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戶部巷,是全武漢人的搭訕(上篇)

二十萬吃貨的精神故鄉

從上海的城隍廟,到廈門的鼓浪嶼。從廣州的上下九,到西安的回民街……每到一個攻略上打著星標一定要去的商業街,我都要鼓起勇氣對自己說一句:來都來了……

這是不爭的事實,也許古風尚在,但是這些地方在商業的颶風沖刷之下,早已變形變樣變了滋味。作為這些街道的過客或者故人,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呢?

今晚,深夜君帶來一個故事,關於武漢的戶部巷。文章分兩天發佈,今明兩天,讓我們逗留在戶部巷吧。

——深夜君

- 正文 -

不知是否因為臨近過年衍生了公交司機的二意,或是刮著妖風的死冷冬天催人困倦不已,804路的司機大叔幾次差點忘了開放車門,

但也好歹記得在司門口站停車放人。於是,異鄉歸來的我,更近了那聲名在外的名巷。

司門口天橋可以鳥瞰整個戶部巷景區的全貌。曾經的戶部巷,據說只是一條小巷,並無甚特別,只是這裡小吃叢生,名氣漸大,便把這裡修繕一番,

名曰“戶部巷風情街”。

提及“風情街”三字,便第一時間想到光穀的西班牙風情街、法國風情街,於是這個三音節詞便多了一種西方風味,突然看見它用在一個如此古老的名詞之後作為定語存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感覺到一種說不出的奇怪,總之就是,心裡略窩。

離題了,撤回來。戶部巷不長——這倒是一直如此的。短短的小路,五分鐘可以走完,但的確是個小吃林立的地方。

大門一方灰底黑字的匾額上書“戶部巷”,下有副標題“漢味小吃街”。牆壁和旁白的方柱被刷得粉白,有灰色偏黑的竹節式屋頂,一派的古樸風情,雖然乃是現代修繕的“復古”產物。

進了戶部巷的第一件事,當然是直奔記憶中的蔡林記。選了全料熱乾麵加豆漿,

花費七元。拿著小票到了給熱乾麵取用處,四個大缸,熟悉的幾種料,被裝潢古典而又富有街頭氣息餐廳營造出民國時的厚重感——雖然最終送到我手裡的只是一個紙碗裡的熱乾麵和一杯塑膠杯灌裝的豆漿。

我捧著這似熟悉、似渺遠的香氣,

坐到臨街的座位邊。八點半的戶部巷已經微微睜了它的睡眼。騰騰的白氣合著遊人閒談游走的步調逐漸彌散在空中,好似一團暖雲,將不長的戶部巷輕輕抱起。在現代人工製造下的刺眼的白牆、灰磚、石板路,在這樣的白雲裡,有了一絲人的味道。

白煙裡最顯眼的,現在應該是搬著油鍋坐在灰磚房前炸著面窩的老師傅。雖然架上只有一個面窩,但排隊的人,已是不少。一看招牌,竟是戶部巷有名的“金包銀”。便食指大動,當即付錢。由於排隊人多,我便不免要等。

細看之下,排隊的人,都是婦女級別的人物,最大的,該有60多歲了。每個人都以一種安靜而謙遜的神情,看著老師傅用顫抖的手,把香芋條子碼進模具,將飄著金色油花子的麵糊舀入,接著在麵糊中心劃一條豎著的粗條,最後放進翻滾著的油鍋裡。

老師傅很老了,雖然我有記得以來便知道他的年長,卻不想這次再見到他時,他露在袖管外的那雙顫抖而紅腫的手已支不住油鍋沉沉的重量,連抬起鍋子換碳都無比困難。但他仍不時向偶爾經過的人點頭,回應他們熱切的招呼:

“生意好啊?”

“哎,哎。”

或有熟客來了,極熟稔地問老師傅:“前面還幾多哩?”

“六個。”

“六個餅啊六個人?”

“餅,餅。”

“啊……那我也來六個。不要筋子啊。”

“好哩,六個不要筋子的。”

白氣混著老主顧們的爽利的笑和老師傅略顯呆板緘默的勤懇身軀,黃的是皮膚,黑的衣裳,紅的臉頰褐色的是油鍋,一切的顏色都瞬間變得鮮活。等待的眾人齊聲大笑,這不是一場兩個人的敘舊,是全武漢人的搭訕。

說起我的另一個心念之處,當算魚糊粉。據聞魚糊粉是碼頭文化的代表,口味香濃滾辣,且略帶葷腥,與油條或撒子一同吃,痛快無比。既是武漢一絕,又怎能錯過。只是店家開門時間隨意,我要吃上,怕要到中午。

便四處散步遊走,或逛逛戶部巷前後街道建築,也算歸來後對老城市的一個問候。白生生的煙氣裡,一品燒梅、豆皮大王、徐嫂魚糊粉、今楚湯包……一塊塊黑字招牌在店鋪仍在睡眠時便已然蘇醒,提醒著人們留意白氣後可能帶來的舌尖的蠕動,抑或是看似簡陋的店頭裡可能有著或曾經有過的傳說。

不得不說,比起原先的簡陋,戶部巷已經完全換了臉頭。走過巷尾的一段路子,全是辣牛蛙、烤翅、烤魷魚、坑土豆,不免覺得有些視覺疲勞。

人漸漸多了起來,滾濃的白煙和強烈的香氣,混雜著各類或高或低的說話或呼喊,將窄窄的巷子急促地填滿,像趕鞭子似地催著沉靜的空氣。而這多數的聲音,都不是武漢本地的調調。

大大小小的店面,都一一打起旗頭點上鍋灶。魚糊粉店裡人已是很多了。熱氣騰騰的牛雜湯的強烈香氣完全蓋過了一旁顏色清淡的藕湯。魚糊粉的確是一種獨特的菜肴,淡灰色渾濁的湯汁讓人聯想到羹,粉的質感則類似於廣西的生榨米粉,再撕進一整根的油條,頓時那小小的紙碗就有了要漲開的趨勢。

味道呢?借用同桌的一位吃客的話,“夠嗆人的,感冒的人吃了就最好了”。湯汁帶有魚類特有的腥味,入口則有濃濃的嗆鼻感和刺激感,“應是放了胡椒”。軟糯而不失乾脆的油條和著濃濃的魚糊湯入口,自有一種奇妙的融合,羹湯的滑潤在唇齒中遊弋之時隱約感覺到油條的軀殼在口中脆生生崩開的快感,在你還不知具體滋味之時已經迫不及待將其咽下,濃烈的回味只能趨勢你吃進第二口、第三口……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在你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爆滿時,你已經爆滿,但這一點是在你放下了碗筷後才覺察到的。

可惜我走出店鋪時,除了飽漲的肚皮,別的一切:溫情、熱切、親近、歸附,那些極有可能在人頭攢動的小店窄街上聽得到與見得到的一切,那些我曾經在武漢的小窄巷子裡聽到和看到的一切,我都沒有再感受到。

……

未完待續

文 / 沈塵

圖片 / 百度圖片

BGM / 走馬 - 陳粒

你想與20萬吃貨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嗎?歡迎給我們投稿~投稿郵箱等待著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點擊原文獲得更多資訊)

深夜談吃

你與吃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長按掃碼關注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帳號

深夜談吃是覆蓋千萬受眾的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

一看招牌,竟是戶部巷有名的“金包銀”。便食指大動,當即付錢。由於排隊人多,我便不免要等。

細看之下,排隊的人,都是婦女級別的人物,最大的,該有60多歲了。每個人都以一種安靜而謙遜的神情,看著老師傅用顫抖的手,把香芋條子碼進模具,將飄著金色油花子的麵糊舀入,接著在麵糊中心劃一條豎著的粗條,最後放進翻滾著的油鍋裡。

老師傅很老了,雖然我有記得以來便知道他的年長,卻不想這次再見到他時,他露在袖管外的那雙顫抖而紅腫的手已支不住油鍋沉沉的重量,連抬起鍋子換碳都無比困難。但他仍不時向偶爾經過的人點頭,回應他們熱切的招呼:

“生意好啊?”

“哎,哎。”

或有熟客來了,極熟稔地問老師傅:“前面還幾多哩?”

“六個。”

“六個餅啊六個人?”

“餅,餅。”

“啊……那我也來六個。不要筋子啊。”

“好哩,六個不要筋子的。”

白氣混著老主顧們的爽利的笑和老師傅略顯呆板緘默的勤懇身軀,黃的是皮膚,黑的衣裳,紅的臉頰褐色的是油鍋,一切的顏色都瞬間變得鮮活。等待的眾人齊聲大笑,這不是一場兩個人的敘舊,是全武漢人的搭訕。

說起我的另一個心念之處,當算魚糊粉。據聞魚糊粉是碼頭文化的代表,口味香濃滾辣,且略帶葷腥,與油條或撒子一同吃,痛快無比。既是武漢一絕,又怎能錯過。只是店家開門時間隨意,我要吃上,怕要到中午。

便四處散步遊走,或逛逛戶部巷前後街道建築,也算歸來後對老城市的一個問候。白生生的煙氣裡,一品燒梅、豆皮大王、徐嫂魚糊粉、今楚湯包……一塊塊黑字招牌在店鋪仍在睡眠時便已然蘇醒,提醒著人們留意白氣後可能帶來的舌尖的蠕動,抑或是看似簡陋的店頭裡可能有著或曾經有過的傳說。

不得不說,比起原先的簡陋,戶部巷已經完全換了臉頭。走過巷尾的一段路子,全是辣牛蛙、烤翅、烤魷魚、坑土豆,不免覺得有些視覺疲勞。

人漸漸多了起來,滾濃的白煙和強烈的香氣,混雜著各類或高或低的說話或呼喊,將窄窄的巷子急促地填滿,像趕鞭子似地催著沉靜的空氣。而這多數的聲音,都不是武漢本地的調調。

大大小小的店面,都一一打起旗頭點上鍋灶。魚糊粉店裡人已是很多了。熱氣騰騰的牛雜湯的強烈香氣完全蓋過了一旁顏色清淡的藕湯。魚糊粉的確是一種獨特的菜肴,淡灰色渾濁的湯汁讓人聯想到羹,粉的質感則類似於廣西的生榨米粉,再撕進一整根的油條,頓時那小小的紙碗就有了要漲開的趨勢。

味道呢?借用同桌的一位吃客的話,“夠嗆人的,感冒的人吃了就最好了”。湯汁帶有魚類特有的腥味,入口則有濃濃的嗆鼻感和刺激感,“應是放了胡椒”。軟糯而不失乾脆的油條和著濃濃的魚糊湯入口,自有一種奇妙的融合,羹湯的滑潤在唇齒中遊弋之時隱約感覺到油條的軀殼在口中脆生生崩開的快感,在你還不知具體滋味之時已經迫不及待將其咽下,濃烈的回味只能趨勢你吃進第二口、第三口……這樣的結果自然是,在你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爆滿時,你已經爆滿,但這一點是在你放下了碗筷後才覺察到的。

可惜我走出店鋪時,除了飽漲的肚皮,別的一切:溫情、熱切、親近、歸附,那些極有可能在人頭攢動的小店窄街上聽得到與見得到的一切,那些我曾經在武漢的小窄巷子裡聽到和看到的一切,我都沒有再感受到。

……

未完待續

文 / 沈塵

圖片 / 百度圖片

BGM / 走馬 - 陳粒

你想與20萬吃貨分享你的美食故事嗎?歡迎給我們投稿~投稿郵箱等待著你的故事:tougao@tonightfood.com(點擊原文獲得更多資訊)

深夜談吃

你與吃的故事,講給世界聽

長按掃碼關注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帳號

深夜談吃是覆蓋千萬受眾的WeMedia自媒體聯盟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