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AI觀察|發展人工智慧,江蘇有何作為?

“最江蘇”導讀

從技術人才儲備及研發實力來看,江蘇都位於全國前列,加上本身產業基礎較好,這些都為江蘇大力推進人工智慧產業提供有利條件。

江蘇是全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重要基地,

人工智慧領域研究人員遍及省內50多個高校、科研院所,擁有多位在國內外有著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同時,江蘇一批人工智慧龍頭骨幹企業正加速成長,人工智慧創新創業日益活躍。

面對滾滾而來的人工智慧新浪潮,江蘇如何發揮科教優勢抓住機遇打造全新產業鏈?

人工智慧深入智慧城市建設

“跟蹤識別”目標人臉的道路攝像頭、“四處流動”即可監測水質的智慧無人船、“過目不忘”地為非遺印花圖像建立資料庫……前不久,

首屆江蘇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大賽上,來自江蘇各地的12個優秀項目從208個專案中脫穎而出獲得獎項,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物聯網、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成為人工智慧專案的共同“基因”。

常熟理工學院電腦學院張方舟教授領銜的項目“管道全景檢測機器人”獲創業組一等獎。這一專案在2017年6月應用於漠大線輔線,

對俄羅斯至大慶1300公里的油氣管道進行巡檢。這款以等邊三角支撐形式設計的“機器人”,可攜帶攝像頭在管道任意角落“大展拳腳”,通過採集、識別、分析管道內壁圖像,判斷管道內部是否存在缺陷,保證管道運輸安全。

首屆江蘇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大賽現場

“很多管道洩漏都是由內壁缺陷引起,以往靠人工巡檢,需要專家騎著自行車、戴著氧氣罩深入管道。”張方舟說,智慧型機器人巡檢不僅更安全便捷,且更有效率,以600米的管道巡檢為例,人工需要耗費10小時,而機器人只需工作50分鐘,且巡檢準確率高達99.7%。

人工智慧早已深入智慧城市建設的眾多方面,有著貼合江蘇實際的實用性。江蘇科技大學研發的河長制助手——新型河道水汙監測與管理系統,

就是基於雲計算與物聯網兩大技術,通過感應水質、遠端監控、多水系資料共用等,為河水治理“開藥方”。研發人員表示,這一系統通過各類資料分析,為管理者及時提供準確決策參考,服務河長制的推行。

“跨攝像頭目標檢測、跟蹤與再識別”專案為智慧交通給出更優化解決方案。南京郵電大學通信與工程學院的學生蘇晉鵬介紹,這一項目在南京市公安局的道路攝像頭項目的基礎上,

嫁接人工智慧技術。該專案可在各個路口跨攝像頭識別出目標人臉,確保即時跟蹤,此外還能根據道路車輛通行資料,計算路段“運力圖”,為疏導、優化交通提供決策參考。

人工智慧與先進製造深度融合

“一台液晶屏自動檢測設備可以取代6個檢測工人,一條全自動的流水線可以實現無人化檢測,效率更高、誤差更少、成本更低,同時還能即時生成檢測大資料包告,為企業生產過程提供參考。”蘇州華興源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檢測事業副總經理潘鐵偉介紹,以往很多液晶廠都是用工大戶,員工少則大幾千人,多則兩三萬,這其中很多都是檢測人員,但這種狀態今後將逐漸改變,1000人的檢測隊伍留下10人複檢即可。

各國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紛紛制定發展戰略、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成果轉化,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製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從2016年四季度起,蘇州工業園區就著手謀劃,要加速在園區營造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生態,實現產業化。

蘇州工業園區打造人工智慧產業集聚中心和創新中心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已滲透到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江蘇製造業基礎厚實,科教人才資源豐富,在發展人工智慧方面既有良好的研發和產業基礎,也有廣闊的市場應用空間。

“率先佈局人工智慧產業,既順應了當前世界先進技術發展潮流與國家產業戰略佈局,也契合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實際,”蘇州工業園區科信局負責人認為,從當前發展情況看,人工智慧產業可能在智慧製造等應用領域最先形成規模,而園區製造業的大量優秀企業,將成為推動人工智慧與先進製造深度融合、實現園區人工智慧產業迅速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2017年7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與蘇州工業園區簽署合作協定,共同打造人工智慧產業集聚中心和國家級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打造人工智慧產業全鏈條

“在2017年國際人工智慧聯合大會展示和交流的科研成果中,約有1/3來自中國,超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排在第一位。”國際人工智慧學會2019程式委員會主席、江蘇省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周志華教授表示,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反映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的長足進步,以及中國在未來數十年內領跑人工智慧領域的雄心。

“人工智慧新浪潮,為江蘇提供產業發展新賽道。”

“從技術人才儲備及研發實力來看,江蘇都位於全國前列,加上本身產業基礎較好,這些都為江蘇大力推進人工智慧產業提供有利條件。”周志華分析認為,目前,北京、深圳、上海的人工智慧產業盤子較大,江蘇雖處於第一梯隊,不過位置偏後,究其原因,跟產業集聚度不高有關係。他建議,學習矽谷經驗,集聚相關企業形成“虹吸效應”,吸引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紮堆”彙集,打造人工智慧完整產業鏈。

2017年3月,蘇州工業園區發佈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五年行動計畫和若干發展意見,率先佈局人工智慧產業,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人工智慧產業集聚中心、國家級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行動計畫提出,到2020年,園區要建成5個以上人工智慧相關特色產業園、孵化基地和創新平臺,設立百億級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基金,力爭培育2-3家十億級、1-2家百億級人工智慧龍頭企業。

“人工智慧新浪潮,為江蘇提供產業發展新賽道。”江蘇省雙創研究會執行副秘書長、獨角獸資本江蘇合夥人衛旺博士說。

為企業生產過程提供參考。”蘇州華興源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檢測事業副總經理潘鐵偉介紹,以往很多液晶廠都是用工大戶,員工少則大幾千人,多則兩三萬,這其中很多都是檢測人員,但這種狀態今後將逐漸改變,1000人的檢測隊伍留下10人複檢即可。

各國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紛紛制定發展戰略、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成果轉化,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製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從2016年四季度起,蘇州工業園區就著手謀劃,要加速在園區營造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生態,實現產業化。

蘇州工業園區打造人工智慧產業集聚中心和創新中心

人工智慧的發展正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已滲透到生產生活的許多方面。江蘇製造業基礎厚實,科教人才資源豐富,在發展人工智慧方面既有良好的研發和產業基礎,也有廣闊的市場應用空間。

“率先佈局人工智慧產業,既順應了當前世界先進技術發展潮流與國家產業戰略佈局,也契合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實際,”蘇州工業園區科信局負責人認為,從當前發展情況看,人工智慧產業可能在智慧製造等應用領域最先形成規模,而園區製造業的大量優秀企業,將成為推動人工智慧與先進製造深度融合、實現園區人工智慧產業迅速規模化發展的重要基礎。

2017年7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與蘇州工業園區簽署合作協定,共同打造人工智慧產業集聚中心和國家級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打造人工智慧產業全鏈條

“在2017年國際人工智慧聯合大會展示和交流的科研成果中,約有1/3來自中國,超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排在第一位。”國際人工智慧學會2019程式委員會主席、江蘇省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周志華教授表示,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反映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的長足進步,以及中國在未來數十年內領跑人工智慧領域的雄心。

“人工智慧新浪潮,為江蘇提供產業發展新賽道。”

“從技術人才儲備及研發實力來看,江蘇都位於全國前列,加上本身產業基礎較好,這些都為江蘇大力推進人工智慧產業提供有利條件。”周志華分析認為,目前,北京、深圳、上海的人工智慧產業盤子較大,江蘇雖處於第一梯隊,不過位置偏後,究其原因,跟產業集聚度不高有關係。他建議,學習矽谷經驗,集聚相關企業形成“虹吸效應”,吸引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紮堆”彙集,打造人工智慧完整產業鏈。

2017年3月,蘇州工業園區發佈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五年行動計畫和若干發展意見,率先佈局人工智慧產業,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人工智慧產業集聚中心、國家級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行動計畫提出,到2020年,園區要建成5個以上人工智慧相關特色產業園、孵化基地和創新平臺,設立百億級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基金,力爭培育2-3家十億級、1-2家百億級人工智慧龍頭企業。

“人工智慧新浪潮,為江蘇提供產業發展新賽道。”江蘇省雙創研究會執行副秘書長、獨角獸資本江蘇合夥人衛旺博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