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爾罕布拉 摩爾人留在西班牙的故宮

“阿爾罕伯拉宮就是這樣的古跡 — 基督教國土中央的一座伊斯蘭教建築物,西方哥特式大廈叢中的一座東方宮殿;一個勇敢、智慧、風雅的民族的紀念物,說明他們曾經征服、統治過的這片國土,

一度繁榮而終於消失了。”—— 華盛頓·歐文

阿爾漢布拉宮(Alhambra),西班牙的著名故宮,是中世紀摩爾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納達王國的王宮。宮殿位於格拉納達城外的內華達山上,作為阿拉伯式宮殿庭院的代表,作為伊斯蘭教建築與園藝完美結合的建築,它早在1984年就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Patio de los Arrayan 圖文/子涵

桃金娘中庭。盈盈水池,水準如鏡,水中倒映出的宮殿似乎要告訴我一段經年往事:一個摩爾王朝從征服者走向被征服者的長達幾個世紀的辛路歷程。

磨盤般的水槽汩汩冒出的水流,

嫋悄地充盈著鏡池 圖文/子涵

阿爾漢布拉宮始建于13世紀阿赫瑪律王及其繼承人統治期間。1492年摩爾人被逐出西班牙後,建築物開始荒廢。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資助下,經建築師何塞·孔特雷拉斯與其子、孫三代進行長期的修繕與複建,才恢復原有風貌。

當我走進阿爾罕布拉宮的那個時段,天空淡淡的灰,非常契合欣賞阿宮悲涼、荒漠卻極其細膩風雅的那種色調時的情緒。

圖文/子涵

回溯到西元711年,摩爾人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亞半島(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個非洲柏柏爾人將軍塔里克·伊本·齊亞德(Tariq ibn-Ziyad)率領六千五百名北非柏柏爾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北渡直布羅陀海峽在伊比利亞半島登陸。

登陸後他立刻焚燒戰船,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經過八年的征戰,摩爾人征服了南部大半個西班牙。他們試圖向東北進軍,跨越比利牛斯山,但732年被法蘭克人的宮相查理·馬特在圖爾戰役(Battle of Tours)中擊敗。數十年中摩爾人統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西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區的巴斯克地區。

圖文/子涵

摩爾人內部從750年代開始兄弟鬩牆。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這個國家後來分裂成幾個伊斯蘭泰法(Taifa),相當於中國的諸侯國,這些泰法臣服於科爾多巴哈裡發。

位於北部和西部的基督教國家則在伊比利亞半島上逐漸擴張勢力,加利西亞、萊昂王國、那瓦勒、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和卡斯蒂利亞(Castile)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逐漸成為基督教國家。這一時期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得以和睦相處。

1031年科爾多瓦哈裡發垮臺,在西班牙的伊斯蘭領土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統治。

1212年,基督教各王國聯盟在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帶領下將穆斯林趕出西班牙中部。

ALCAZABA 圖文/子涵

1238年,摩爾人治下的格拉納達被基督教阿拉貢王國的大軍包圍。為了給他的人民提供庇護,格拉那達的國王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麥爾獨自一人前往國王費迪南的營帳謙恭地表示臣服,以換取和平。這如同特羅伊的神話傳說中一般的情形,讓這位基督教國王大吃一驚,並被這位穆斯林國王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除了這種人類共有的,對於勇敢者、為了大眾不惜犧牲小我者的敬畏之外,基督教國王當時也擔憂塞維利亞的穆斯林王國在現實中趁機抄他的後路),於是,他接受了格拉那達的臣服。

工事?要塞?城堡?圖文/子涵

從安達盧西亞各地逃亡來的伊斯蘭難民為王宮的建設送來了無數的勞力和能工巧匠。摩爾人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天份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圖文/子涵

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國在伊比利亞南部安達魯西亞得以保持了三個多世紀的繁榮。這個王國以像阿爾罕布拉宮這樣的美輪美奐的建築而聲名遠播。

圖文/子涵

1492是西班牙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年。在世界史上,我們總是把這一年與發現美洲新大陸和克里斯多夫·哥倫布聯繫在一起,卻忽略了摩爾人在他們對伊比利亞半島700年的統治末期發生的事情。那時他們只剩下格拉納達一個防守要塞了,天主戰士的反攻以博阿布迪爾把城市掌控權交到天主國王費迪納德二世和伊莉莎白·伊拉·德卡斯提爾的手中結束。博阿布迪爾的母親痛心疾首,指責他的兒子:“你哭得像個女人只因為你沒有像個男人一樣保護我們的國家。” 1492年1月2日,格拉那達這最後一個穆斯林堡壘終於臣服於新近統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國。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數不盡的戰事唏噓......

掩不了阿爾罕布拉的美輪美奐......

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再回頭去看十三世紀的建築瑰寶,八百年的年輪轉動中,儘管無數新型的雄偉精美的清真寺、阿拉伯王宮建立起來,又怎能不為這第一座建立在歐洲大陸上的伊斯蘭宮殿震撼呢!

以桃金娘樹籬命名的庭院 圖文/子涵

宮殿中的“桃金娘中庭(Patio de los Arrayanes)”是一處引人注目的大庭院,也是阿爾罕布拉宮最為重要的群體空間,是外交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圍合而成,其間是一個淺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噴泉。在水池旁側排列著兩行桃金娘樹籬,這也是該中庭名稱的淵源。

桃金娘樹籬的種植則要溯源於1492年西班牙佔領該地之後。在桃金娘中庭內,可以欣賞兩個極佳的建築外觀,其一的主景為一座超出40米的高塔,在塔上能夠觀看引人入勝的美景。周邊建築投影於水池中,纖巧的立柱、優雅的拱券、以及回廊外牆上精緻的傳統格狀圖案,與靜謐而清澈的池水交相輝映,使人恍如處於漂浮空靈的聖地之中。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在阿爾罕布拉宮中,有四個主要的中庭(或稱為內院):桃金娘中庭、獅庭、達拉哈中庭和雷哈中庭。環繞這些中庭的周邊建築的佈局都非常精確而對稱,但每一中庭綜合體的自身空間組織卻較為自由。就這四個中庭而言,最負盛名的當屬“桃金娘中庭”和“獅庭”。我的焦點也就在這兩個最著名的庭院。

圖文/子涵

通過桃金娘中庭東側,可以來到獅庭,也即蘇丹家庭的中心。在這個宮殿中,四個大廳環繞一個非常著名的中庭——獅庭(Patio delos Leones)。列柱支撐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從柱間向中庭看去,其中心處有12只強勁有力的白色大理石獅托起一個大水缽(噴泉),它們結合中心處的大水缽佈局成環狀。

由於《可蘭經》禁止採用動物或人的形象來作為裝飾物,所以,在阿拉伯藝術中,這種用獅子雕像來支承噴泉的做法是很令人稱奇的,可將其理解為君權和勝利的象徵,而這裡的獅子雕像的形態還會讓人回想起古代波斯雕刻家的作品。

獅庭 阿爾罕布拉宮中的第二大庭院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獅庭是阿爾罕布拉宮中的第二大庭院,也是最精緻的一個,建於1377年,是後妃的住所。庭院東西長29米,南北寬16米, 東西兩端的柱廊向院內凸出,構成縱軸上的兩個方亭。這些林立的柱子,給身入其境的遊人以進入椰林之感,複雜精美的拱廊上的透雕則恰似椰樹的葉子一般。

圖文/子涵

Patio delos Leones 圖文/子涵

獅庭是一個經典的阿拉伯式庭院,由兩條水渠將其四分。水從石獅的口中瀉出,經由這兩條水渠流向圍合中庭的四個走廊。124根柱子架設,拱門及走廊頂棚上的拼花圖案尺度適宜,且相當精美:其拱門由石頭雕刻而成,做工精細、考究、錯綜複雜,同樣,走廊頂棚也表現出當時極其精湛的木工手藝。由於柱身較為纖細,常常將四根立柱組合在一起,這樣,既滿足了支撐結構的需求,又增添了庭院建築的層次感,使空間更為豐富、細膩。在獅庭,同樣可以看到與中世紀修道院相似的回廊。它按照黃金分割比加以劃分和組織,其全部的比例及尺度都相當經典。所以,這種水景體系既有製冷作用,又具有裝飾性。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圓頂建築物上面佈滿5000多個小而凹陷,形式各異的蜂巢狀小孔,是摩爾人建築的代表作。

圖文/子涵

在西班牙伊斯蘭園林中,最有意義的裝飾元素包括:鋪砌釉面磚的壁腳板、牆身、橫飾帶、覆有裝飾性植物主題圖案的系列拱門,以及用弓形、鐘乳石等修飾的頂棚等。在這些裝飾性元素的作用下,中庭回廊的外觀顯得豪華而耀眼。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在這座宮殿的牆上頂上隨處可見無數用石膏製成的優美浮雕和細巧的阿拉伯式圖案,宮殿裡裝飾的漂亮顏色歷經幾個世紀仍然鮮豔奪目,而由阿拉伯人發明的被稱為馬賽克的磁磚也鑲嵌在廳堂裡,泛著美麗的藍色光澤。

圖文/子涵

玉立在小巧庭院裡的嬌小大理石水池,還有地面上那排成畫案的鵝卵石,些微處都讓我見識到摩爾工藝的細緻功力。

圖文/子涵

橘樹是摩爾人留在花園裡的紀念。

Palace of Charles V 圖文/子涵

在阿爾罕布拉宮裡兜兜轉轉了一圈,再次回到查理五世宮殿前,果真覺得此建築風格與群體庭院的格格不入,但有其政治意念,文章太長,不再敘了。

今日細翻每一張親力親為的圖片,限於篇幅又無法全部奉獻予你分享,此刻,停留在這方寸之間,越發懷念這座遠在安達盧西亞格拉納達山頭上的那座悲涼淒美的阿爾罕布拉宮。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阿蘭布拉宮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同學/朋友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子涵 更新:2017.04.11

這一時期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人得以和睦相處。

1031年科爾多瓦哈裡發垮臺,在西班牙的伊斯蘭領土被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統治。

1212年,基督教各王國聯盟在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帶領下將穆斯林趕出西班牙中部。

ALCAZABA 圖文/子涵

1238年,摩爾人治下的格拉納達被基督教阿拉貢王國的大軍包圍。為了給他的人民提供庇護,格拉那達的國王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麥爾獨自一人前往國王費迪南的營帳謙恭地表示臣服,以換取和平。這如同特羅伊的神話傳說中一般的情形,讓這位基督教國王大吃一驚,並被這位穆斯林國王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除了這種人類共有的,對於勇敢者、為了大眾不惜犧牲小我者的敬畏之外,基督教國王當時也擔憂塞維利亞的穆斯林王國在現實中趁機抄他的後路),於是,他接受了格拉那達的臣服。

工事?要塞?城堡?圖文/子涵

從安達盧西亞各地逃亡來的伊斯蘭難民為王宮的建設送來了無數的勞力和能工巧匠。摩爾人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天份在此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圖文/子涵

格拉納達的摩爾人王國在伊比利亞南部安達魯西亞得以保持了三個多世紀的繁榮。這個王國以像阿爾罕布拉宮這樣的美輪美奐的建築而聲名遠播。

圖文/子涵

1492是西班牙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年。在世界史上,我們總是把這一年與發現美洲新大陸和克里斯多夫·哥倫布聯繫在一起,卻忽略了摩爾人在他們對伊比利亞半島700年的統治末期發生的事情。那時他們只剩下格拉納達一個防守要塞了,天主戰士的反攻以博阿布迪爾把城市掌控權交到天主國王費迪納德二世和伊莉莎白·伊拉·德卡斯提爾的手中結束。博阿布迪爾的母親痛心疾首,指責他的兒子:“你哭得像個女人只因為你沒有像個男人一樣保護我們的國家。” 1492年1月2日,格拉那達這最後一個穆斯林堡壘終於臣服於新近統一的基督教西班牙王國。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數不盡的戰事唏噓......

掩不了阿爾罕布拉的美輪美奐......

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再回頭去看十三世紀的建築瑰寶,八百年的年輪轉動中,儘管無數新型的雄偉精美的清真寺、阿拉伯王宮建立起來,又怎能不為這第一座建立在歐洲大陸上的伊斯蘭宮殿震撼呢!

以桃金娘樹籬命名的庭院 圖文/子涵

宮殿中的“桃金娘中庭(Patio de los Arrayanes)”是一處引人注目的大庭院,也是阿爾罕布拉宮最為重要的群體空間,是外交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圍合而成,其間是一個淺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噴泉。在水池旁側排列著兩行桃金娘樹籬,這也是該中庭名稱的淵源。

桃金娘樹籬的種植則要溯源於1492年西班牙佔領該地之後。在桃金娘中庭內,可以欣賞兩個極佳的建築外觀,其一的主景為一座超出40米的高塔,在塔上能夠觀看引人入勝的美景。周邊建築投影於水池中,纖巧的立柱、優雅的拱券、以及回廊外牆上精緻的傳統格狀圖案,與靜謐而清澈的池水交相輝映,使人恍如處於漂浮空靈的聖地之中。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在阿爾罕布拉宮中,有四個主要的中庭(或稱為內院):桃金娘中庭、獅庭、達拉哈中庭和雷哈中庭。環繞這些中庭的周邊建築的佈局都非常精確而對稱,但每一中庭綜合體的自身空間組織卻較為自由。就這四個中庭而言,最負盛名的當屬“桃金娘中庭”和“獅庭”。我的焦點也就在這兩個最著名的庭院。

圖文/子涵

通過桃金娘中庭東側,可以來到獅庭,也即蘇丹家庭的中心。在這個宮殿中,四個大廳環繞一個非常著名的中庭——獅庭(Patio delos Leones)。列柱支撐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從柱間向中庭看去,其中心處有12只強勁有力的白色大理石獅托起一個大水缽(噴泉),它們結合中心處的大水缽佈局成環狀。

由於《可蘭經》禁止採用動物或人的形象來作為裝飾物,所以,在阿拉伯藝術中,這種用獅子雕像來支承噴泉的做法是很令人稱奇的,可將其理解為君權和勝利的象徵,而這裡的獅子雕像的形態還會讓人回想起古代波斯雕刻家的作品。

獅庭 阿爾罕布拉宮中的第二大庭院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獅庭是阿爾罕布拉宮中的第二大庭院,也是最精緻的一個,建於1377年,是後妃的住所。庭院東西長29米,南北寬16米, 東西兩端的柱廊向院內凸出,構成縱軸上的兩個方亭。這些林立的柱子,給身入其境的遊人以進入椰林之感,複雜精美的拱廊上的透雕則恰似椰樹的葉子一般。

圖文/子涵

Patio delos Leones 圖文/子涵

獅庭是一個經典的阿拉伯式庭院,由兩條水渠將其四分。水從石獅的口中瀉出,經由這兩條水渠流向圍合中庭的四個走廊。124根柱子架設,拱門及走廊頂棚上的拼花圖案尺度適宜,且相當精美:其拱門由石頭雕刻而成,做工精細、考究、錯綜複雜,同樣,走廊頂棚也表現出當時極其精湛的木工手藝。由於柱身較為纖細,常常將四根立柱組合在一起,這樣,既滿足了支撐結構的需求,又增添了庭院建築的層次感,使空間更為豐富、細膩。在獅庭,同樣可以看到與中世紀修道院相似的回廊。它按照黃金分割比加以劃分和組織,其全部的比例及尺度都相當經典。所以,這種水景體系既有製冷作用,又具有裝飾性。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圓頂建築物上面佈滿5000多個小而凹陷,形式各異的蜂巢狀小孔,是摩爾人建築的代表作。

圖文/子涵

在西班牙伊斯蘭園林中,最有意義的裝飾元素包括:鋪砌釉面磚的壁腳板、牆身、橫飾帶、覆有裝飾性植物主題圖案的系列拱門,以及用弓形、鐘乳石等修飾的頂棚等。在這些裝飾性元素的作用下,中庭回廊的外觀顯得豪華而耀眼。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圖文/子涵

在這座宮殿的牆上頂上隨處可見無數用石膏製成的優美浮雕和細巧的阿拉伯式圖案,宮殿裡裝飾的漂亮顏色歷經幾個世紀仍然鮮豔奪目,而由阿拉伯人發明的被稱為馬賽克的磁磚也鑲嵌在廳堂裡,泛著美麗的藍色光澤。

圖文/子涵

玉立在小巧庭院裡的嬌小大理石水池,還有地面上那排成畫案的鵝卵石,些微處都讓我見識到摩爾工藝的細緻功力。

圖文/子涵

橘樹是摩爾人留在花園裡的紀念。

Palace of Charles V 圖文/子涵

在阿爾罕布拉宮裡兜兜轉轉了一圈,再次回到查理五世宮殿前,果真覺得此建築風格與群體庭院的格格不入,但有其政治意念,文章太長,不再敘了。

今日細翻每一張親力親為的圖片,限於篇幅又無法全部奉獻予你分享,此刻,停留在這方寸之間,越發懷念這座遠在安達盧西亞格拉納達山頭上的那座悲涼淒美的阿爾罕布拉宮。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阿蘭布拉宮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同學/朋友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子涵 更新: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