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警方提醒」是誰在“竊取”我們的個人資訊?

剛剛買了房,

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

孩子剛到上學年齡,

培訓機構的邀請電話就來了,

網上購物剛下訂單,

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跟來了,

預訂航班還沒起飛,

退票改簽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

......

總有那麼一些人,

似乎長著“透視眼”,

總能將我們“看透”,

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什麼“透視眼”,

這不過是因為

我們的個人資訊遭到了嚴重洩露

……

可是,

我們的個人資訊到底為何會落在不法分子手中?

是誰在肆無忌憚地洩露我們的個人資訊呢?

小編,今天就帶您一探究竟:

我們的個人資訊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企業“內鬼”倒賣資訊。

移動互聯與大資料時代,越來越多的機構積極搜集公民個人資訊,並形成自身日益龐大的資料庫,典型代表如電商網站、快遞公司、房地產仲介等。

然而,由於內部管理制度的不嚴謹,企業“內鬼”頻頻出現,一些員工受利益引誘,鋌而走險倒賣客戶個人資訊。

木馬病毒竊取資訊。

在所有作案手段中,

手機木馬短信已成為不法分子慣用的詐騙方式。他們把自己偽裝成學校老師、同學甚至小三的身份,通過偽基站向周圍的手機用戶發送木馬短信,用戶只要一點擊短信連結,各種網銀帳號、密碼、短信驗證碼都將被木馬盜取,並轉發到犯罪分子手中。

利用網站漏洞盜取資訊。

各大網站因網路漏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導致大量使用者個人資訊洩露的新聞屢見報端。

資料顯示,2015年360旗下“補天”平臺(中國最大的漏洞播報平臺)收錄了1410個可能造成網站上的個人資訊洩露的漏洞,涉及網站1282個,

可能洩露的個人信息量高達55.3億條,這一數位較2014年的23.6億條翻了一倍之多。

若按照中國線民總數為6.5億計算,這意味著在2015年,平均每個中國線民至少被洩露了8條以上的個人資訊。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被爆網站對於漏洞修復的態度並不積極,總體修復率僅為8.0%。

免費WiFi和二維碼暗藏“黑手”。

“枯藤老樹昏鴉,空調WiFi西瓜,葛優同款沙發,夕陽西下,我就往那一趴。”這個段子表明了手機與WiFi組合套裝在人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也因為此,免費WiFi成了隱私洩露的重災區。

資料顯示,騰訊手機管家用戶每天有超過2億次WiFi連接,其中每天約有60萬次連接了風險WiFi。一旦連接詐騙WiFi,你的網銀和支付帳號、密碼等各類資訊,可能在你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不法分子盜取了。

此外,惡意二維碼也是不法分子的手段之一。使用者掃描惡意二維碼,相當於點擊了一個帶有木馬病毒的短信連結,手機將被植入木馬病毒。而據調查資料顯示,在7-19歲的青少年中,“經常掃二維碼,不考慮是否安全”的比例高達40.3%。

登錄密碼簡單統一易被破解。

一碼通用雖簡單省事又好記,但其中安全隱患重重。當不法分子盜取或破解了你的某個帳戶後,將會把相應資料在其它網站或帳戶上進行嘗試登錄,專業術語叫“撞庫”。

比方說,獲取了你的銀行帳戶,再在支付寶帳戶嘗試登錄,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資料顯示,我國75.93%的線民存在多帳號使用同一密碼的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這一比例高達82.39%。

當下,個人資訊安全形勢日益嚴峻,

普通公民面對網路犯罪又是防不勝防。

那麼,保護個人資訊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

小編提醒,一旦發現個人資訊洩露或聯絡工具丟失,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家人或親友,提醒他們加以防範,避免上當受騙。同時,市民也要切實增強個人資訊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是,謹慎使用個人證件。如在身份證影本上注明“僅供辦理XX業務”。

二是,不要隨便在網站或公共場所提交個人資訊。

三是,使用的電腦、手機電子設備等要使用安全密碼,不要使用公共場所開放式的WIFI網路。

四是,不要輕信各種不規範的市場調查。

五是,不要在微信朋友圈等聊天工具中發佈個人的出行資訊。

此外,惡意二維碼也是不法分子的手段之一。使用者掃描惡意二維碼,相當於點擊了一個帶有木馬病毒的短信連結,手機將被植入木馬病毒。而據調查資料顯示,在7-19歲的青少年中,“經常掃二維碼,不考慮是否安全”的比例高達40.3%。

登錄密碼簡單統一易被破解。

一碼通用雖簡單省事又好記,但其中安全隱患重重。當不法分子盜取或破解了你的某個帳戶後,將會把相應資料在其它網站或帳戶上進行嘗試登錄,專業術語叫“撞庫”。

比方說,獲取了你的銀行帳戶,再在支付寶帳戶嘗試登錄,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資料顯示,我國75.93%的線民存在多帳號使用同一密碼的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群體這一比例高達82.39%。

當下,個人資訊安全形勢日益嚴峻,

普通公民面對網路犯罪又是防不勝防。

那麼,保護個人資訊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

小編提醒,一旦發現個人資訊洩露或聯絡工具丟失,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家人或親友,提醒他們加以防範,避免上當受騙。同時,市民也要切實增強個人資訊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是,謹慎使用個人證件。如在身份證影本上注明“僅供辦理XX業務”。

二是,不要隨便在網站或公共場所提交個人資訊。

三是,使用的電腦、手機電子設備等要使用安全密碼,不要使用公共場所開放式的WIFI網路。

四是,不要輕信各種不規範的市場調查。

五是,不要在微信朋友圈等聊天工具中發佈個人的出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