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4名被俘軍人堅決要求回祖國 迎接他的沒有鮮花 只有自己人的槍口

成為俘虜或許是悲慘的遭遇。回到祖國,回到故鄉,或許是很多士兵在異國的最大期望,不過有些人後來命運卻極其坎坷。德國《威悉信使報》在其舊聞板塊曾刊登了上個世紀70年代發生在德國東部的一個坎坷的故事。

4名俄國軍人因為一次船隻的發動機故障而徹底改變了未來的命運。種種偶然中,的確令人心酸。

俄國海軍士兵

這次事件發生在美俄對持期間的1970年。當時俄國(許多西方文章喜歡用俄國來總稱,更多傾向於一種歷史稱呼)在東歐諸國都有駐軍。

一個區艦隊下屬的一個登陸艇支隊只不過是這支大軍中的滄海一粟,而一艘輕型登陸艇更是如同一粒沙子般渺小。編號為X2的一艘小型登陸艇有些年頭了,擔負著波蘭和東德地區蘇軍的一些聯絡任務和一些海邊營房的物資運輸任務——總之,不是啥要緊的角色。艇長是謝爾蓋.克索洛夫少尉,他手下還有3個艇員。

上個世紀70年代局勢十分對立

11月3日的運輸任務中,老邁的、平時就吱吱作響的登陸艇徹底拋錨了,而且多次維修無效。在隨後的惡劣天氣和海況中,這艘倒楣的小艇被從東德以北的海域漂到了丹麥方面控制的小島。在當時特殊的對峙環境下,這個本不算大事的事卻持續發展。

作為北約的前沿國家,4迅速被丹麥軍隊以“滲透破壞者”的名義抓住。剩下的事情很簡單了:西方想用這4人做做文章。

俄國海軍士兵

北約方面的專門人員迅速對他們進行了審訊和心理戰,首先試圖得到對手內部的一些資訊,但他們除了自己的名字和軍銜,

一個字都不說,哪怕面對威逼利誘。審訊人員又改變方式:以優厚的回報作為引誘,渲染了一番鐵幕以西的“幸福生活”,試圖讓他們對公眾承認:他們,是在俄國的壓迫下忍無可忍,逃往西方尋求庇護,主動要求在西方定居的。結果4人都不為所動。克索洛夫對北約方面說:如果你們真的是那麼光鮮的話,那就把我的話報導出去。我要回國!活著回去,死了回去都可以!我,
要回去,那才是我的家!我是一名俄國軍人!4人後來在精神上飽受折磨,甚至還被毆打。

上個世紀70年代的士兵

最終經過多方爭取,再加上4人回國態度堅決,最終西方只能向俄國方面交還4人。但迎接他們的——他們無愧為英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自己人黑洞洞的槍口。他們被迅速押送,接受甄別。甄別結果是意料之中的:試圖外逃出國,剝奪軍籍,判處10年苦役。有兩人在漫長的苦役生涯中沒能熬過來,但克索洛夫和另外一名戰士最終活了下來。90年代,他們的名譽最終被恢復——20多年已經過去了。

他們被迅速押送,接受甄別。甄別結果是意料之中的:試圖外逃出國,剝奪軍籍,判處10年苦役。有兩人在漫長的苦役生涯中沒能熬過來,但克索洛夫和另外一名戰士最終活了下來。90年代,他們的名譽最終被恢復——20多年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