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類風濕關節炎的 5 種療法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體免疫引發的關節炎,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

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佈。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會進行性加重,患者應及時就醫。

一般治療 出現發熱、關節疼痛等症狀者,應臥床休息,至症狀基本消失為止。待病情改善2周後,

逐漸增加活動,以免導致關節廢用,甚至關節強直。日常飲食中,注意補充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

藥物治療 非甾體類抗炎藥可用于初發或症狀較輕者。本類藥物有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但不能阻止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自然進程。此外,本類藥物因體內代謝途徑不同,

彼此間可發生相互作用,因此,不主張聯合應用,並應注意個體化。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的方法包括熱水袋、熱浴、蠟浴、紅外線等。熱療可促進局部血液迴圈,使肌肉鬆弛,達到消炎、祛腫和鎮痛的效果。物理治療後,可適當配合按摩和鍛煉,

保持和增進關節功能。

外科治療 僅有1~2個關節受損較重、經水楊酸鹽類治療無效者,可試用早期滑膜切除術;後期病變靜止、關節有明顯畸形者,可行截骨矯正術;關節強直或破壞者,可行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外敷治療 本法是將藥物局部或穴位外敷,具有促進局部血液迴圈、祛寒散濕、消腫止痛的作用。