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同學,秀山這裡已經回不去的家園

因為網路的緣故,我與在外地他鄉的同學聊得很多,他們或通過我的足跡、或通過秀山百姓網瞭解秀山,瞭解家鄉。

今年,我沒空與在外地工作回秀過年的同學相聚,沒有在觥籌交錯中祝福濃濃的年味;初三,我專程去拜望了一位明年就滿60歲,長年在廣東打工,年後依然要出去打工、已經培養了第二代打工仔且正在培養第三代打工仔、已經回不去家園了的同學。

我們首先來到他三合的新家,他正在房子上解瓦。我突然造訪,他趕緊從房子上梭下來

他叫楊昌權,57年生,明年滿60歲;在我們那個年代,同學之間年齡懸殊是很大的,特別是山區來的同學;他高中畢業就20多歲了,一畢業就回老家結婚生子、守著家園。

這是他年三十放鞭炮的殘留

他家並不偏遠,住在一個叫“街道”的行政區域——烏楊街道龍溪村(原來屬晏龍村)的地方,平陽蓋腳下;他的家鄉並不窮,原來隸屬湧圖鄉的鄉辦企業——紅旗煤廠,就在他家左側不足100米,在能源價格瘋長的時期,他完全可以靠山吃山,發福發貴的,但是他已經搬走了;他高中畢業,不缺“文化”,在他們村也算屈指可數的人才。

停產關閉的煤礦

他曾經任過村幹部,搞得村裡風生水起;他曾經任過煤廠的負責人,靠山吃過山;最後,他選擇開酒坊,煮出來的優質白酒也曾聲名遠播。他從山裡走出去讀書,又回到山裡建設家園,其成就就是養了兩個兒子,

又將原來家裡的舊房子翻新成了三間頗為有品的新木屋。

廢棄的酒坊

無奈,這裡太偏、交通太不方便,阻礙了他的發展。雖然有條礦山路,但坑坑窪窪,一般的車子無法進出,進出的原料靠肩挑被磨,人力車拉,太費勁了。於是,在03年,他把他的全部積蓄拿出來,

買下位於三合場巨峰堰堰管所的房子,開始了他的酒坊之路。開酒坊,酒是賺不到什麼錢的,靠酒糟子養豬賺利潤。起步不到三年,恰遇到秀山錳業污染,平江河幾乎成了黑河,幾乎在一夜之間,他養的8頭母豬,60多頭100多斤一頭的架子豬全部死光。從此,他破產了,帶著兒子走上了南下廣東的打工路。

父子各在一方,已經回不了頭。

他們家及周邊環境

大兒子回來過年了,二兒子說今年沒賺到錢,將小孩丟在家裡,沒回來。年三十,他回了老家,一個人,放了鞭炮,默念了很久很久。

他們家及周邊環境

他想回老家,他如今的無根的漂泊全在於回不了家,因為兒子們回不去了,不願意回去了;他只有不斷地外出,沒有手藝、沒有技術、沒有現代知識,只是在不斷地選擇工種、不斷地降薪中漂泊。

或許這根古樹給來客可以講述點什麼,無聲地見證著這裡的過往。

眼看就六十了,現在的家除了房子,什麼也沒有,簡直會令他感到無法生存下去。

這是他自家已經的老房子,旁邊的配房是他家的酒坊

初三,我到了他三合的家,又走到了他的老家——紅旗煤廠,從溶溪公路分路進去大約10來裡路,車開到一小半,開不進去了,只有走路。我們來到他老家,一條鄉村公里已經砍到了他們對面的山坡,他們那個寨子只有一戶人家還在留守,其餘都搬走了,寨子很破落;有的年久失修,已經垮塌殘破。——這裡是他的祖祖輩輩生存繁衍的地方,當他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已經回不來了,他看到他打工的地方的企業不斷地在倒閉,裁員,他為他的後代們的未來深深的擔憂。

這個妹在大城市上大學,一踏進這裡就沒說話,作為90後的他們,想什麼呢?我們不知道。

這次我們拍了他三合的新家、晏龍的老家及環境及去他老家的路,讓我們去解讀。

他現在居住的地方,就在平江河老砍上

我們先到了他的新家,他兒子帶起兒子去買酒。

凳子搬出來

我們左一為同去的朋友喝茶

執意要留我們吃飯

編後:

不知從何時起,鄉愁成為了一種文體,年關將至,我們總能在社交網路中看到各種思鄉懷親的文字,或飽含深情,或濃郁憂傷,或催斷人腸,仿佛故鄉留給我們的總是那樣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愁苦。

每一天鄉土社會都在上映著酸甜苦辣的故事,而只有遍嘗其中的滋味,才會懂得,真正的鄉愁是一種無法割捨、更為廣闊的情懷。

今天的鄉土中國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變,巨變中我們感概傳統倫理道德在一點點瓦解,村莊因為空心化在失去活力和發展的動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農村就是一潭死水,只是我們缺乏對於其發展變化的瞭解,就像我們總是割裂的看待城鄉之間的發展變化,卻看不到一個個農村家庭正在由城及鄉冉冉升起的故事,看不到蘊藏在代際之間的發展動力,看不到哪些依然在鄉土社會中奮鬥的故事,看不到平凡世界中飽含的希望。

在鄉愁的故事中,不能僅僅有回鄉的遊子,也要有我們這些故鄉的他者,追尋著他們的足跡,講述他們的故事,尋找他們家庭的發展軌跡,儘管瑣碎,或許是一些一個片段,但是組合在一起卻是一副鄉土社會變遷的圖景,這些故事或喜或悲,甚至有些是含淚的微笑,但是真真切切的發生在鄉土大地之上。

圖文:秀山百姓網、SHE

父子各在一方,已經回不了頭。

他們家及周邊環境

大兒子回來過年了,二兒子說今年沒賺到錢,將小孩丟在家裡,沒回來。年三十,他回了老家,一個人,放了鞭炮,默念了很久很久。

他們家及周邊環境

他想回老家,他如今的無根的漂泊全在於回不了家,因為兒子們回不去了,不願意回去了;他只有不斷地外出,沒有手藝、沒有技術、沒有現代知識,只是在不斷地選擇工種、不斷地降薪中漂泊。

或許這根古樹給來客可以講述點什麼,無聲地見證著這裡的過往。

眼看就六十了,現在的家除了房子,什麼也沒有,簡直會令他感到無法生存下去。

這是他自家已經的老房子,旁邊的配房是他家的酒坊

初三,我到了他三合的家,又走到了他的老家——紅旗煤廠,從溶溪公路分路進去大約10來裡路,車開到一小半,開不進去了,只有走路。我們來到他老家,一條鄉村公里已經砍到了他們對面的山坡,他們那個寨子只有一戶人家還在留守,其餘都搬走了,寨子很破落;有的年久失修,已經垮塌殘破。——這裡是他的祖祖輩輩生存繁衍的地方,當他的下一代、下下一代,已經回不來了,他看到他打工的地方的企業不斷地在倒閉,裁員,他為他的後代們的未來深深的擔憂。

這個妹在大城市上大學,一踏進這裡就沒說話,作為90後的他們,想什麼呢?我們不知道。

這次我們拍了他三合的新家、晏龍的老家及環境及去他老家的路,讓我們去解讀。

他現在居住的地方,就在平江河老砍上

我們先到了他的新家,他兒子帶起兒子去買酒。

凳子搬出來

我們左一為同去的朋友喝茶

執意要留我們吃飯

編後:

不知從何時起,鄉愁成為了一種文體,年關將至,我們總能在社交網路中看到各種思鄉懷親的文字,或飽含深情,或濃郁憂傷,或催斷人腸,仿佛故鄉留給我們的總是那樣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愁苦。

每一天鄉土社會都在上映著酸甜苦辣的故事,而只有遍嘗其中的滋味,才會懂得,真正的鄉愁是一種無法割捨、更為廣闊的情懷。

今天的鄉土中國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變,巨變中我們感概傳統倫理道德在一點點瓦解,村莊因為空心化在失去活力和發展的動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農村就是一潭死水,只是我們缺乏對於其發展變化的瞭解,就像我們總是割裂的看待城鄉之間的發展變化,卻看不到一個個農村家庭正在由城及鄉冉冉升起的故事,看不到蘊藏在代際之間的發展動力,看不到哪些依然在鄉土社會中奮鬥的故事,看不到平凡世界中飽含的希望。

在鄉愁的故事中,不能僅僅有回鄉的遊子,也要有我們這些故鄉的他者,追尋著他們的足跡,講述他們的故事,尋找他們家庭的發展軌跡,儘管瑣碎,或許是一些一個片段,但是組合在一起卻是一副鄉土社會變遷的圖景,這些故事或喜或悲,甚至有些是含淚的微笑,但是真真切切的發生在鄉土大地之上。

圖文:秀山百姓網、S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