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互聯網時代,用戶和社群才是商業競爭的核心

文 / 劉國華

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意義已經超出了完全線下的時代。如果是非網路時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可見的社會,那麼到了互聯網時代就是一個虛擬的社會。這個虛擬社會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非常“真實”的,

甚至“比真實更加真實”。如果經營得好,用戶和社群將成為未來商業競爭的核心。

流量多還是效率高

微信張小龍在演講中談到,公司必須警惕KPI的錯誤引導。他舉了個例子:2016年春晚的紅包大戰,微信一開始的策略就是思考怎麼能幫用戶更高效地搶到紅包,而不是要做出一個多麼大的流量。如果只是為了讓流量數位變得很大,讓更多人搶更多次數、花更多時間,

那最後的方法就會變成,讓用戶搶100次才搶到一個紅包,參與的人數和次數最多。而如果思考點是讓用戶高效搶紅包呢,產品的邏輯就會變成廢除所有多餘過程,讓用戶盡可能少花時間在微信裡。兩個不同的目標,產生的結果自然也不一樣。對用戶來說,花盡可能少的時間搶到紅包,是最令他愉快的。儘管這麼做,流量數字上看不會最大,但這種對用戶有價值的做法,
最後獲得了特別好的口碑,流量資料也就不會難看。

流量與流量留存

一個互聯網產品的商業價值,一方面的確要看流量,但是更重要的是看用戶留存,特別是月留存。因為日留存很容易造假,次月留存、3個月留存,甚至6個月留存造假的難度就高很多。維持流量的留存率能力實際上就是經營用戶的能力。做互聯網創業,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對流量有沒有可防禦能力。

如果有自發流量就有防禦力,如果需要依靠其他平臺買流量,那就很難防禦。

品牌社群的自生長

品牌社群要具備“自生長”的能力。一個有生命力的品牌社群,不能僅靠官方單方面的傳遞資訊,更重要的是社群中的每一個人基於對社群態度和主張的認同,願意平等地在社群中發佈更多的內容,才能增加社群的黏性。在社群經濟中,產品和消費者的聯繫不再是單純的功能上的連接,

而是賦予了產品更多的靈魂,如口碑、文化等,從而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結。

社群與儀式感

每個運營良好的社群,都少不了進行各種各樣的儀式。儀式感的打造是讓社群成員提高參與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這與線下是一樣的。提高一個人的參與感,會讓整個人不自覺地將自己歸為某一群體,把自己當作群體的一分子,最終形成一種歸屬感。比如,

我們常常在電影裡看到出家的人,他們為什麼都不是直接在家把頭剃光然後去廟裡當和尚呢?去廟裡更衣沐浴,焚香拜佛,然後在眾人的注目下,由某位長老或住持為他剃髮,這就是一種儀式感。經過一系列的剃頭儀式,這個人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歸為廟裡的和尚群體,最終形成每天吃素念經的習慣。

社群的三種模式

要經營好社群,要注意社群模式的匹配性。一般而言,可以把社群分成三種模式,第一種是跟產品互相配合,在產品基礎上提供更多價值;第二種是收集使用者需求,説明產品反覆運算;第三種是維繫核心用戶。

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區別

粉絲經濟的本質是一個人在臺上,一堆人在台下覺得你很牛,很崇拜你,然後買你的賬;社群經濟的本質是大家因為共同的價值觀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彼此平等。判斷一個社群是不是社群及其好壞,應該是看群體之間的互動、結構及互動的頻率。

社群電商的關鍵

本文摘自企業管理出版社的熱門書籍——《新商業思維》,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可以把社群分成三種模式,第一種是跟產品互相配合,在產品基礎上提供更多價值;第二種是收集使用者需求,説明產品反覆運算;第三種是維繫核心用戶。

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區別

粉絲經濟的本質是一個人在臺上,一堆人在台下覺得你很牛,很崇拜你,然後買你的賬;社群經濟的本質是大家因為共同的價值觀聚在一起,相互依靠,彼此平等。判斷一個社群是不是社群及其好壞,應該是看群體之間的互動、結構及互動的頻率。

社群電商的關鍵

本文摘自企業管理出版社的熱門書籍——《新商業思維》,標題及小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