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洋縣黃金峽的“二十四灘”傳說故事你可聽說過?

黃金峽是漢江第一峽,系漢江流經洋縣東南部金水、桑溪和黃金峽鎮的一段河谷。漢江由洋縣龍亭鎮的鎮江村進入峽谷,在崇山峻嶺中左沖右突,奔騰咆哮,直達渭門村,進入西鄉縣地段。

黃金峽有大、小峽之分。小峽是從青石港至新鋪的環珠廟,長約45裡。其中,約有10裡屬於漢江平原段,其餘屬於峽谷段。小峽水流較為平緩,沒有激流險灘。從環珠廟算起,到出峽口渭門,其間90多裡水程,稱為大峽,即真正意義的黃金峽。由於沿途山勢險峻,河床落差較大,水流湍急,礁石散佈,由此形成了二十四灘,而且灘灘有名。這二十四灘依次為:高、低羊角灘,馬尿垠,蒿溪垠,
卒灘,九斗米灘,拘灘,石獺垠,大、小林灘,大、小金灘,鱉灘,籠灘,新灘,大小瓦灘,廣灘,大陽灘,高、低白沙灘,大、小唐興灘,老鸛灘,鍋灘。

民間將黃金峽的二十四灘統稱為“望娘灘”,緣起於一個神奇的傳說:古時候,黃金峽裡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為人紡紗,獨生子替人放牛。

一天,兒子在江邊撿到一顆龍珠,拿回家去藏在米罐裡,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原來只剩半罐的米又漲滿了。從此天天吃天天漲,再也不愁沒米吃了。時間一長,讓東家知道了,硬逼著兒子交出寶貝。情急之下,兒子一口將龍珠吞了下去,頓覺腹內熱如火燒,急忙跑到江邊趴下喝水。喝著喝著,身上長出了鱗甲,頭上長出了龍角,變成一條小龍游向江心。母親急了,連忙喊:“兒呀!”娘喊一聲,
小龍依戀地回頭一望,就形成了一個深灘。就這樣小龍越遊越遠,娘連喊二十四聲,小龍回頭望了二十四次,就在峽中形成了24個“望娘灘”。

環珠廟在大、小黃金峽的接壤地帶,是進黃金峽前的給養補充之地。早年間,一般貨運船舶走長水(長途貨運),

可直下襄陽抵武漢,要一路航行幾個月。進峽的船隻抵達環珠廟碼頭後,如果航道水深不足或是過大,或是配載不夠,就將船泊在這裡“閘水”,等水適當了,貨配齊了,才起錨開航。黃金峽水勢險惡,船舶被巨浪吞噬或是撞在礁石上都可能引起船毀貨損。因之船家一般進峽都要看個黃道吉日,如遇凶煞時日寧可將船泊在碼頭等個黃道吉日才開航進峽。

黃金峽自古以灘多勢險著稱,其中最為險阻的有九斗米灘、拘灘、鱉灘,大、小瓦灘和大、小唐興灘。九斗米灘這段航道長約千米,航道中部有幾道急彎,給行船帶來了極大的難度。另外湍急的水流拍擊岸邊礁石,濤聲震天;激起的水柱猶如重簾高掛,跌入江中,股股回水上湧,卷起白色浪花,夾雜層層沙粒,隨水流而升降。中流亂石錯落,又把流散的水拘在一起,流入“拘灘”。拘灘呈束帶狀,水流湍急,聲如響雷,航道寬不過百米。遠遠望去兩岸的山峰好像碰到了一起,往近看中間尚有一線天。當船駛到金水匯入漢江的交叉點“金溜子”前,一般都要在此“扯頭”(靠岸),稍事休息後再進入黃金峽最險惡的大、小金灘,籠灘,鱉灘。這幾灘雖長只有百余米,落差卻有三四米。船行至此,要瞅准口子,將船一頭紮下去。船若裝載超重或前重後輕配載不當,就會一頭紮進水中。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全憑有本事的艄公使出渾身解數儘快將船拔置出來以免不測。大、小瓦灘,因河水瓦藍而得名,這裡地勢比較開闊,灘雖較上面幾灘少了些兇險,航道卻有幾處彎道,行船有些難度。駛出險灘,只見兩岸山清水秀,流水清澈見底,成群的魚兒忽東忽西,大山裡不時傳出鳥鳴的回音,船家的心情頓然輕鬆了起來。

明代詩人王任的《黃金峽》一詩,形象而又概括地展示了黃金峽的險象:

九十余裡黃金峽,二十四處白雪灘。

雷從江中驅亂石,水從天上倒狂瀾。

鐵崖礙日千山險,玉井生風六月寒。

信宿龍灘幸蚤出,片帆回首抵長安。

作者:劉清河

卷起白色浪花,夾雜層層沙粒,隨水流而升降。中流亂石錯落,又把流散的水拘在一起,流入“拘灘”。拘灘呈束帶狀,水流湍急,聲如響雷,航道寬不過百米。遠遠望去兩岸的山峰好像碰到了一起,往近看中間尚有一線天。當船駛到金水匯入漢江的交叉點“金溜子”前,一般都要在此“扯頭”(靠岸),稍事休息後再進入黃金峽最險惡的大、小金灘,籠灘,鱉灘。這幾灘雖長只有百余米,落差卻有三四米。船行至此,要瞅准口子,將船一頭紮下去。船若裝載超重或前重後輕配載不當,就會一頭紮進水中。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全憑有本事的艄公使出渾身解數儘快將船拔置出來以免不測。大、小瓦灘,因河水瓦藍而得名,這裡地勢比較開闊,灘雖較上面幾灘少了些兇險,航道卻有幾處彎道,行船有些難度。駛出險灘,只見兩岸山清水秀,流水清澈見底,成群的魚兒忽東忽西,大山裡不時傳出鳥鳴的回音,船家的心情頓然輕鬆了起來。

明代詩人王任的《黃金峽》一詩,形象而又概括地展示了黃金峽的險象:

九十余裡黃金峽,二十四處白雪灘。

雷從江中驅亂石,水從天上倒狂瀾。

鐵崖礙日千山險,玉井生風六月寒。

信宿龍灘幸蚤出,片帆回首抵長安。

作者:劉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