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濟南阜成信棉花行的前世今生

“阜成信棉花行”是濟南商埠區的第一家棉花行,鼎盛時期生意遍及全國。

本期“馨香槐蔭”就帶您共同走進位於經二路緯七路的“阜成信”,探尋這座老建築的前世今生。

01“小紅車”推出大商號

據史料記載,在濟南商埠區開設了“阜成信棉花行”是棉花商人王協三。王協三的原名叫王允之(音),祖籍東昌府(今聊城市)堂邑縣崔郝流莊,

家境並不富裕,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三,在家族裡是兄弟六個中的老六,後來人稱“王六爺”。

當年,王協三和叔伯兄弟三人推著棗木製作的小獨輪車——“小紅車”到濟南來賣棉花。當兄弟三人走到茌平時,有一個上坡很難過,另外兩個兄弟就放棄了,在當地把棉花賤賣了回家。但是,王協三沒有放棄,他咬著牙推車過了這道坡。

來到濟南中大槐樹後,王協三發現在濟南賣棉花掙錢不少。

於是,他就做起了在堂邑和中大槐樹之間販送棉花的生意。這樣的日子持續了近兩年,王協三就在經二緯八路擁有了四合院的宅子,也有了販運棉花的馬車和自己的車隊。

當時,中大槐樹距離西市場很近,其他人有了空閒就去逛市場,但是有心的王協三從來沒有去過,在晚上就跟著馬車店帳房先生學習打算盤。僅上過幾個月私塾的王協三,

漸漸能自己看信、讀報以及算帳了。這樣,條件成熟的王協三開始考慮創辦正式的商號。

據“濟南史鑒”記載,1909年(清宣統元年)堂邑縣棉花商販王協三在濟南商埠開設了阜成信棉花行。從此,王協三相繼在經二路373號和363號置辦房產開設商號,也就是之後的“阜成信西記”和“阜成信東記”。

02“誠信”為本的生意經

“阜成信”的“‘阜’字是王協三請清末的一個老秀才專門起的,意思是家業興旺、商業繁榮,是個吉祥的字。‘成信’,意思是必須講誠信才能成事、才能興旺。”王協三以“誠信”為本的生意經,確實讓“阜成信”的生意異常興隆。

當時有外地送棉花到阜成信的,只要是品質好的,阜成信會給濟南最高價,所以大家也樂意送棉花到阜成信,所以來自魯西南80%的棉花都送到了這裡。

鼎盛時期,阜成信的生意做到了青島、西安、天津及上海,每年有近40萬擔棉花通過阜成信運出,占到了全省運出量的1/4。為此,濟南火車站18股路線,還為阜成信北軋坊專門甩出了一股,方便棉花“大軋個”及時運出。

作為華北重要棉花集散市場的濟南商埠,阜成信是濟南的第一家棉花行,也是棉花行業的中心。它以嚴厲的店規,維護著商號良好的誠信。當時阜成信在濟南有兩個“打包廠”,上好的棉花被製成一捆捆的“大軋個”,上面寫著“榮譽產品”的字樣,這在當時就相當於現在的免檢產品。

對於“阜成信”的崛起,王家後人分析認為,一是“阜成信”佔據了濟南市自開商埠的“天時”,二是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外的洋紗洋布逐漸減少,成通紗廠等民族工業迅速崛起,需要大量的棉花原材料,這時候“阜成信”就適時地發展了起來。

從王協三開始,王家就秉承著勤儉創業的傳統,一直到後來的東義貨棧,大傢伙兒還是吃大鍋飯,平常也就是以白菜豆腐為主,中午是絕對不能喝酒的,花天酒地是根本不可能的。當年關於“阜成信啤酒茅臺隨便喝”的傳聞頗具轟動效應。對此,王家後人記憶說:“當時家裡確實存著不少啤酒和茅臺,但哪能隨便喝啊!不過,來送棉花的客戶,一般都是‘四碟兩碗’的標準,想喝酒時都能到二樓倉庫中取。來了大客戶時,一般都是去百花村飯莊、泰豐樓、燕喜堂等濟南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吃飯。”

03“當輩發家當輩衰落”

隨著事業發展,“阜成信”開始向其他行業投資,還在各地廣置房產。“那時,‘阜成信’有濟南成記麵粉廠、南京麵粉廠、文德鐵工廠、成通紗廠、仁豐紗廠等商號股份。此外,從經二緯七路到緯八路、經三緯七路南到大生裡,幾乎全部是王家的房產,估計僅房產就有千餘間。

在上世紀20年代末王協三過世後,阜成信的事務就交由兩個兒子分別掌管,大掌櫃王玉岩分管經營,二掌櫃王玉珊負責外聯等事務。但阜成信在王協三過世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當輩發家當輩衰落。在當時,大掌櫃王玉岩把阜成信改為了“複成信”,主要的願望就是恢復“阜成信”昔日的輝煌。

複成信的倒閉,跟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日本人的入侵,對棉花等物資實行“經濟控制”,民族企業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後來,日本東洋棉業株式會社計畫參股控制複成信的經營。日本人限制複成信在10天內答覆,王玉岩就藉故在家養病推辭,但是10天后,他還是被日本憲兵直接從家裡抓走了。

這件事後複成信的生意一落千丈,當年合資的小股東也開始撤資,複成信就徹底關門了,王家後人依靠變賣產業艱難度日。之後,王玉岩和王玉珊曾經開過一家東義貨棧,但是面對日本人的打壓,東義在1945年散夥了。“阜成信”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04珍貴的歷史建築

曾經輝煌的阜成信棉花行現在留下的建築,只有位於經二路363號的阜成信東記,和位於經二路369號的阜成信西記。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坐北面南,建築主體為磚石木結構,硬山大瓦頂,牆體為磚石混水牆,局部山牆山花部位為青磚牆,居住辦公等建築為紅磚牆。東記東西闊35.7米,南北深34.0米,占地面積1214平方米,建築面積1582平方米。西記平面為“L”形東西闊36米,南北深40米,占地面積103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現存建築平面佈局基本保持原貌,主要建築為二層,均由建築圍合形成幾個封閉的院落,上層設有懸挑簷廊周圈相交。南側建築臨街為店鋪。建築主要功能為居住、辦公、儲存貴重物品、一般物品和商業貿易等。

阜成信西記是濟南商埠區現存一組以傳統建築為主體風格、吸收西式建築為我所用的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其建築規模、建造年代、營造技術水準、建築材料選用等,在濟南現存同類建築中都是屈指可數的,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13年被山東省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阜成信棉花行不復存在了,但是阜成信東記和阜成信西記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新落地的棉花咖啡廳,也用光影和曼妙的咖啡香,向世人徐徐訴說著阜成信曾經的光輝歷史和濟南老商埠區的開埠故事。

部分圖片來源自網路

阜成信是濟南的第一家棉花行,也是棉花行業的中心。它以嚴厲的店規,維護著商號良好的誠信。當時阜成信在濟南有兩個“打包廠”,上好的棉花被製成一捆捆的“大軋個”,上面寫著“榮譽產品”的字樣,這在當時就相當於現在的免檢產品。

對於“阜成信”的崛起,王家後人分析認為,一是“阜成信”佔據了濟南市自開商埠的“天時”,二是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外的洋紗洋布逐漸減少,成通紗廠等民族工業迅速崛起,需要大量的棉花原材料,這時候“阜成信”就適時地發展了起來。

從王協三開始,王家就秉承著勤儉創業的傳統,一直到後來的東義貨棧,大傢伙兒還是吃大鍋飯,平常也就是以白菜豆腐為主,中午是絕對不能喝酒的,花天酒地是根本不可能的。當年關於“阜成信啤酒茅臺隨便喝”的傳聞頗具轟動效應。對此,王家後人記憶說:“當時家裡確實存著不少啤酒和茅臺,但哪能隨便喝啊!不過,來送棉花的客戶,一般都是‘四碟兩碗’的標準,想喝酒時都能到二樓倉庫中取。來了大客戶時,一般都是去百花村飯莊、泰豐樓、燕喜堂等濟南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吃飯。”

03“當輩發家當輩衰落”

隨著事業發展,“阜成信”開始向其他行業投資,還在各地廣置房產。“那時,‘阜成信’有濟南成記麵粉廠、南京麵粉廠、文德鐵工廠、成通紗廠、仁豐紗廠等商號股份。此外,從經二緯七路到緯八路、經三緯七路南到大生裡,幾乎全部是王家的房產,估計僅房產就有千餘間。

在上世紀20年代末王協三過世後,阜成信的事務就交由兩個兒子分別掌管,大掌櫃王玉岩分管經營,二掌櫃王玉珊負責外聯等事務。但阜成信在王協三過世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當輩發家當輩衰落。在當時,大掌櫃王玉岩把阜成信改為了“複成信”,主要的願望就是恢復“阜成信”昔日的輝煌。

複成信的倒閉,跟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日本人的入侵,對棉花等物資實行“經濟控制”,民族企業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後來,日本東洋棉業株式會社計畫參股控制複成信的經營。日本人限制複成信在10天內答覆,王玉岩就藉故在家養病推辭,但是10天后,他還是被日本憲兵直接從家裡抓走了。

這件事後複成信的生意一落千丈,當年合資的小股東也開始撤資,複成信就徹底關門了,王家後人依靠變賣產業艱難度日。之後,王玉岩和王玉珊曾經開過一家東義貨棧,但是面對日本人的打壓,東義在1945年散夥了。“阜成信”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04珍貴的歷史建築

曾經輝煌的阜成信棉花行現在留下的建築,只有位於經二路363號的阜成信東記,和位於經二路369號的阜成信西記。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坐北面南,建築主體為磚石木結構,硬山大瓦頂,牆體為磚石混水牆,局部山牆山花部位為青磚牆,居住辦公等建築為紅磚牆。東記東西闊35.7米,南北深34.0米,占地面積1214平方米,建築面積1582平方米。西記平面為“L”形東西闊36米,南北深40米,占地面積103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現存建築平面佈局基本保持原貌,主要建築為二層,均由建築圍合形成幾個封閉的院落,上層設有懸挑簷廊周圈相交。南側建築臨街為店鋪。建築主要功能為居住、辦公、儲存貴重物品、一般物品和商業貿易等。

阜成信西記是濟南商埠區現存一組以傳統建築為主體風格、吸收西式建築為我所用的近現代代表性建築,其建築規模、建造年代、營造技術水準、建築材料選用等,在濟南現存同類建築中都是屈指可數的,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13年被山東省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雖然阜成信棉花行不復存在了,但是阜成信東記和阜成信西記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新落地的棉花咖啡廳,也用光影和曼妙的咖啡香,向世人徐徐訴說著阜成信曾經的光輝歷史和濟南老商埠區的開埠故事。

部分圖片來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