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叫好又叫座”的KIKO,怎麼就快在美國混不下去了?

導讀

美妝品牌在境外遇冷的情況並不少見,大多數品牌在遭遇“水土不服”之後,仍在積極調整,努力尋找應對措施,準備東山再起。然而,也有些品牌最終熬不住漫長的等待期,

不得不黯然退出市場。

CBO網訊

近日,義大利美妝品牌KIKO MILANO(以下簡稱KIKO)在美國的分部——KIKOUSAInc.向法院遞交了第11章破產保護申請,計畫在3月份之前,關閉美國29個地區內的大部分門店,僅保留包括紐約、邁阿密、洛杉磯和拉斯維加斯這五個遊客密集地的店鋪。

業內認為,此舉意味著這個被稱為義大利美妝界的“ZARA” ——KIKO彩妝在美國市場“敗北”。

究其原因,KIKO方面表示,傳統大型商場、旅遊景點的人流量減少和店租增加對實體店的選址造成了很大影響,造成了美國區業務的運營成本太高,且盈利狀況持續萎靡。

目前,KIKO在全球14個國家開了700多家店,並且在35個國家有自己的網店,在售的產品有1600多種。近年來,KIKO全球擴張的步伐並未停歇,其開店速度、上新速度、產品SKU都和快時尚一樣“又快又多”。

比如,KIKO用四年時間在法國開了122家店,常規的指甲油系列有250種顏色,口紅作為明星產品更是有180種顏色。

KIKO在大面積“撤離”美國市場之後,對其他區域的業務是否會造成連鎖反應呢?

對此,KIKO方面表示,此舉不會對美國之外地區的業務有任何不良影響,也不會造成大範圍“關店潮”。而且,KIKO僅僅只是決定關閉美國區的大部分實體店,在美國電商網站將繼續保持運營,

包括在亞馬遜上的零售業務也不會收到影響。

義大利作為全球60%的口紅、眼影和腮紅產品的製造地,被稱為“彩妝界的矽谷”。而KIKO 2016年期間銷售額達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7.24億元),同比增長18.7%,連續兩年被評為義大利本土美妝企業第一名。2016年,義大利化妝品出口總額達到4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37.18億元),同比增長12.7%。

事實上,海外市場對義大利本土製造的化妝品需求一直很大,其中,亞洲地區進口義大利化妝品的銷售額已接近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0.57億元),

其份額占其總出口量的18%,已超越美國,成為義大利化妝品重要的新興市場。專家預測,截至今年年底,出口總額預計將達到47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68.55億元),且未來將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

近年來,

品類多而全、物美價廉的KIKO,在中國市場也有著較高的知名度。隨著綜藝節目《女人我最大》中的彩妝師推薦,早期,KIKO就在國內擁有了大批擁躉。隨後,各大社交平臺美妝博主的安利,也讓KIKO口紅一度成為網紅產品。雖然,品牌目前在中國內地還沒有實體店,但為了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KIKO的電商網站已開通了支付寶付款功能。2018年,KIKO計畫進入中東、土耳其和中國內地市場。

在義大利本土風生水起的KIKO,到了美國卻“折戟沉沙”。可見,化妝品零售行業發展到今天,連鎖企業們所要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本地零售商的競爭,還有電商迅猛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商機的同時也讓跨國經營充滿未知。

到了美國卻“折戟沉沙”。可見,化妝品零售行業發展到今天,連鎖企業們所要面對的已經不僅僅是本地零售商的競爭,還有電商迅猛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商機的同時也讓跨國經營充滿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