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游|南京,永樂年間的大航海時代

“絲綢之路旅遊年” 《旅行家》特別策劃

海上絲路之旅 第4站

南京,永樂年間的大航海時代

座標: 南京

推薦人:樓學,文史學者

線路特色: 海上絲綢之路(四)

西元1405年,作為明朝首都的南京見證了中國歷史上最浩大的一次海洋征程。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率領兩萬八千人出使南洋,62艘大船組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

由蘇州附近的長江入海,經福建、占城、三寶瓏、巴領旁,穿越麻六甲海峽和孟加拉灣,直抵錫蘭和古裡。在幾乎所有關於海上絲路的地圖上,這段始自永樂三年的偉大航行奠定了海絲的基本路網。

鄭和船隊每次出海,“雲帆蔽日”,浩浩蕩蕩,極大地張揚了明朝的國力。在此後的28年間,明朝的船隊遍及東南亞、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乃至遙遠的東非,而作為帝國權力的中心,

南京是“七下西洋”的重要決策地點,促使著中國人先于西方世界80年探索了半個地球的海面。然而永樂遷都北京,鄭和之後更無鄭和, 南京的都城歲月和東方的大航海時代先後落下了帷幕。

南京天妃宮

鼓樓區建甯路204號

公交10路至建甯路站

相傳鄭和當年航行途中數次遭遇巨大的風浪, 幸得媽祖顯靈而化險為夷。因此在鄭和的航行沿途,建立了不少的天妃宮。1407年第一次航行歸國後,

即奏請在南京建設天妃宮。1937年, 天妃宮的所有建築毀於日軍戰火,直到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時才重新建成。

靜海寺

鼓樓區建甯路288號

公交10路至建甯路站

這裡是明朝皇帝為了表彰鄭和航海功績而修建的寺院,卻在清代時又成了《中英南京條約》的談判地點。

從七下西洋到被迫再次打開國門,這處小小的紀念館見證了這段歷史盛極而衰的兩個端點,也是中國海權旁落的一聲歎息。寺內保存有永樂十四年(1416年) 的天妃宮碑,為第四次下西洋後所立。

龍江船廠遺址

鼓樓區灕江路57號

公交133路至寶船遺址公園站

龍江船廠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永樂年間成祖派遣鄭和遠下西洋時,其寶船就是在這裡建造的。船廠分為前後兩廠, 分別有獨立的水道通往長江,如今的遺址上還保存有三個造船船塢,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中世紀船廠遺址。

浡泥國王墓

雨花臺區安德門外石子崗

公交120路至甯雙路站

永樂三年是一個奇妙的年份,鄭和第一次遠下西洋的同時,浡泥國王派遣使者進貢明朝而獲封國王。三年之後,浡泥國王攜妻帶子前往南京親自覲見明成祖,卻在南京患病去世,死後葬于城南石子崗。如今的浡泥國王墓還保存了當年的神道、石像生和墓碑等文物。園區內辟有中國汶萊友誼館。

鄭和墓

江甯區牛首山南麓

公交710路至周村站

鄭和的傳奇一生安息於此。1433年,在最後的一次航行中鄭和在印度古裡病逝,敕葬于城南牛首山。但這處墓葬仍然存在爭議, 不少學者認為這裡只是鄭和的衣冠塚。目前鄭和墓建有公園和史料陳列館。

洪保墓

江甯區祖堂山

公交853路至祖堂山站

洪保是鄭和的副使,曾多次隨同鄭和出使西洋,是船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2010年,墓葬于祖堂山的南京市社會福利院發現,出土的741字《壽藏銘》記敘了洪保的生平,是研究“七下西洋”的珍貴史料。

南京是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中心之一,

尋找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還可前往

棲霞寺

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的棲霞寺是佛教三論宗的祖庭。舍利塔建於五代,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高達15米的塔身上密集地表現了從“乘象投胎”到“毗荼焚化”的佛傳故事。寺內還有千佛崖石窟,保存有五百餘尊佛像和珍貴的飛天壁畫。

靈穀寺

前身是建於天監十三年(514年)的開善精舍,唐宋年間曆有修建,于明代時因修建孝陵而遷至現址,更名“靈穀禪寺”。寺廟建築于同治年間毀于戰火,現存無梁殿、靈穀塔、三絕碑等, 玄奘紀念堂中供奉有玄奘頂骨舍利。

世界僅存的佛頂骨舍利

位於南京城南的大報恩寺自南朝時就已是著名的寺院,而明代永樂年間修建的琉璃塔更成為中古世紀的七大奇跡之一,歷時16 年營造方才竣工,塔身高達78米,通體裝飾華麗的琉璃磚瓦。1856年,塔身被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成為這場農民運動內訌的犧牲品。2008年,在複建過程出土鐵函,發現七寶阿育王塔,其中所供奉的佛頂骨舍利是世界僅存的孤品,也是佛教中至高無上的聖物。複建的大報恩寺塔已經完工,原址保存有大報恩寺碑,部分琉璃構件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

南京旅遊

- END -

2017年4月刊已上架

春天走進動物園

浡泥國王墓

雨花臺區安德門外石子崗

公交120路至甯雙路站

永樂三年是一個奇妙的年份,鄭和第一次遠下西洋的同時,浡泥國王派遣使者進貢明朝而獲封國王。三年之後,浡泥國王攜妻帶子前往南京親自覲見明成祖,卻在南京患病去世,死後葬于城南石子崗。如今的浡泥國王墓還保存了當年的神道、石像生和墓碑等文物。園區內辟有中國汶萊友誼館。

鄭和墓

江甯區牛首山南麓

公交710路至周村站

鄭和的傳奇一生安息於此。1433年,在最後的一次航行中鄭和在印度古裡病逝,敕葬于城南牛首山。但這處墓葬仍然存在爭議, 不少學者認為這裡只是鄭和的衣冠塚。目前鄭和墓建有公園和史料陳列館。

洪保墓

江甯區祖堂山

公交853路至祖堂山站

洪保是鄭和的副使,曾多次隨同鄭和出使西洋,是船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2010年,墓葬于祖堂山的南京市社會福利院發現,出土的741字《壽藏銘》記敘了洪保的生平,是研究“七下西洋”的珍貴史料。

南京是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中心之一,

尋找詩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還可前往

棲霞寺

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的棲霞寺是佛教三論宗的祖庭。舍利塔建於五代,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高達15米的塔身上密集地表現了從“乘象投胎”到“毗荼焚化”的佛傳故事。寺內還有千佛崖石窟,保存有五百餘尊佛像和珍貴的飛天壁畫。

靈穀寺

前身是建於天監十三年(514年)的開善精舍,唐宋年間曆有修建,于明代時因修建孝陵而遷至現址,更名“靈穀禪寺”。寺廟建築于同治年間毀于戰火,現存無梁殿、靈穀塔、三絕碑等, 玄奘紀念堂中供奉有玄奘頂骨舍利。

世界僅存的佛頂骨舍利

位於南京城南的大報恩寺自南朝時就已是著名的寺院,而明代永樂年間修建的琉璃塔更成為中古世紀的七大奇跡之一,歷時16 年營造方才竣工,塔身高達78米,通體裝飾華麗的琉璃磚瓦。1856年,塔身被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成為這場農民運動內訌的犧牲品。2008年,在複建過程出土鐵函,發現七寶阿育王塔,其中所供奉的佛頂骨舍利是世界僅存的孤品,也是佛教中至高無上的聖物。複建的大報恩寺塔已經完工,原址保存有大報恩寺碑,部分琉璃構件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

南京旅遊

- END -

2017年4月刊已上架

春天走進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