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資本來襲如何從大到強?環保企業仍待向供需靠攏

業界普遍預測,“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年增速將超20%,總社會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元。更為利好的消息是,隨著環保市場得到快速釋放,數萬億元的大蛋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

資本力量也成為這個行業的關鍵字之一。

新經濟常態來臨,環保正擁抱資本駛入發展快車道。

在過去,環保產業並不被資本市場所待見,因為該產業的收益形式是低收入、穩定收益、低風險的,而房地產、股票等很容易獲得更高的收益。在E20環境平臺董事長傅濤看來,

如今其他領域的回報率下降,而自來水和汙水處理企業能夠有8—9個點的收益率,而且有20—30年的回報期,屬於黃金資產,買都買不到。

從沒人要到搶不到,環保產業自然成了備受資本青睞的新寵。以前,自來水是免費的,空氣是免費的,現在則有了水權交易所,新鮮的空氣也有了價值,還有一些有機食品、綠色食品也會比一般的食品貴,說明很多軟性的、環境的價值開始進入價值體系。

而當越來越多的環境價值和環境資產被資本識別,由資產變成資本,又進入融通變成金融概念時,就使得環保產業越來越多地與金融融合在一起。

當前,資本湧入環保產業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僅在2017年一季度,近60家節能環保公司登陸“新三板”,更有為數眾多的企業正在申請中。時間回到更早之前,據中國科學報報導,僅在2015年環保並購案例共計約120起,

涉及交易金額超過400億元,其中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啟迪科技服務集團並購桑德環境的案例創下了環保產業的並購紀錄,交易金額達到70億元。

對於環保企業而言,上市不僅意味著將打通資本的“任督二脈”,還將帶來品牌、市場等多重加分,被視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標。“環保企業專案規模大、資金需求量大、運行週期長、盈利水準低。”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指出,

環保產業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上市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誠如上市後的格林美從當年市值近2億元增長到眼下逾15億元,中植產業投資有限公司2014年投資格林美後,更是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發展。

但與此同時,並不是每家上市企業能借助資本的力量開創一片新天地,也有企業上市後,發展一直不溫不火,與資本市場的預期不符。事實上,面對呼之欲出的“蜜月期”,

環保產業和資本雙方卻都還沒做好準備。目前,環保企業上市後急需應對的挑戰,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資本市場對企業期望值高,可能與其自身發展規劃產生衝突;二是面對突然湧來的大量資本,企業有可能還不具備相應的運作能力。

為什麼會是這樣?眾多業界資深人士指出,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在金融端是“霧裡看花易打眼”,環保產業的細分、技術、模式看不清;在產業端是“酒香也怕巷子深”,金融模式與技術思維、技術語言等無法對接。簡單來說,資本的語言是面向未來的,需要企業告訴他們未來可以賺錢。而很多環保企業只著眼於路線圖、技術研發的發展模式。

正如E20環境平臺高級合夥人彭錦根所總結的,環保產業存在的痛點就是,需求側旺盛,供給側急迫,現有模式效率低,商業模式不清晰,技術轉移對接不精准、不直接。所幸,證監會近日公開表示“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同時,兩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亦針對環保產業“小而散”的格局打了一劑強心針: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元的環保企業。

此外,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曾指出,“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並購整合,打造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是未來環保產業的大勢所趨。”而在此期間,環保產業的格局、企業運作模式和專案市場體量也將迎來新的變革。

金融模式與技術思維、技術語言等無法對接。簡單來說,資本的語言是面向未來的,需要企業告訴他們未來可以賺錢。而很多環保企業只著眼於路線圖、技術研發的發展模式。

正如E20環境平臺高級合夥人彭錦根所總結的,環保產業存在的痛點就是,需求側旺盛,供給側急迫,現有模式效率低,商業模式不清晰,技術轉移對接不精准、不直接。所幸,證監會近日公開表示“支持節能環保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同時,兩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亦針對環保產業“小而散”的格局打了一劑強心針: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元的環保企業。

此外,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曾指出,“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通過並購整合,打造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是未來環保產業的大勢所趨。”而在此期間,環保產業的格局、企業運作模式和專案市場體量也將迎來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