有南京國民黨政府行政院、軍政部等單位的題詞。整個建築規模不大,周圍也沒有其他建築呼應,顯得非常突兀。但唯能引起過往人們注意的是,它那奇怪的造型。隨著時間流逝,亭子上的字跡愈來愈模糊了,所以也引起人們的各種猜測。

實際上,這是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為了紀念他手下被殺死的參謀長彭啟彪而修建的一個亭子。彭號魯香,所以亭子命名為魯香亭。

彭啟彪,湖北人,1927年7月陸軍大學第七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獨立第十四旅旅長,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死前任開封綏靖公署參謀長。

彭啟彪在劉峙的綏靖公署裡權力最大,很多人求他辦事。1936年,駐洛陽第三十五師軍餉數月未發,軍需多次往來開封請客、花錢,仍無結果。該師師長崔邦傑(河南嵩縣人)親赴綏靖公署,面見彭啟彪,送錢數千求發欠餉。彭雖當面應允,過後仍無消息,致使該師官兵生活拮据。崔邦傑從旁得知,軍餉系為彭私下扣發而中飽私囊,深為憤怒。

一天傍晚,崔邦傑在該師駐汴辦事處假設筵席,邀彭赴宴。彭啟彪到時,天色已黑。崔邦傑將彭迎進客廳,退了出來。突然,客廳裡躥出數人,用手槍對著彭啟彪的頭部連擊數槍,彭當即倒地身亡。彭的護兵同時被繳械、捆綁,口塞毛巾。隨後崔邦傑率人出城遠去。劉峙得知彭被擊斃,立即下令全城戒嚴,但一無所獲。

原來,這個魯香亭見證的是國民黨軍隊中一樁內訌醜聞,為貪官樹碑堪稱鬧劇。文革後期,亭子被爆破拆除,其所在的那一大片空地後來都被劃進了龍庭公園。新修了龍庭北大門,進門有一座土山,這是龍亭湖清淤時吸出來的泥沙堆積成的山,假山壓在魯香亭的舊址上。山上又修建亭榭,種植花草樹木,成為市民和遊客們休閒流覽的高地。

感謝趙煒周先生製作百年開封分享 歡迎更多朋友分享您的故事與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