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養身地,一個神奇的故事,訴說著一段發展的歷史

養身地,一個神奇的故事,訴說著一段發展的歷史

在我的老家,有一個小地名叫養身地。它位於浪河鎮小店子村,緊臨浪河。經過幾十年的變化,那裡已經成為一個小鎮的核心區域。關於它的來歷,在當地有一個很怪異的傳說。

解放前,在當地有一位很有名的醫生,據說是李宗仁將軍的隨軍軍醫。1943年9月,李宗仁從駐紮在老河口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任上,調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漢中行營主任。這位醫生舍不下自己的家,就回到老家浪河店。

在當地行醫,救死扶傷。由於醫術高超,四鄉八裡的人都找他看病,且收費低,口碑好,算是當地有名望的人。

大約在上世紀40年代末的某一天早晨5點左右,余醫生正在家休息,突然聽到很急促的敲門聲,他披衣開門,只見一位頭上蒙著白圍巾的老婆婆站在門口,

他沒法看清那婆婆的模樣。就問,有什麼事?這麼急?那婆婆說,請余醫生幫忙接個生,她姑娘要生小孩,難產了。余醫生只是感覺到那老婆婆聲音很特別,聽著怪怪的,想仔細看看婆婆的模樣,可是天黑,她又裹著白毛巾,看的不分明。救人要緊,他二話沒說,就轉身進屋,拿起醫藥箱子,隨著婆婆走出家門。

黎明前總是很暗,加上有大霧,余醫生更看不清楚婆婆的模樣,

婆婆走路無聲,走的很快,長長的衣衫隨風飄著,很詭異的,余醫生感覺不到身在何處,渾身起著雞皮疙瘩。他心裡只是想著去接生,根本沒有考慮到其它,隨著婆婆一會兒是過河,一會是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大概用了半個時辰時間,走到一家獨門小院門口,婆婆推門而入,只見東邊廂房透出微弱的油燈光,附帶著一個女人撕心裂肺的哭聲,那哭聲還是很特別。余醫生顧不得多想,
進屋之後,迅速展開施救。由於天黑,施救過程就不細說了,反正是難產,救助有些曲折。後來母子雙雙平安。

接生完了,余醫生收拾好器具,走出陰森森的小院子,準備回家。這時,婆婆從偏房出來,攔住他說,感謝醫生救命之恩,並將手裡端著的東西往醫生手裡遞,說是請醫生喝一碗酒糟子。余醫生不好推辭,就將肩上的醫藥箱掛在院子外的一棵歪脖子樹上,接過婆婆手中的碗。

婆婆扭身進了產婦的屋子。余醫生正準備張口喝掉碗中的酒槽子時,天空突然打過一道閃電,借著閃電之光,余醫生看到碗中的盡然是許多在蠕動的白蟲子。余醫生頓生恐慌,心裡一驚,扔掉碗,慌慌張張的跑出那陰森的宅子。

回家之後,余醫生在家躺了三天三夜。

幾天後的一個中午,一個放牛娃將余醫生的醫藥箱子給送了回來。他說,是在浪河邊一個墳墓前的歪脖子上,看到這個藥箱子。他認識的,因為余醫生看病,經常背著的。這件事情經過放牛娃傳播出去,還有很多人去看過那個墳墓。一次,有一個陰陽仙兒(會看地的道士)路過那兒,對附近的人說,那是一塊養身地,是好地,將來那地方要興旺,還要出廳級幹部的。

再後來,余醫生在50年代初去世了,將他的一身本事傳給了他的兒子。

再後來,到了2000年初,為了支援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很多移民移居至此。這裡就成了一個很熱鬧的小鎮。

余醫生在家躺了三天三夜。

幾天後的一個中午,一個放牛娃將余醫生的醫藥箱子給送了回來。他說,是在浪河邊一個墳墓前的歪脖子上,看到這個藥箱子。他認識的,因為余醫生看病,經常背著的。這件事情經過放牛娃傳播出去,還有很多人去看過那個墳墓。一次,有一個陰陽仙兒(會看地的道士)路過那兒,對附近的人說,那是一塊養身地,是好地,將來那地方要興旺,還要出廳級幹部的。

再後來,余醫生在50年代初去世了,將他的一身本事傳給了他的兒子。

再後來,到了2000年初,為了支援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很多移民移居至此。這裡就成了一個很熱鬧的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