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啟示我們,有志者,事竟成

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學家。

蒲松齡早年就有文名,但屢次參加省試都落第了。後來,他放棄科舉考試,立志刻苦寫作,並撰寫一副自勉聯為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此聯巧妙地運用了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雪恥這兩個歷史典故,表達自己不怕挫折、不畏艱險、不達目的決不甘休的堅強決心。

蒲松齡長期在鄉間靠教書謀生,生活很貧困。他目睹了官僚惡霸殘害人民的行徑,決意著書披露。於是,他專門設崗廣收故事。每天清晨,帶著一個大瓦缸子,裡面裝著茶水,另外帶一包煙草,在行人大道旁,把蘆席鋪在地上,

自己坐在上面,煙和茶放在身邊。看見路上走來中、老年人,便站起來十分熱情地拉住行人講故事:古今中外,花鳥蟲魚,妖魔鬼怪,無所不講,行人講渴了,就敬茶;人家要走了,就敬煙,千方百計讓對方把故事講完,自己卻忍饑挨餓。他就是這樣,白天用心聽,用筆記,晚上就以人們講的故事為基礎,加上自己的豐富想像,悉心構思,以談狐狸說鬼怪的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黑暗社會的不滿,
披露了官僚惡霸殘害人民的罪惡,其中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都有所批判,並以同情筆調描繪了青年男女真誠相愛的故事。但由於歷史的局限性,文中也存在著封建禮教和迷信色彩。經過數十年夜以繼日的辛勤勞作,終於寫成了490多篇文言體小說集《聊齋志異》。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聊齋志異》問世後,已有13種語言的60多種版本,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倍受青睞,並拍成電視廣泛流傳,膾炙人口。“有志者,事竟成!”這就是蒲松齡撰寫《聊齋志異》給我們的啟示。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