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咖啡知識|全球53個咖啡產地大調研——亞洲篇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

咖啡行業交流請加

私人微信前街精品咖啡,微信號:

(長按複製)

qianjiecoffee

亞洲咖啡

味道的特徵:深沉的風味與濃厚口感

亞洲豆及海島風味:醇厚度比中南美洲豆與非洲豆要高,

但酸味較低,風味略帶沉木、藥草、香料與泥土味,低沉的悶香高於上揚的酸香味。海島豆比較清淡溫和,有種淡雅調。

提到亞洲的咖啡,咖啡愛好者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渾厚沉穩。正因為亞洲咖啡厚重的特點,在製作意式拼配咖啡時,非常適合作為基底。亞洲的咖啡生豆處理一般採用濕法或半濕法的加工處理方式,生豆的豆型大多比較均勻,只是半濕法處理後的豆子顏色較暗。

亞洲咖啡的普遍特點是風味厚重,甜味強烈圓潤,但香氣與明亮度略顯平淡。

四十二、印度

滑膩可口,顆粒均勻的咖啡。

印度咖啡之所以受到咖啡愛好都有的喜愛,這有幾種原因,但最生要的是由於應用在咖啡豆上的一個加工過程,

通常被稱作"季風"(monsooning)過程。在過去,乘客或貨物搭乘帆船往來印度,大約需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歐洲。在運送途中由於空氣濕度高,生咖啡豆的味道和顏色都有所改變,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咖啡豆已由原來的綠色轉為一種奇特的黃色。

消費者們漸漸習慣了這一點,所以當蒸汽輪船縮短了旅途的時間之後,咖啡生產者發現消費者仍然想要原來那樣顏色和味道且受長途旅行影響的咖啡豆。

為了能再造出原來那種咖啡的風味,就採用了"季風"處理過程。每年的5、6月份,在印度的西南部會出現季風現象,因此在季風季節,人們將咖啡攤在四周敞開的特製房子裡,大約有12~20釐米的在厚度,在那幾放置5天,再一遍又一遍地用耙子梳耙這些咖啡豆,以便使所有的咖啡豆都接觸到當時濕度極高的空氣,然後把這些咖豆松松地裝到袋子裡堆起來,
以便使季風可以吹透袋子。

這些袋子每週重新裝一次、堆一次,一共經過7周,直到咖啡豆變了顏色和味道。最後這些咖啡豆經過手工挑選,除去那些未受到"季風"影響的咖啡豆,然後裝袋,準備出口。每年10月到次年2月是製作"季風"咖啡的好時節。

除了在卡納塔克(Karnataka)邦之外,上好的咖啡在西南部的喀拉拉(Kerala)邦的特利切裡(Tellichery)和馬拉爾(Malabar)也有種植,另外還有東南部泰米納德(TamilNadu),以前曾叫做馬德拉斯省)邦的尼爾吉裡斯(Nilgiris)。

上好的印度咖啡也被劃歸為阿拉比卡種植園咖啡,最優等的是A級、B級、C級和T級。"季風"咖啡分為優質馬拉巴爾(MonsoonedMalabarAA級咖啡和"季風"巴桑尼克利(MonsoonedBasanically)咖啡。印度另外也生產一些豆形漿果咖啡。

當前,咖啡業所面臨的問題是-官僚主義嚴重,稅收過重,投資匱乏。目前,印度咖啡委員會(IndianCffeeBoard)控制著整個咖啡業,統一收購咖啡,然後出售。咖啡以大批量拍賣的形式售出。這些咖啡被混合在一起以達到一定的貿易數量,而這又使莊園和地區之間的差異不復存在了,因此致使許多優質咖啡的生產者缺乏足夠的動力來生產獨具特色、品質上乘的咖啡豆。政府于1992年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努力,在幾個優質咖啡生產區通過A級咖啡種植園的種子獲得了著名的瓦利納吉茨咖啡(ValleyNuggets)。人們希望這能鼓勵其他的咖啡種植者,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確實渴望將自己的產品打入美食咖啡市場。

四十三、印尼

令你神清氣爽,可以隨時飲用的咖啡。

整個印尼(Indonesia)島都出產咖啡,爪哇在咖啡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7世紀中期,咖啡樹由荷蘭人引入印尼(某些官方資料認為比這更早一些)。1712年第一批來自爪哇的咖啡銷到阿姆斯特丹。然而,1877年所有種植園的咖啡樹均被咖啡銹病毀壞,而不得不從非洲引進羅百氏特咖啡樹替代原有樹種。今天只有6%~10%的咖啡豆是阿拉比卡咖啡豆。印度尼西來是世界上羅百氏特咖啡的主要生產國,每年生產680萬袋咖啡,大半咖啡出自小種植園,約占總產量的90%。

曼特寧是全世界最適合深烘焙的咖啡豆之一,其中一個著名的原因是它在深烘焙之後本身的特質並不會消失,曼特甯厚重的風味與低酸度,加上濃稠如中藥的口感使它在亞洲地區非常受歡迎,事實上品質優良的曼特甯也非常適合中淺烘焙,在這樣的烘焙程度下可以展現出不錯的水果風味。

【印尼蘇門答臘島曼特甯】(傳統濕刨法 中深度烘焙)--烘焙吐司,堅果,松木,焦糖,草藥,蘇門答臘蘇北省的多巴湖和亞齊的塔瓦湖區域都出產曼特寧咖啡,這就是著名的“兩湖雙曼”。

整個群島最好種植區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島(Blawan)、蘇拉威西島(Sulawesi)、弗洛勒斯島(Flores)。

爪哇生產精緻的芳香型咖啡,酸度相對較低,口感細膩,均衡度好。爪哇咖啡的香味和酸度比蘇門答臘島和蘇拉威西島的咖啡更勝一籌.爪哇最好的種植園是布拉萬(Blawan)、詹姆比特(Jambit)、卡尤馬斯(Kayumas)和潘庫爾(Pankur)等。爪哇摩卡咖啡是爪哇咖啡和葉門摩卡咖啡的混合品。

印尼群島的第二大島蘇門答臘島是印尼的石油工業中心,島上的橡膠和木材也是有名的出口商品。但是蘇門答臘島的咖啡更加令人矚目,該咖啡與爪哇咖啡相似,只是顆粒稍重一些。曼德海令(Mandheling)和安柯拉(Ankola)的咖啡豆也倍受重視,前者甚至被譽為世界上顆粒最飽滿的咖啡豆。

位於婆羅洲(Brneo)和新幾內亞之間的蘇拉威西島有時亦被稱為西裡伯斯(Celebes)。該島出產的咖啡,顆粒飽滿、香味濃郁。最好的咖啡豆產自該島南部的卡洛西(Kalossi)和蘭特包(Rantepao)。在眾多品牌種,不妨試一下西裡伯斯卡洛西咖啡。

整體上看,印尼咖啡味道很濃,口味香醇,略帶糖漿味,酸度極好,其兩個主要出口市場是德國和日本,這從側面反映了該咖啡的優異品質。吸引消費者的是它那阿拉比卡咖啡豆特有的上乘品質。你可將牛奶或奶油加入高品質的印尼咖啡中而不必擔心會影響其味道。印尼咖啡共分六等,最好的是AP。0但無人確知這兩個大寫字母究竟代表著什麼。

黃金曼特寧咖啡的香氣濃郁而厚實,帶有明朗的優質酸性,高均衡度,有時具有堅果味,令人回味無窮。不論是外觀上、品質上,爪哇咖啡特級都相當優良,就像女人隱約的嬌媚,迷人且恰到好處,令人懷念。

當輪船取代帆船之後,這些島嶼出產的咖啡面臨著與來自邁索爾(Mysore)的印度咖啡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消費者已經習慣受長途旅行影響的咖啡,因而他們不願接受這種"新鮮"咖啡的口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印尼政府竭力仿製受長途旅行影響的咖啡,他們把咖啡豆"貯存"多達一年之久.然而不盡人意的是這種經過濕潤處理的咖啡,味道未被廣泛接受,以至於影響了其咖啡的良好聲譽。

然而,印尼的"貯存"咖啡或叫"旅途"咖啡至今仍在生產.它的銷售品牌一般是"昔日政府"(OldGovernment)"老布朗"(OldBrown)和"昔日爪哇"(OldJava)。

儘管印尼出產如此之多令人叫好的咖啡,但令人不解的是當地居民更喜歡飲用土耳其風味的咖啡,而不是其久負盛名的歐洲風味的咖啡。

四十四、葉門

來自咖啡故鄉的咖啡豆。

在西元6世紀前,葉門(Yemen)一直被稱為阿拉比卡,因而從葉門運至其他地方的咖啡樹也被稱為阿拉比卡咖啡樹。但是這些樹的原產地是衣索比亞,是荷蘭人把這些咖啡樹散播到世界各地的。向東航行繞過好望角(TheCapeOfGoodHope)的荷蘭商人,在他們開始長途跋涉到達印度以前,要先經過非洲的東海岸行至葉門的摩卡(Mocha)港。1696年,荷蘭人把咖啡樹引入錫蘭(現名斯里蘭卡),然後又引入到爪哇的巴塔維亞(Batavia)。

摩卡咖啡豆比絕大多數咖啡豆更小圓,這使得摩卡咖啡豆看起來很像豌豆-事實上豆形漿果咖啡豆(Peaberrybean)有時也被稱為摩卡咖啡豆。摩卡咖啡豆的外形又與衣索比亞的哈拉(Harrar)咖啡豆相似,它顆粒小、酸度高,還混合著一種奇異而不可名狀的辛辣味道。仔細品嘗,還能辨別出一點巧克力味,因此把巧克力加入咖啡的嘗試是一種很自然的發展過程。

在葉門,咖啡種植者栽種楊樹來給咖啡提供生長所需要的蔭涼。如同過去一樣,這些樹種植在陡峭的梯田上,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較少的降雨和有限的土地資源。除了蒂皮卡咖啡樹和波旁咖啡樹以外,還有十多種原產於衣索比亞的不同咖啡樹種在葉門種植。但是,即使是上好的咖啡,如優等摩卡咖啡,風乾後果皮都和豆連在一起。葉門直到現在還經常使用傳統的石磨除去幹硬的果殼,這樣一來就使咖啡豆的形狀很不規則,而且經常損傷咖啡豆。

儘管葉門咖啡品質上乘,滑膩芳香,但是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品質不能得到持續保證,其咖啡豆等級的劃分也是不確定的。傳統上認為,葉門最好的咖啡豆來自馬塔里(Mattari),沙爾奇(Sharki)次之,然後是沙那尼(Sanani)。這些咖啡豆咖啡因含量低,在12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口。過去一直存在的問題是產自北方的咖啡在從南部港口亞當(Aden)裝運前就被摻入劣質之物。只有從霍德達(Hodeida)港口裝運的咖啡才能被確定為真正產自北方。葉門的咖啡絕大多數靠自然條件生長的,這主要由於種植者缺少資金的緣故。

四十五、菲律賓

前程遠大。

咖啡被引進菲律賓(Philippines)是在19世紀早期,到1880年該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咖啡出口國.然而由於咖啡銹病蔓延成災,1880年後不久,該國就成了咖啡進口國。

但是,咖啡種植業現已逐漸恢復。今天,經過緩慢而穩步的發展,該國咖啡業不斷成長,發展優質品種的潛力很大。菲律賓咖啡業由國家產業貿易部門經營,但管理上較鬆散,而所有的咖啡出口都由私營公司來操作。

事實上,菲律賓是能夠種植4個咖啡品種的少數國家之一,這4個品種分別是羅百氏特、利伯瑞卡、埃克塞爾沙和阿拉比卡咖啡。菲律賓最南端的第二大島棉蘭老(Mindanao)島出產優質高產的阿拉比卡咖啡。

四十六、越南

今天的生產大國,明天的生產巨人。

也許是受法國殖民統治的影響,越南種植的咖啡具有法國風味.阿拉比卡咖啡由法國傳教士首先帶到越南,1865~1876年40多萬株咖啡樹被引入越南,種植在東京(Tonkin)灣附近,大都是爪哇或波旁品種。

目前,越南的咖啡產量在不斷增長.越南的出口新產品中,茶葉居第一位,咖啡居第二位,出產的品種主要是羅百氏特咖啡豆,1980年出口66000袋,1994年猛增到20多萬噸。96%的羅百氏特咖啡來自小農場,但是一些國有農場也種植咖啡樹。

越南的咖啡每公頃產量高達950公斤,許多新種植的咖啡樹由是日本人投資的。

早2年前,看過份調查報告,越南的咖啡豆產量已經趕超哥倫比亞,排在巴西之後,世界第二。但是種植的是羅布斯塔的樹種,在咖啡豆品質上還是和哥倫比亞、巴西這類國家有不小的差距!

四十六、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算是印尼咖啡中的異數。咖啡莊園林立,規模有大有小,小莊園大多生產水洗有機豆,味道濃烈但是沒有土味,這些小莊園也生產少量的日曬豆,這些日曬豆比起水洗豆味道變化較多且細膩;大莊園咖啡口感比較乾淨細緻,但有人嫌其卻少了一點個性。基本上,巴布新幾內亞咖啡的質地比爪哇豆更輕,有點類似好的中美洲豆。該地的咖啡樹大多來自牙買加的阿拉比卡豆的鐵比卡種,雜以坦尚尼亞的鐵比卡的阿如詩類豆。

【巴布亞紐幾內亞天堂鳥】(水洗 中度烘焙)--堅果、蔗糖、低酸扎實,是來自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有名的農園西格裡(Sigri Estate),麻袋上漂亮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鳥,天堂鳥,有“小藍山”的美譽,【鐵皮卡】種,口感均衡偏濃郁,整體平衡優雅、乾淨順滑,堅果帶有水果的芳香

四十八、中國雲南

雲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地處北緯15°至北回歸線之間,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2000米,地形以山地、坡地為主,且起伏較大、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豐富、晝夜溫差大,這些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雲南小粒種咖啡品味的特殊性-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味。早在五十年代,雲南小粒種咖啡就在國際咖啡市場上大受歡迎,被評定為咖啡中的上品。

史可追溯到1892年。一位法國傳教士從境外將咖啡種帶進雲南,並在雲南省賓川縣的一個山谷裡種植成功。這批咖啡種子繁衍的咖啡植株至今在賓川縣仍然有三十多株在開花結果。

年代中期,一度種植規模達4000公頃。至1997年末,全省咖啡種植面積已達7800公頃。目前全省種植面積占全國面積的70%,產量占全國的83%,無論是從種植面積和咖啡豆產量來看,雲南咖啡已確立了中國國內的主導地位。

種植區主要分佈在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州。保山氣溫平均為21.5℃,最高達40.4℃,終年基本無霜,是公認的最佳小粒咖啡產地。這裡培育的小粒咖啡以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顆粒小面勻稱,醇香濃郁,且帶有果味而馳名中外。國際咖啡組織品嘗專家將雲南咖啡評價為哥倫比亞濕法加工的小粒種咖啡一類,為世界上最高品質的咖啡。

口感:入口柔順,亞洲草本植物香氣,酸味活潑明亮,兩頰生津,酸柔、醇厚均衡感好,層次豐富,餘韻黑巧克力、蜂蜜、蔗糖味道明顯,完全冷卻後,紅糖風味。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這些咖啡被混合在一起以達到一定的貿易數量,而這又使莊園和地區之間的差異不復存在了,因此致使許多優質咖啡的生產者缺乏足夠的動力來生產獨具特色、品質上乘的咖啡豆。政府于1992年曾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努力,在幾個優質咖啡生產區通過A級咖啡種植園的種子獲得了著名的瓦利納吉茨咖啡(ValleyNuggets)。人們希望這能鼓勵其他的咖啡種植者,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確實渴望將自己的產品打入美食咖啡市場。

四十三、印尼

令你神清氣爽,可以隨時飲用的咖啡。

整個印尼(Indonesia)島都出產咖啡,爪哇在咖啡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7世紀中期,咖啡樹由荷蘭人引入印尼(某些官方資料認為比這更早一些)。1712年第一批來自爪哇的咖啡銷到阿姆斯特丹。然而,1877年所有種植園的咖啡樹均被咖啡銹病毀壞,而不得不從非洲引進羅百氏特咖啡樹替代原有樹種。今天只有6%~10%的咖啡豆是阿拉比卡咖啡豆。印度尼西來是世界上羅百氏特咖啡的主要生產國,每年生產680萬袋咖啡,大半咖啡出自小種植園,約占總產量的90%。

曼特寧是全世界最適合深烘焙的咖啡豆之一,其中一個著名的原因是它在深烘焙之後本身的特質並不會消失,曼特甯厚重的風味與低酸度,加上濃稠如中藥的口感使它在亞洲地區非常受歡迎,事實上品質優良的曼特甯也非常適合中淺烘焙,在這樣的烘焙程度下可以展現出不錯的水果風味。

【印尼蘇門答臘島曼特甯】(傳統濕刨法 中深度烘焙)--烘焙吐司,堅果,松木,焦糖,草藥,蘇門答臘蘇北省的多巴湖和亞齊的塔瓦湖區域都出產曼特寧咖啡,這就是著名的“兩湖雙曼”。

整個群島最好種植區在爪哇島、蘇門答臘島(Blawan)、蘇拉威西島(Sulawesi)、弗洛勒斯島(Flores)。

爪哇生產精緻的芳香型咖啡,酸度相對較低,口感細膩,均衡度好。爪哇咖啡的香味和酸度比蘇門答臘島和蘇拉威西島的咖啡更勝一籌.爪哇最好的種植園是布拉萬(Blawan)、詹姆比特(Jambit)、卡尤馬斯(Kayumas)和潘庫爾(Pankur)等。爪哇摩卡咖啡是爪哇咖啡和葉門摩卡咖啡的混合品。

印尼群島的第二大島蘇門答臘島是印尼的石油工業中心,島上的橡膠和木材也是有名的出口商品。但是蘇門答臘島的咖啡更加令人矚目,該咖啡與爪哇咖啡相似,只是顆粒稍重一些。曼德海令(Mandheling)和安柯拉(Ankola)的咖啡豆也倍受重視,前者甚至被譽為世界上顆粒最飽滿的咖啡豆。

位於婆羅洲(Brneo)和新幾內亞之間的蘇拉威西島有時亦被稱為西裡伯斯(Celebes)。該島出產的咖啡,顆粒飽滿、香味濃郁。最好的咖啡豆產自該島南部的卡洛西(Kalossi)和蘭特包(Rantepao)。在眾多品牌種,不妨試一下西裡伯斯卡洛西咖啡。

整體上看,印尼咖啡味道很濃,口味香醇,略帶糖漿味,酸度極好,其兩個主要出口市場是德國和日本,這從側面反映了該咖啡的優異品質。吸引消費者的是它那阿拉比卡咖啡豆特有的上乘品質。你可將牛奶或奶油加入高品質的印尼咖啡中而不必擔心會影響其味道。印尼咖啡共分六等,最好的是AP。0但無人確知這兩個大寫字母究竟代表著什麼。

黃金曼特寧咖啡的香氣濃郁而厚實,帶有明朗的優質酸性,高均衡度,有時具有堅果味,令人回味無窮。不論是外觀上、品質上,爪哇咖啡特級都相當優良,就像女人隱約的嬌媚,迷人且恰到好處,令人懷念。

當輪船取代帆船之後,這些島嶼出產的咖啡面臨著與來自邁索爾(Mysore)的印度咖啡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消費者已經習慣受長途旅行影響的咖啡,因而他們不願接受這種"新鮮"咖啡的口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印尼政府竭力仿製受長途旅行影響的咖啡,他們把咖啡豆"貯存"多達一年之久.然而不盡人意的是這種經過濕潤處理的咖啡,味道未被廣泛接受,以至於影響了其咖啡的良好聲譽。

然而,印尼的"貯存"咖啡或叫"旅途"咖啡至今仍在生產.它的銷售品牌一般是"昔日政府"(OldGovernment)"老布朗"(OldBrown)和"昔日爪哇"(OldJava)。

儘管印尼出產如此之多令人叫好的咖啡,但令人不解的是當地居民更喜歡飲用土耳其風味的咖啡,而不是其久負盛名的歐洲風味的咖啡。

四十四、葉門

來自咖啡故鄉的咖啡豆。

在西元6世紀前,葉門(Yemen)一直被稱為阿拉比卡,因而從葉門運至其他地方的咖啡樹也被稱為阿拉比卡咖啡樹。但是這些樹的原產地是衣索比亞,是荷蘭人把這些咖啡樹散播到世界各地的。向東航行繞過好望角(TheCapeOfGoodHope)的荷蘭商人,在他們開始長途跋涉到達印度以前,要先經過非洲的東海岸行至葉門的摩卡(Mocha)港。1696年,荷蘭人把咖啡樹引入錫蘭(現名斯里蘭卡),然後又引入到爪哇的巴塔維亞(Batavia)。

摩卡咖啡豆比絕大多數咖啡豆更小圓,這使得摩卡咖啡豆看起來很像豌豆-事實上豆形漿果咖啡豆(Peaberrybean)有時也被稱為摩卡咖啡豆。摩卡咖啡豆的外形又與衣索比亞的哈拉(Harrar)咖啡豆相似,它顆粒小、酸度高,還混合著一種奇異而不可名狀的辛辣味道。仔細品嘗,還能辨別出一點巧克力味,因此把巧克力加入咖啡的嘗試是一種很自然的發展過程。

在葉門,咖啡種植者栽種楊樹來給咖啡提供生長所需要的蔭涼。如同過去一樣,這些樹種植在陡峭的梯田上,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較少的降雨和有限的土地資源。除了蒂皮卡咖啡樹和波旁咖啡樹以外,還有十多種原產於衣索比亞的不同咖啡樹種在葉門種植。但是,即使是上好的咖啡,如優等摩卡咖啡,風乾後果皮都和豆連在一起。葉門直到現在還經常使用傳統的石磨除去幹硬的果殼,這樣一來就使咖啡豆的形狀很不規則,而且經常損傷咖啡豆。

儘管葉門咖啡品質上乘,滑膩芳香,但是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品質不能得到持續保證,其咖啡豆等級的劃分也是不確定的。傳統上認為,葉門最好的咖啡豆來自馬塔里(Mattari),沙爾奇(Sharki)次之,然後是沙那尼(Sanani)。這些咖啡豆咖啡因含量低,在12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口。過去一直存在的問題是產自北方的咖啡在從南部港口亞當(Aden)裝運前就被摻入劣質之物。只有從霍德達(Hodeida)港口裝運的咖啡才能被確定為真正產自北方。葉門的咖啡絕大多數靠自然條件生長的,這主要由於種植者缺少資金的緣故。

四十五、菲律賓

前程遠大。

咖啡被引進菲律賓(Philippines)是在19世紀早期,到1880年該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咖啡出口國.然而由於咖啡銹病蔓延成災,1880年後不久,該國就成了咖啡進口國。

但是,咖啡種植業現已逐漸恢復。今天,經過緩慢而穩步的發展,該國咖啡業不斷成長,發展優質品種的潛力很大。菲律賓咖啡業由國家產業貿易部門經營,但管理上較鬆散,而所有的咖啡出口都由私營公司來操作。

事實上,菲律賓是能夠種植4個咖啡品種的少數國家之一,這4個品種分別是羅百氏特、利伯瑞卡、埃克塞爾沙和阿拉比卡咖啡。菲律賓最南端的第二大島棉蘭老(Mindanao)島出產優質高產的阿拉比卡咖啡。

四十六、越南

今天的生產大國,明天的生產巨人。

也許是受法國殖民統治的影響,越南種植的咖啡具有法國風味.阿拉比卡咖啡由法國傳教士首先帶到越南,1865~1876年40多萬株咖啡樹被引入越南,種植在東京(Tonkin)灣附近,大都是爪哇或波旁品種。

目前,越南的咖啡產量在不斷增長.越南的出口新產品中,茶葉居第一位,咖啡居第二位,出產的品種主要是羅百氏特咖啡豆,1980年出口66000袋,1994年猛增到20多萬噸。96%的羅百氏特咖啡來自小農場,但是一些國有農場也種植咖啡樹。

越南的咖啡每公頃產量高達950公斤,許多新種植的咖啡樹由是日本人投資的。

早2年前,看過份調查報告,越南的咖啡豆產量已經趕超哥倫比亞,排在巴西之後,世界第二。但是種植的是羅布斯塔的樹種,在咖啡豆品質上還是和哥倫比亞、巴西這類國家有不小的差距!

四十六、巴布亞紐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算是印尼咖啡中的異數。咖啡莊園林立,規模有大有小,小莊園大多生產水洗有機豆,味道濃烈但是沒有土味,這些小莊園也生產少量的日曬豆,這些日曬豆比起水洗豆味道變化較多且細膩;大莊園咖啡口感比較乾淨細緻,但有人嫌其卻少了一點個性。基本上,巴布新幾內亞咖啡的質地比爪哇豆更輕,有點類似好的中美洲豆。該地的咖啡樹大多來自牙買加的阿拉比卡豆的鐵比卡種,雜以坦尚尼亞的鐵比卡的阿如詩類豆。

【巴布亞紐幾內亞天堂鳥】(水洗 中度烘焙)--堅果、蔗糖、低酸扎實,是來自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有名的農園西格裡(Sigri Estate),麻袋上漂亮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鳥,天堂鳥,有“小藍山”的美譽,【鐵皮卡】種,口感均衡偏濃郁,整體平衡優雅、乾淨順滑,堅果帶有水果的芳香

四十八、中國雲南

雲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地處北緯15°至北回歸線之間,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2000米,地形以山地、坡地為主,且起伏較大、土壤肥沃、日照充足、雨量豐富、晝夜溫差大,這些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了雲南小粒種咖啡品味的特殊性-濃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帶果味。早在五十年代,雲南小粒種咖啡就在國際咖啡市場上大受歡迎,被評定為咖啡中的上品。

史可追溯到1892年。一位法國傳教士從境外將咖啡種帶進雲南,並在雲南省賓川縣的一個山谷裡種植成功。這批咖啡種子繁衍的咖啡植株至今在賓川縣仍然有三十多株在開花結果。

年代中期,一度種植規模達4000公頃。至1997年末,全省咖啡種植面積已達7800公頃。目前全省種植面積占全國面積的70%,產量占全國的83%,無論是從種植面積和咖啡豆產量來看,雲南咖啡已確立了中國國內的主導地位。

種植區主要分佈在臨滄、保山、思茅、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州。保山氣溫平均為21.5℃,最高達40.4℃,終年基本無霜,是公認的最佳小粒咖啡產地。這裡培育的小粒咖啡以濃而不苦、香而不烈,顆粒小面勻稱,醇香濃郁,且帶有果味而馳名中外。國際咖啡組織品嘗專家將雲南咖啡評價為哥倫比亞濕法加工的小粒種咖啡一類,為世界上最高品質的咖啡。

口感:入口柔順,亞洲草本植物香氣,酸味活潑明亮,兩頰生津,酸柔、醇厚均衡感好,層次豐富,餘韻黑巧克力、蜂蜜、蔗糖味道明顯,完全冷卻後,紅糖風味。

免責聲明: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注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注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