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規避基金理財的誤區?

基金理財是一個很宏大的題目,截止3月5日,我們全市場的公募基金總數是多少?4023支,

而在2016年的3月,這個數字還僅僅是2864支。

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增長了40.47%。如果按照資產淨值來看,我們現在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已經達到9.27萬億,一年時間增長20%。

試問在經濟增長速度已經下降到7%以下的今天,我們的經濟生活中,還有幾個持續增長速度20%以上的生意?

如果我們把眼光再放長遠一點看:我們還有26萬億的銀行理財資金(2016年全年的資料還沒出來,但是很可能已經破30萬億大關)。

長久以來,中產階級在銀行買理財產品,高淨值人群在銀行買信託產品,都習慣問預期的年化收益率。這個模式的本質:是銀行用自己的資產和信用做擔保,承擔了剛性兌付的風險。

而如果我們去境外的大商業銀行去看一看,

年化收益率3個點、4個點的理財產品,他們壓根沒有。那未來,這30萬億的銀行理財資金會去到哪裡?基金一定是一個重要的管道。

而回過頭來講,基金理財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剛才我提到過,目前我們的公募基金數量已經達到了4000多支,而截至3月5號,我們A股全市場的上市公司有幾家?

2016年的12月12日,A股上市公司總數剛剛突破3000家,17年2月份的資料是3219家。我去查了一下基金業協會的資料,

截止2017年1月底,已備案的私募基金有47523只,實繳資本的規模達到了8.4萬億。

我們的備選的基金數量,甚至遠遠超出了上市公司股票的數量。 從財富管理行業從業人員的角度看,一般公認,選基金,是一件比選股票更難的事情。

買股票,像是買生意,

股東像是登船而行的乘客,船長靠不靠譜固然很重要,但並非唯一的因素。還要考察船體是否堅固,水手整體素質是否過硬,船上的貨物到了目的地能不能賣一個好價錢。

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有一句名言:儘量投資一個傻子當CEO也能經營好的企業,因為即使現在的CEO不是傻子,將來也總有一天會有一個傻子坐上那個位置。 但是你敢把錢給一個傻子基金經理管嗎?

我相信沒人敢說有這個魄力,

就算是指數基金這樣不需要主動選股的產品,怎麼盡可能減少跟蹤誤差,怎麼預留現金倉位,應對申購贖回,也是個技術活。更何況,除掉市場上402只被動指數基金,我們剩下的九成公募基金都是主動管理型產品。

基金的績效表現,非常依賴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選基金最關鍵的是選人。搭車,大家都想找一個技術過硬的穩老司機。如果我們把全市場1400位左右的公募基金經理篩選一遍,從業經驗在10年以上的,僅有30人不到。按照證監會2015年披露的資料,從業經驗達到5年以上的基金經理,還不到10%。

那麼,是不是老司機就開得又穩又快呢?很遺憾,殘酷的現實是:我們股票基金經理的業績可持續性非常差,而從業年限對於未來的投資回報率幾乎沒有指導意義。

我的同事做過一個統計,他的結論是:投資年限和投資收益沒有顯著關係。其實這是一個比較客氣的說法,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在下圖的樣本區間內,大多數情況下,投資年限和收益呈現負相關。

只是這個結論難免有一定的逆直覺,但我們至少可以說,投資基金的第一個需要避免的誤區就是:基金經理的投資年限越長越好。即便是這樣,這些老司機動不動還喜歡頻繁跳槽、奔私。

坐在車上也不好好開車,整天玩漂移。全市場對基金經理做績效歸因,不存在風格飄逸的基金經理屈指可數。這些又大大增加了選擇基金的難度。

另一個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就是批判基民喜歡追漲殺跌。這個已經是爛大街的陳詞濫調了,誰都知道:過去的業績,對未來的業績沒有統計顯著的指導意義。

但是我們的基民還是拼命在買過去業績表現比較好的基金,之前淘寶搞過基金淘寶店,最後做大資料分析,發現在他們平臺上買基金的投資人,對“短期的業績好”這個因素最為敏感。

那對於銷售平臺來說,很好理解,顧客就是上帝,你喜歡買什麼,我們就上什麼。所以你看這些銷售平臺放在首頁推薦的產品,一定是過去一段時間,在架產品裡業績表現最好的。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好賣。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明明知道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甚至在不止一次買到“業績變臉”產品之後。基民還是喜歡“追漲殺跌”?畢竟賠得是自己的血汗錢啊。那我這裡想要分享的是:歷史業績不能預測未來,但是不代表這些資訊沒有價值。

其實,這是更深層次的一個誤區。兩個極端,要麼就完全根據歷史業績追漲殺跌,要麼就完全不看歷史業績。

實際上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資料,能夠告訴我們很多有效的資訊。第一、實證研究發現,同一個基金經理的淨值波動,是相對穩定的。而且其穩定程度和基金經理的投資年限成正比:新手上路,可能會在市場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投資風格,歷經變化。

老司機往往有自己喜歡走的近道,開車習慣比較穩定。 但也存在例外,比如,東方港灣的但斌總:最初的風格是講究長期持股,選股而不擇時。但是在2008年之後的數年牛市中,苦苦煎熬,最後改變觀點,認為一定的擇時存在必要。但是這個風格的改變,又造成了2015年底-2016年初,過早拋掉茅臺,錯過白酒大行情的結果。

相比之下,否極泰基金的董寶珍總投資茅臺的心路歷程就完全不同。要通過淨值去挖掘其背後的故事,最後才能夠形成對基金經理投資能力的綜合評估。

如果認為選基金經理,只是挑選股能力。也是一個大誤區。上述的例子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同樣是以發掘了貴州茅臺這支牛股出名的投資人。最終的操作路徑、投資績效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誤區在機構投資人裡面也很常見:經常有人說,我們要挑選股能力強的基金經理,不要找喜歡擇時的,擇時太難了。這個是遠遠不夠的:道理我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其實要想一想,是不是懂的道理太淺顯了。

第二個可以從歷史業績裡面發掘的因素就是:基金經理的風險控制能力。在市場急速下跌的時候,比如說2015年中以來的幾輪股災,有的基金經理選擇止損減倉,迅速調整觀點;有的選擇用股指期貨對沖,多頭倉位不動;有的放棄擇時,滿倉硬抗。

我覺得這裡沒有絕對唯一正確的選項,擇時有擇時的誘惑;不擇時的基金經理,可以把寶貴的時間精力花在選股上。但是作為投資人,我們應該要做到心裡有數,你到底要的是什麼?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個經驗是:避開合同陷阱。

我花了半個小時,給他講了一下這個基金各方面,我認為他需要瞭解的東西。最後他什麼都沒聽進去,就問我要一個結論:那你說我買還是不買?最後我就給他一個建議:別買了,一定要買,我建議你買指數基金。

至少賺錢賠錢,都心裡很明白。而不是稀裡糊塗,有車就上,最後到了一個地方叫後海,也不知道是在深圳,還是在北京。

再比如說,同樣是可轉債基金,絕大多數基金規定,持有債券不得低於總資產淨值80%,其中可轉債不低於80%。那也就意味著至少64%的可轉債倉位是最低水準。

這樣就限制了基金經理根據市場估值情況,靈活操作的空間。而某些在倉位上規定更為靈活的基金,規定可轉債市值,不得低於非現金類資產的80%。這樣就即允許基金經理靈活擇時,又避免了“轉債基金不買轉債”的掛羊頭賣狗肉行為。

而這些,是投資人一定要瞭解的,否則同樣水準的基金經理,不一樣的合同規定,最後投資績效天差地別。除了好的合同,好的基金經理,一個好的基金產品還離不開優秀的投研團隊、基金公司的大平臺支撐,甚至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市場環境配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們都要考慮到,才能盡可能提升勝率。

總結一下,通過基金理財,其實和通過其他投資工具理財一樣。儘管我們是把錢交給職業投資人去管理,但是也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去做功課。

被動投資的beta收益是很廉價的,買指數基金就可以得到。但很多人不願意每年只拿8%-10%點的市場平均回報。有進取心,那就要追求超額收益。

這條路非常坎坷、艱難,不要說我們現在A股有五千萬散戶的韭菜紅利,未來這條路走下去會越來越窄。市場有效性提升的過程中,職業的基金經理也會發現逐漸跑不贏市場。

那如果我們想要在財富積累,走向人生財務自由的路上,先人一步的話,就一定要把基金投資的功夫練好、練深,把握住當下的機會。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挑新買的基金,要像挑剛認識的女朋友一樣:內在外在、樣樣要好,精挑細選,不能將就;對待持有的基金,要像對已經娶回家的老婆一樣:多關心,多陪伴,不要置之不理;表現好、表現差,不要沒事老換。

從業經驗在10年以上的,僅有30人不到。按照證監會2015年披露的資料,從業經驗達到5年以上的基金經理,還不到10%。

那麼,是不是老司機就開得又穩又快呢?很遺憾,殘酷的現實是:我們股票基金經理的業績可持續性非常差,而從業年限對於未來的投資回報率幾乎沒有指導意義。

我的同事做過一個統計,他的結論是:投資年限和投資收益沒有顯著關係。其實這是一個比較客氣的說法,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在下圖的樣本區間內,大多數情況下,投資年限和收益呈現負相關。

只是這個結論難免有一定的逆直覺,但我們至少可以說,投資基金的第一個需要避免的誤區就是:基金經理的投資年限越長越好。即便是這樣,這些老司機動不動還喜歡頻繁跳槽、奔私。

坐在車上也不好好開車,整天玩漂移。全市場對基金經理做績效歸因,不存在風格飄逸的基金經理屈指可數。這些又大大增加了選擇基金的難度。

另一個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就是批判基民喜歡追漲殺跌。這個已經是爛大街的陳詞濫調了,誰都知道:過去的業績,對未來的業績沒有統計顯著的指導意義。

但是我們的基民還是拼命在買過去業績表現比較好的基金,之前淘寶搞過基金淘寶店,最後做大資料分析,發現在他們平臺上買基金的投資人,對“短期的業績好”這個因素最為敏感。

那對於銷售平臺來說,很好理解,顧客就是上帝,你喜歡買什麼,我們就上什麼。所以你看這些銷售平臺放在首頁推薦的產品,一定是過去一段時間,在架產品裡業績表現最好的。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好賣。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明明知道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甚至在不止一次買到“業績變臉”產品之後。基民還是喜歡“追漲殺跌”?畢竟賠得是自己的血汗錢啊。那我這裡想要分享的是:歷史業績不能預測未來,但是不代表這些資訊沒有價值。

其實,這是更深層次的一個誤區。兩個極端,要麼就完全根據歷史業績追漲殺跌,要麼就完全不看歷史業績。

實際上一個基金經理的投資業績資料,能夠告訴我們很多有效的資訊。第一、實證研究發現,同一個基金經理的淨值波動,是相對穩定的。而且其穩定程度和基金經理的投資年限成正比:新手上路,可能會在市場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投資風格,歷經變化。

老司機往往有自己喜歡走的近道,開車習慣比較穩定。 但也存在例外,比如,東方港灣的但斌總:最初的風格是講究長期持股,選股而不擇時。但是在2008年之後的數年牛市中,苦苦煎熬,最後改變觀點,認為一定的擇時存在必要。但是這個風格的改變,又造成了2015年底-2016年初,過早拋掉茅臺,錯過白酒大行情的結果。

相比之下,否極泰基金的董寶珍總投資茅臺的心路歷程就完全不同。要通過淨值去挖掘其背後的故事,最後才能夠形成對基金經理投資能力的綜合評估。

如果認為選基金經理,只是挑選股能力。也是一個大誤區。上述的例子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同樣是以發掘了貴州茅臺這支牛股出名的投資人。最終的操作路徑、投資績效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誤區在機構投資人裡面也很常見:經常有人說,我們要挑選股能力強的基金經理,不要找喜歡擇時的,擇時太難了。這個是遠遠不夠的:道理我都懂,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其實要想一想,是不是懂的道理太淺顯了。

第二個可以從歷史業績裡面發掘的因素就是:基金經理的風險控制能力。在市場急速下跌的時候,比如說2015年中以來的幾輪股災,有的基金經理選擇止損減倉,迅速調整觀點;有的選擇用股指期貨對沖,多頭倉位不動;有的放棄擇時,滿倉硬抗。

我覺得這裡沒有絕對唯一正確的選項,擇時有擇時的誘惑;不擇時的基金經理,可以把寶貴的時間精力花在選股上。但是作為投資人,我們應該要做到心裡有數,你到底要的是什麼?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個經驗是:避開合同陷阱。

我花了半個小時,給他講了一下這個基金各方面,我認為他需要瞭解的東西。最後他什麼都沒聽進去,就問我要一個結論:那你說我買還是不買?最後我就給他一個建議:別買了,一定要買,我建議你買指數基金。

至少賺錢賠錢,都心裡很明白。而不是稀裡糊塗,有車就上,最後到了一個地方叫後海,也不知道是在深圳,還是在北京。

再比如說,同樣是可轉債基金,絕大多數基金規定,持有債券不得低於總資產淨值80%,其中可轉債不低於80%。那也就意味著至少64%的可轉債倉位是最低水準。

這樣就限制了基金經理根據市場估值情況,靈活操作的空間。而某些在倉位上規定更為靈活的基金,規定可轉債市值,不得低於非現金類資產的80%。這樣就即允許基金經理靈活擇時,又避免了“轉債基金不買轉債”的掛羊頭賣狗肉行為。

而這些,是投資人一定要瞭解的,否則同樣水準的基金經理,不一樣的合同規定,最後投資績效天差地別。除了好的合同,好的基金經理,一個好的基金產品還離不開優秀的投研團隊、基金公司的大平臺支撐,甚至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市場環境配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我們都要考慮到,才能盡可能提升勝率。

總結一下,通過基金理財,其實和通過其他投資工具理財一樣。儘管我們是把錢交給職業投資人去管理,但是也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去做功課。

被動投資的beta收益是很廉價的,買指數基金就可以得到。但很多人不願意每年只拿8%-10%點的市場平均回報。有進取心,那就要追求超額收益。

這條路非常坎坷、艱難,不要說我們現在A股有五千萬散戶的韭菜紅利,未來這條路走下去會越來越窄。市場有效性提升的過程中,職業的基金經理也會發現逐漸跑不贏市場。

那如果我們想要在財富積累,走向人生財務自由的路上,先人一步的話,就一定要把基金投資的功夫練好、練深,把握住當下的機會。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挑新買的基金,要像挑剛認識的女朋友一樣:內在外在、樣樣要好,精挑細選,不能將就;對待持有的基金,要像對已經娶回家的老婆一樣:多關心,多陪伴,不要置之不理;表現好、表現差,不要沒事老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