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欽州首個區級生態鎮北通是啥樣的?GO!我們一起探秘

在北通鎮的航拍圖中,

房子掩映在綠樹之中,

半層綠樹半層樓,

呈現出來的圖景讓人心曠神怡。

日前,自治區環保廳公佈了2017年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名單,北通鎮榜上有名,成為欽州市第一個獲得該榮譽的鄉鎮。

能成為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北通鎮實至名歸!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訪北通鎮

一起瞭解北通鎮~~

喚醒綠色生態價值觀

據瞭解,“自治區級生態鄉鎮”申報要求非常嚴格,其中要求鄉鎮所轄60%以上的行政村獲得設區市以上命名的生態村是重要條件之一。生態村是創建生態鄉鎮的重要基礎,也是難度大、耗時長的“細胞工程”。

近些年來,北通鎮通過以點帶面、示範帶動,

不斷喚醒村民保護生態、建設生態的意識,提高其自主參與建設美麗家園的意願,全面鋪開打造出了一個個有特色、有亮點的“細胞工程”。

沿著乾淨整潔的村道走進清湖村福多堂,一棟棟小洋房掩映在蒼翠的荔枝林間,相關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雖說現在是冬季,但徜徉在這宛如詩意的田園畫裡,卻讓人感覺到春天的氣息。“在村裡住得舒服了就是生態。”在村民陳國華的眼裡,他認為的生態就是像現在這樣,屋前有伸手可摘果實的小庭院,屋後是綠海包圍的萬畝荔枝園。

然而,

昔日的福多堂卻是另一番情形——進村道路難走、水不通、住房破舊,村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自“美麗欽州·生態鄉村”活動掀起後,當地黨委政府從改善出行條件開始,一步步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改舊建新……經過努力,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走上了平坦村道、喝上了放心自來水、住進了新房;村裡生態良好、村容整潔,處處煥發出生態文明示範新村的勃勃生機。

2011年,清湖村以打造宜居生態的福多堂為突破口,為北通鎮捧回了第一塊“自治區級生態村”的金字招牌。這是當年欽州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村,打響了北通鎮進軍打造生態鄉鎮的第一炮。

種植綠色致富希望

如何讓“自治區級生態村”遍地開花?如何讓村民過上幸福長久的生活?北通鎮在實踐探索中,圍繞發展生態北通這一條主線,緊緊抓好綠色產業這張王牌。

平坡村、鋪兒村,過去土地荒廢、村中蕭條。如今沿村道走進去就會看到紅的花、綠的樹、青的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我家就住在花園裡。”這是當地村民常掛在嘴邊向外人“炫耀”的話。據瞭解,前幾年鋪兒村在打造好硬體設施後,因地制宜發展花卉種植產業。“花卉種植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增加收入,一舉多得。”北通鎮平坡村黨總支書記張德宏介紹,當初村裡主動“招攬”在外打工的村民陳有誠回鄉發展。陳有誠利用其在外掌握到的花卉種植技術和網路行銷手段,在村裡承包200多畝土地發展花卉種植產業,不僅帶動村裡的經濟發展,還為許多村民創造就業機會。

過去,鋪兒村的不少村民為了賺錢謀生計,只能留下老人孩子外出打工。自從花卉種植基地辦起來後,不少人辭工回鄉在基地就業。村民們都說,更樂意在基地上班。他們覺得不僅可以打理家庭、照顧老人小孩,一個月近兩千元的工資收入,對這樣不用背井離鄉的工作生活很知足。如今,在鋪兒村裡,陳有誠帶動了身邊20多戶村民搞起了花卉種植,擴大種植規模成立合作社。現在鋪兒村在花卉種植這一塊每年的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一萬多元。

共用綠色生態果實

截至目前,北通鎮在管轄範圍內的14個行政村裡,已獲命名的“自治區級生態村”就有13個。在這片當地群眾引以為傲的土地上,有著令人迷戀的“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宜居環境,群眾可以盡情地暢享著大自然饋贈的“綠色”。“共用綠色生態要不落一村一人。”北通鎮黨委宣傳委員梁德濤告訴記者,北通鎮正在對最後一個沒有獲得“自治區級生態村”的博學村進行全面升級打造。

1月8日,記者隨當地鎮幹部來到了博學村。進村路上,車子沿著剛修好的平整村道駛去,搖下車窗,儘管有寒風迎面吹來,但還是讓人忍不住想多呼吸幾口這裡的新鮮空氣。“呐,快看,前兩個月剛種下的秋楓抽新芽了!”梁德濤把這個“驚喜”道給大夥聽。他說,鎮裡多方籌措資金,對博學村進行道路硬化、亮化、綠化,還新修了集市場地,規劃好垃圾處理。在博學村裡,記者看見,集鎮的綠化正在建設,經過整治的集鎮變得乾淨整齊,村民在規劃好的攤前自由買賣,處處顯生態、和諧、文明。

“穿上了生態‘綠衣’的北通鎮,就要‘舞’起來讓人民更加幸福!”北通鎮鎮長陳基亮稱,要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閒康養、果蔬花卉種植、蜜蜂養殖、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振興北通。他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都指明了方向,北通鎮將結合實際,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利用好“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及福多堂、平坡村獲“全國文明村”等金字招牌,繼續深化生態建設示範成果,全面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

▍商業合作:0777-2885066

▍投稿郵箱:qzlyw@sina.cn

圍繞發展生態北通這一條主線,緊緊抓好綠色產業這張王牌。

平坡村、鋪兒村,過去土地荒廢、村中蕭條。如今沿村道走進去就會看到紅的花、綠的樹、青的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我家就住在花園裡。”這是當地村民常掛在嘴邊向外人“炫耀”的話。據瞭解,前幾年鋪兒村在打造好硬體設施後,因地制宜發展花卉種植產業。“花卉種植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增加收入,一舉多得。”北通鎮平坡村黨總支書記張德宏介紹,當初村裡主動“招攬”在外打工的村民陳有誠回鄉發展。陳有誠利用其在外掌握到的花卉種植技術和網路行銷手段,在村裡承包200多畝土地發展花卉種植產業,不僅帶動村裡的經濟發展,還為許多村民創造就業機會。

過去,鋪兒村的不少村民為了賺錢謀生計,只能留下老人孩子外出打工。自從花卉種植基地辦起來後,不少人辭工回鄉在基地就業。村民們都說,更樂意在基地上班。他們覺得不僅可以打理家庭、照顧老人小孩,一個月近兩千元的工資收入,對這樣不用背井離鄉的工作生活很知足。如今,在鋪兒村裡,陳有誠帶動了身邊20多戶村民搞起了花卉種植,擴大種植規模成立合作社。現在鋪兒村在花卉種植這一塊每年的人均純收入就達到一萬多元。

共用綠色生態果實

截至目前,北通鎮在管轄範圍內的14個行政村裡,已獲命名的“自治區級生態村”就有13個。在這片當地群眾引以為傲的土地上,有著令人迷戀的“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宜居環境,群眾可以盡情地暢享著大自然饋贈的“綠色”。“共用綠色生態要不落一村一人。”北通鎮黨委宣傳委員梁德濤告訴記者,北通鎮正在對最後一個沒有獲得“自治區級生態村”的博學村進行全面升級打造。

1月8日,記者隨當地鎮幹部來到了博學村。進村路上,車子沿著剛修好的平整村道駛去,搖下車窗,儘管有寒風迎面吹來,但還是讓人忍不住想多呼吸幾口這裡的新鮮空氣。“呐,快看,前兩個月剛種下的秋楓抽新芽了!”梁德濤把這個“驚喜”道給大夥聽。他說,鎮裡多方籌措資金,對博學村進行道路硬化、亮化、綠化,還新修了集市場地,規劃好垃圾處理。在博學村裡,記者看見,集鎮的綠化正在建設,經過整治的集鎮變得乾淨整齊,村民在規劃好的攤前自由買賣,處處顯生態、和諧、文明。

“穿上了生態‘綠衣’的北通鎮,就要‘舞’起來讓人民更加幸福!”北通鎮鎮長陳基亮稱,要依託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閒康養、果蔬花卉種植、蜜蜂養殖、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振興北通。他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都指明了方向,北通鎮將結合實際,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利用好“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及福多堂、平坡村獲“全國文明村”等金字招牌,繼續深化生態建設示範成果,全面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新的貢獻。

▍商業合作:0777-2885066

▍投稿郵箱:qzlyw@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