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的“腦”和我的“心”,哪一個才是對的?

有人問我,她淩晨總在對失去的恐懼中醒來,覺得自己正在做一個錯誤的決定。白天又會覺得沒有那麼可怕,失去就失去吧。如今天天在這兩種感覺中反復,備受折磨。她想知道,

為什麼夜裡的想法與白天不一致?哪一個才是內心的決定?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人為什麼白天與黑夜的想法不一致?這要從人做決策的心理機制說起。通俗點說,人是同時用“腦”和“心”來做決定的。“腦”可以理解為人的理性,在面臨選擇時,人會調動自己掌握的理論、學識、經驗等共同參與分析,權衡利弊以試圖找到最佳答案。但在這裡,有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理論不等於事實。

比如,很多股民都會有一套炒股理論,並且能夠頭頭是道地進行股票分析,但這些理論一定能推導出現實嗎?肯定不是這樣。又比如,很多雞湯文諄諄教導我們: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我們可能會被它生動的事例所說服,慢慢開始認同這一理念。但是,認同與相信是一碼事嗎?不是的。我們會認同一個道理,但我們未必會相信它。

那麼,我們相信什麼呢?

這就要涉及到“心”的部分。“心”可以理解為人的感性。感性是由大量的事實歸納總結後抽象出的經驗,這一經驗深深地為我們的內心所相信。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心”所相信的事有時不一定為我們的“腦”所認同。

比如,有些女人的腦是認同“這世上有負責任的男人,

也有負心薄幸的男人,不能一概而論”這一觀點,但是,她們的心卻斬釘截鐵地認為“男人都不是好東西”,並且在她們的感情經歷中以此為導向與對方相處。

人的“腦”在白天比較發達,因為我們白天時一般置身於社會生活之中,我們會遇見大量的人和事,

需要處理很多客觀的事務,這時更多的是靠“腦”機能的運作,我們的感性只會在背後起到隱隱的推動作用。但到了晚上,尤其是深夜,外界客觀事物的影響降到了最低點,我們通常是與自己相處,這時感性就會積極運作起來,將白天它體察到的、與自己的“相信”有所衝突的內容拿出來咀嚼、反芻,並產生焦慮、擔憂來提示我們自己的“不信”。

所以,當我們白天與晚上的想法不一致時,千萬不要急著去壓抑某一方面的想法,而是應該以此為提醒,好好去重新思考、評估一下,究竟是我的“腦”所認同的那套理論與當前現實脫節,還是我的“心”所相信的經驗已經不符合當前實際了,然後再做決定不遲。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