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末之前,鴉☆禁☆片在中國古代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鴉☆禁☆片,在清末給我們國家帶來了不可磨滅的破壞,一度讓“東亞病夫”成為我們的代名詞。那追溯鴉☆禁☆片在中國的歷史,讓我們珍愛生命,遠離毒☆禁☆品。

乾封二年,拂霖遣使獻“底也伽”——《舊唐書》(西元667年,最早記錄)。在當時,“底也伽”是西方的珍貴藥品,認為是萬能的解毒藥(除蛇毒),最主要的成分是鴉☆禁☆片。李白有詩雲: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以色事他人,能的幾時好。

北宋時,作為治痢疾的良藥。《本草衍義》記載:罌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動膀胱氣,

服食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湯飲,甚宜······罌殼治痢如神,但性緊澀,多令嘔逆,故人畏而不敢服。甚至它還是一味藥膳,有養胃、調肺、便口利喉的功效。蘇軾有詩:道人勸飲雞蘇水,童子能煎鶯粟湯。

元代,征印度,得勝,鴉☆禁☆片作為戰利品帶回。時人朱丹溪說:“今人虛勞咳嗽、多用罌殼止勤,

濕熱瀉瀝者,用之止澀;其止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宜深戒之。”可見,當時的人們就認識了鴉☆禁☆片的危害。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了鴉☆禁☆片對性功能的作用。鴉☆禁☆片“能澀丈夫精氣,俗人房☆禁☆中☆禁☆術用之”,並記錄了當時採收生鴉☆禁☆片的方法。直至明成化時,鴉☆禁☆片進口還相當有限,因此市面上的鴉☆禁☆片價格昂貴,竟然與黃金相等。其後,鴉☆禁☆片進口逐漸增加,明朝正式對鴉☆禁☆片徵收藥材稅。

萬曆十七年(1589年),鴉☆禁☆片首次被列入徵稅貨物清單之中。萬曆十四年(1615年),朝廷規定,鴉☆禁☆片每十斤徵收稅銀一錢七分三厘。明神宗因吸食上癮,“頻居深宮,群臣罕能窺其面”。明末的崇禎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提出禁止販賣和吸食鴉☆禁☆片的人。

此後,

就是清末鴉☆禁☆片在中國大地的蔓延。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給了英國人以沉重的打擊,這場醜陋的貿易也該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