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家長,別因為自己的膽怯,扼殺孩子的可能性……|百家

感謝您關注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正文共2700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在社會越來越強調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今天,很多家長都開始出現“教育焦慮”了;在越來越多的書、文章告訴家長該如何教育孩子的今天,

越來越多的父母反而卻開始畏首畏尾、不知該如何教孩子了。

教養孩子,真的是在無數個糾結和抉擇中去完成的。

今天,中教君要跟大家分享原央視主持人李小萌當媽媽的教育觀點。

李小萌曾經是央視《東方時空》《新聞1+1》的著名主持人,到2012年辭職成為“全職媽媽”,李小萌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合適的方式。

在2018年《@所有人》節目中,李小萌關於“教育焦慮”做了演講。她的這些教育觀點,家長們一定不能錯過!

教育是我們和自己內心恐懼之間的博弈

我發現,教育,原來不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較量,而是我們和自己內心恐懼之間的博弈。

我是很認真地做母親的,認真到,覺得教養孩子就是在無數個糾結和抉擇中去完成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嘴邊常掛著一個句式:“我怕……”

上公立,我怕學業進度太過整齊劃一,擠壓孩子的創造力;上民辦或國際學校,我怕太過散漫,孩子不再吃苦耐勞,中文、數學基礎薄弱;上課外班,我怕擠壓孩子運動遊戲時間;不上課外班,我怕孩子被同伴碾壓;學英語,我怕影響母語的深度開發;不學英語,我怕英語啟蒙晚了;有選擇,我怕選擇太多;沒選擇,我怕選擇太少;我怕她經歷我所經歷過的苦惱,我怕她錯過我所錯過的美好;我甚至怕我女兒身高將來超過一米八……

一個挺勇敢的人,怎麼當媽媽了,變得這麼患得患失?於是,我嘗試做出調整。

這是我女兒在一棵幾米高的樹上。

當我第一次看見她趴在樹上的時候,我怕得要命,因為我從來沒有爬過樹。

但是短暫的慌亂之後,我想起了曾經看到過的一篇關於孩子爬樹的文章,那裡面說,爬樹是對孩子身體控制、手眼協調性的培養,而且幫助孩子與大自然建立起聯繫,讓孩子學會加入到一個自己會享受並且欣賞的環境中,而不是游離於環境之外。

果不其然,我女兒在樹上說:“媽媽,從這裡看風景,跟在下面不一樣!”

還有,她獨自在天然的湖泊裡游泳,我忍著擔心,讓她去,遊回來她說:“媽媽,

在湖裡游泳,比在游泳池痛快得多!”我們去沙漠徒步,六小時、十幾公里的成績,讓她自豪不已。

因為突破自己以為的極限,而產生的自豪和自信,這種滋味我知道,而且我知道即便是5歲,她也可以體驗到。我發現,教育,原來不是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較量,而是我們和自己內心恐懼之間的博弈。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然的學習者

我越來越相信那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然的學習者,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內在的學習開關被關掉的孩子。

我想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早越快越多地認字越好,我也沒有免俗。而且開始得很早,是在差不多孩子兩歲的時候,但我並沒得逞。

我看到一本銷量非常高的育兒書上說,只要你給孩子讀書的時候指著書上那些字,孩子很快就能認字,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就可以讀金庸了。我嘗試了幾次,但是我的女兒非常非常反感。每次我這樣做,她都用小手把我的手扒拉到一邊去。

我看到有觀點認為,孩子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發展需要過程,等他理性思維開始發展了,對文字符號自然會產生興趣,如果早於這階段去教寫字,會人為地限制了想像力。共讀的目的,也不在於認字。我選擇相信這個符合發展規律的觀點,再沒有用手指著字,給她讀書,我靜待花開。別急,我們靜待花開。

靜待花開,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了。陽光、土壤、空氣、水,一樣也不能少。我從孩子嬰兒期,就給她讀適當的繪本,講好的故事。我家兩個大書櫃,一個半都是她的,每天都保證閱讀。

你問她書是什麼?她會說:“書是讓人平靜。”她已經知道在無聊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以書為伴,雖然只看得懂畫。

我經常感歎生命是奇跡,它就像內置了一個時間表一樣,只要你不打斷它的進程,它就會給你很多驚喜。

過了五歲,我的女兒真的開始對文字符號產生興趣,她會主動地要求我給她指讀那些書,並且會照貓畫虎地寫一些字,問我是什麼意思。看到她自己去尋找學習資料、學習方法的這股小勁頭,我還有什麼理由在乎她到二年級能不能讀金庸呢?

讓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

我想提出的是,面對孩子,讓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順應時節和天性,輔助孩子學習和探索。

這是我女兒畫的,一張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畫。

看著她畫的過程,我也很困惑,直到她告訴我,這是一隻死羊,腸子都流出來了,我才恍然大悟,那是我們在沙漠徒步,中午在牧民家裡做客,恰巧碰到了一個宰羊的現場,孩子又好奇又害怕地盯著看,午飯也沒吃,也沒說什麼。

這個事本來在我心擱著,一直找不到切入點跟孩子談。而她自己在深夜返航的飛機上的畫了這幅畫,讓我覺得,我已經不需要我跟她溝通什麼了,她找到了一個宣洩的出口和管道。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畫畫和技巧無關,和未來做什麼職業更無關。你看她畫的畫,筆觸很肯定,構圖義無反顧,她也不在乎大人的評價。她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和對外部世界觀察的一種體現。

從小給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我相信他們成人後將會:在認清生活的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即便被不公平地對待,心中依然有正義;即便人到暮年,依然知道如何安排自己,而不是無所事事或無所適從。

別因為膽怯扼殺孩子身上的可能性

不因自己的膽怯而扼殺孩子身上的可能性,這的確需要勇氣。

如果說,克服自己的各種擔憂焦慮、以及對孩子指指點點的衝動,是我自己的努力,那麼給了我這些新知和勇氣的,還有我的一群朋友,他們都是我成為媽媽以後逐漸結識的人,有的成了合作夥伴,有的成了至交。我看到了更廣闊的空間裡,有一些人,他們在努力地嘗試或推動著教育的改變,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有人尋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幼稚園,就憑藉一己之力,給自己孩子建了一個,惠及幾十個孩子;有人因為發現孩子經常發生運動傷害,就自己做了兒童體能訓練館,營業面積上萬平米;有人在學校裡為教育創新撐起一片天空;有人為教育改革奔走多年,依然不忘初心。

即便我的孩子暫時還享受不到他們努力的成果,他們的存在本身,就常常給我一種激情和勇氣。這種勇氣,直接關係到在對女兒的教養中每一次的小小的取捨和判斷。

不因自己的膽怯而扼殺孩子身上的可能性,這的確需要勇氣。

克里斯多夫·莫里說:“什麼是成功呢?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的方式度過一生。”

中教君覺得,你的孩子也該是如此。

實習編輯 | 張源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來源 |

埃爾特訂閱號(ID:Arete_edu)根據李小萌在騰訊新聞《@所有人》節目中的演講實錄整理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而是我們和自己內心恐懼之間的博弈。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然的學習者

我越來越相信那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然的學習者,沒有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內在的學習開關被關掉的孩子。

我想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越早越快越多地認字越好,我也沒有免俗。而且開始得很早,是在差不多孩子兩歲的時候,但我並沒得逞。

我看到一本銷量非常高的育兒書上說,只要你給孩子讀書的時候指著書上那些字,孩子很快就能認字,到了二年級的時候,就可以讀金庸了。我嘗試了幾次,但是我的女兒非常非常反感。每次我這樣做,她都用小手把我的手扒拉到一邊去。

我看到有觀點認為,孩子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發展需要過程,等他理性思維開始發展了,對文字符號自然會產生興趣,如果早於這階段去教寫字,會人為地限制了想像力。共讀的目的,也不在於認字。我選擇相信這個符合發展規律的觀點,再沒有用手指著字,給她讀書,我靜待花開。別急,我們靜待花開。

靜待花開,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了。陽光、土壤、空氣、水,一樣也不能少。我從孩子嬰兒期,就給她讀適當的繪本,講好的故事。我家兩個大書櫃,一個半都是她的,每天都保證閱讀。

你問她書是什麼?她會說:“書是讓人平靜。”她已經知道在無聊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以書為伴,雖然只看得懂畫。

我經常感歎生命是奇跡,它就像內置了一個時間表一樣,只要你不打斷它的進程,它就會給你很多驚喜。

過了五歲,我的女兒真的開始對文字符號產生興趣,她會主動地要求我給她指讀那些書,並且會照貓畫虎地寫一些字,問我是什麼意思。看到她自己去尋找學習資料、學習方法的這股小勁頭,我還有什麼理由在乎她到二年級能不能讀金庸呢?

讓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

我想提出的是,面對孩子,讓我們回到教育的原點,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方法,順應時節和天性,輔助孩子學習和探索。

這是我女兒畫的,一張看起來雜亂無章的畫。

看著她畫的過程,我也很困惑,直到她告訴我,這是一隻死羊,腸子都流出來了,我才恍然大悟,那是我們在沙漠徒步,中午在牧民家裡做客,恰巧碰到了一個宰羊的現場,孩子又好奇又害怕地盯著看,午飯也沒吃,也沒說什麼。

這個事本來在我心擱著,一直找不到切入點跟孩子談。而她自己在深夜返航的飛機上的畫了這幅畫,讓我覺得,我已經不需要我跟她溝通什麼了,她找到了一個宣洩的出口和管道。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畫畫和技巧無關,和未來做什麼職業更無關。你看她畫的畫,筆觸很肯定,構圖義無反顧,她也不在乎大人的評價。她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和對外部世界觀察的一種體現。

從小給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我相信他們成人後將會:在認清生活的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即便被不公平地對待,心中依然有正義;即便人到暮年,依然知道如何安排自己,而不是無所事事或無所適從。

別因為膽怯扼殺孩子身上的可能性

不因自己的膽怯而扼殺孩子身上的可能性,這的確需要勇氣。

如果說,克服自己的各種擔憂焦慮、以及對孩子指指點點的衝動,是我自己的努力,那麼給了我這些新知和勇氣的,還有我的一群朋友,他們都是我成為媽媽以後逐漸結識的人,有的成了合作夥伴,有的成了至交。我看到了更廣闊的空間裡,有一些人,他們在努力地嘗試或推動著教育的改變,但行好事,不問前程。

有人尋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幼稚園,就憑藉一己之力,給自己孩子建了一個,惠及幾十個孩子;有人因為發現孩子經常發生運動傷害,就自己做了兒童體能訓練館,營業面積上萬平米;有人在學校裡為教育創新撐起一片天空;有人為教育改革奔走多年,依然不忘初心。

即便我的孩子暫時還享受不到他們努力的成果,他們的存在本身,就常常給我一種激情和勇氣。這種勇氣,直接關係到在對女兒的教養中每一次的小小的取捨和判斷。

不因自己的膽怯而扼殺孩子身上的可能性,這的確需要勇氣。

克里斯多夫·莫里說:“什麼是成功呢?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你的方式度過一生。”

中教君覺得,你的孩子也該是如此。

實習編輯 | 張源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來源 |

埃爾特訂閱號(ID:Arete_edu)根據李小萌在騰訊新聞《@所有人》節目中的演講實錄整理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