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濟群法師開示,如今的我們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很值得一看啊

濟群法師開示,如今的我們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很值得一看啊。

現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麼呢?無非是因為貪著,因為心對外境粘的太緊,對財富和權力粘的太緊。當我們有十分在乎時,

會帶來十分的壓力。而當我們有一百分在乎時,就會再來一百分的壓力。當這種在乎超過一百分時,我們就會被自己製造的在乎所壓垮。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中,都有各種身不由己的責任。隨便一句放下,不是不負責任呢?須知不粘著不等於不努力,

而是在在積極努力的同時,不被結果和成敗所轉。怎樣才能放下粘著呢?這就需要學習佛法智慧,這是解黏去縛的特效良藥。

佛法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是強調自力的宗教,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生命的改變。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佛教說要靠自己。

我曾和心理學界有過多次交流,並就《心經》與心理治療,《金剛經》與心理治療等主題進行探討。

為什麼古代文人對《心經》和《金剛經》情有獨鍾呢?就是因為這些經典可以幫助他們透徹世間真相,理清物我關係,從而知道自己在這個世間應該如何定位,如何自處。

《金剛經》有個著名的偈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當我們真正能以這種智慧來審視事業情感,

家庭和人際關係的時候,內心就會多一些超然物外的豁達。在這樣的心態下,我們一樣可以積極開拓事業,一樣可以承擔家庭責任,一樣可以處理人際關係。

當所有這些不再對你形成干擾,人生才會因此自在。總之,不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佛法智慧對我們都有莫大助益。順境時讓我們有努力的方向,逆境時讓我們有超然的心態。近年來,

抑鬱症患者與日俱增,不少人為此飽受折磨,走上絕路。電視臺也曾播出公益廣告,呵護抑鬱症患者。

即使在看似健康的群體中,也有不少人被焦慮、茫然、缺乏安全感所困擾,心事重重,不得自在、如果我們有過這樣的經歷,或者周圍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會真切的感受到心理健康究竟有多麼重要,怎麼才能獲得心理健康呢。這就必須重視精神追求,進而開發生命的良性潛質。

現代人關注的往往是我擁有什麼,卻不重視我是什麼,其實一個人是什麼比擁有什麼重要的多。你擁有什麼?和你只是暫時的關係。而你是什麼樣的心態和人格,則會長久影響你的生命。不僅在這一生,還會生生世世的產生作用。所以我們在保障生存的同時,應該注重精神追求。具備道德修養,因為道德是鍛造人格的原材料。只有通過道德的踐行,才能成就健康的心靈,高尚的生命品質。這些精神財富是物質不可取代的,是每個生命需要的,也是整個社會需要的。

濟群法師進一步開示,其實,我們生命中造成不自由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認識上的不自由(惑),每個人來到世界,生命存在困惑,活得不明白、稀裡糊塗的來、稀裡糊塗的去,這是不自由的一個重要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我們內心有很多煩惱、負面情緒(業),這些煩惱和負面情緒使得我們的生命根本就是不由自主,我們根本就做不了我們生命的主人,使我們不自由。

我們追求自由、嚮往自由,但是找不到真正通往自由的方法和手段。只能追求環境上的自由:權力、欲望、財富,很多時候我們權力越大、擁有越多,事實上對外在世界的依賴越多,外在世界對我們的制約越多。也就是說,並不能依賴環境的改變,幫我們成為真正的自由者。佛陀的教法, 為我們找到真正的通往自由之道,那就是覺醒,生命內在的覺醒、生命內在的覺悟。可以幫助我們解除生命內在的困惑、解除生命內在的煩惱。今天我們所探討的這個問題是佛教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除非是你認識不到。

說到自覺、覺醒,“覺”代表著聖賢、佛菩薩的人格的開展。跟“覺”對應的是“迷”。六祖壇經講,眾生與佛的差別就在迷和悟之間、在覺和不覺之間。迷,也叫無明,看不清楚。明,代表智慧,內心沒有開啟智慧和自覺的力量的時候,我們的生命陷入到一種迷惑的狀態。

佛陀一生的說法,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法華經》講: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佛陀是因為一件很大的事情來到這個世界,這件事情就是要幫助我們眾生,能夠開啟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在哪裡?就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從這個層面上說佛跟眾生是平等的。佛跟眾生的區別在哪裡?在於迷和悟之間。佛是覺而不迷,凡夫是迷而不覺。所謂:“迷者眾生”, “覺即是佛”。

當你迷失了自己的覺悟本性,就是眾生。當你開啟了覺悟本性,就是佛。佛陀一生的說法、開示種種法門,都是為了這一件大事。

佛教講無我很多人不瞭解,無我,我還存在嗎?佛教要否定的我,不是否定你的存在,而是否定你對自己的錯誤認知。比如我們會把身份、地位、財富當做是我的存在。財富、地位等都是暫時的存在,生命內在的覺性才是代表生命本來的存在。

在佛法的修行中,有很多法門,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強調過念佛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比較適合後世的我們。只有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度,才會得到極樂。才是真真正正的自由,而且是大自在。

在這裡感謝濟群法師的開示,感謝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感謝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應該注重精神追求。具備道德修養,因為道德是鍛造人格的原材料。只有通過道德的踐行,才能成就健康的心靈,高尚的生命品質。這些精神財富是物質不可取代的,是每個生命需要的,也是整個社會需要的。

濟群法師進一步開示,其實,我們生命中造成不自由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認識上的不自由(惑),每個人來到世界,生命存在困惑,活得不明白、稀裡糊塗的來、稀裡糊塗的去,這是不自由的一個重要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我們內心有很多煩惱、負面情緒(業),這些煩惱和負面情緒使得我們的生命根本就是不由自主,我們根本就做不了我們生命的主人,使我們不自由。

我們追求自由、嚮往自由,但是找不到真正通往自由的方法和手段。只能追求環境上的自由:權力、欲望、財富,很多時候我們權力越大、擁有越多,事實上對外在世界的依賴越多,外在世界對我們的制約越多。也就是說,並不能依賴環境的改變,幫我們成為真正的自由者。佛陀的教法, 為我們找到真正的通往自由之道,那就是覺醒,生命內在的覺醒、生命內在的覺悟。可以幫助我們解除生命內在的困惑、解除生命內在的煩惱。今天我們所探討的這個問題是佛教的核心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除非是你認識不到。

說到自覺、覺醒,“覺”代表著聖賢、佛菩薩的人格的開展。跟“覺”對應的是“迷”。六祖壇經講,眾生與佛的差別就在迷和悟之間、在覺和不覺之間。迷,也叫無明,看不清楚。明,代表智慧,內心沒有開啟智慧和自覺的力量的時候,我們的生命陷入到一種迷惑的狀態。

佛陀一生的說法,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法華經》講: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佛陀是因為一件很大的事情來到這個世界,這件事情就是要幫助我們眾生,能夠開啟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在哪裡?就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從這個層面上說佛跟眾生是平等的。佛跟眾生的區別在哪裡?在於迷和悟之間。佛是覺而不迷,凡夫是迷而不覺。所謂:“迷者眾生”, “覺即是佛”。

當你迷失了自己的覺悟本性,就是眾生。當你開啟了覺悟本性,就是佛。佛陀一生的說法、開示種種法門,都是為了這一件大事。

佛教講無我很多人不瞭解,無我,我還存在嗎?佛教要否定的我,不是否定你的存在,而是否定你對自己的錯誤認知。比如我們會把身份、地位、財富當做是我的存在。財富、地位等都是暫時的存在,生命內在的覺性才是代表生命本來的存在。

在佛法的修行中,有很多法門,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強調過念佛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比較適合後世的我們。只有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度,才會得到極樂。才是真真正正的自由,而且是大自在。

在這裡感謝濟群法師的開示,感謝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感謝南無阿彌陀佛(三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